三、文明之星闪烁校园
经过三年的努力,“以礼为美,以仪育德”的特色建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基础道德素质,学生在学习、纪律、礼仪、卫生、劳动等各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观。课间操、升旗仪式、校会等集会上队列整齐,动作规范;校内校外,向老师主动问好,师生关系融洽;校园中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事例举不胜举。全校呈现出文明守纪、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此,学校正在积极申创区级文明单位标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文明礼仪教育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盛开了朵朵文明之花。重庆市四十七中学在抓好礼仪特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上,文明之光将永远照亮学校前进的道路!
(王平 周攀)
自主管理催自立 我的人生我做主——九龙坡区西彭二中“自主管理”实践
21世纪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基础教育价值应体现在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动态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差异的人。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不仅用于教书,也适用于育人。“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给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班主任要自觉完成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生本”思想的发展,它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要取得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宗旨,也有利于将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琐事中解放出来,成为班级宏观管理者。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目标呢?学校在开展《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工作模式。
一、对学生“自主管理”的认识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及帮助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活动与学习方面事物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体位置,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修心、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协作、主动交流、主动参与,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一)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在发展的,所以难免会犯错误,老师们不能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学生是在发展的,所以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包含两层意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态发展的,其发展受家庭、社会、学校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改变其发展方向、速度和结果,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
(二)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虽然离不开许多人的指导和帮助,但每一个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人,他有权作自我选择的决定。学生在同一班级,不可能整齐统一,也不可能成为标准件。学生的独立发展表现为:(1)能动性。老师并非学生的拐杖,学生能主动对自己进行规划、管理、评价。(2)差异性。学生在不同教育情景中会呈现不同情况,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群体中迥然各异。(3)创造性。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学生的独立发展形成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
(三)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
首先是师生要平等。既然学生是独立发展的,教师的所有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动反映才能达成。学生的今天,包含着学生昨天的成绩,学生的昨天也是由学生自己、昨天的师长、家长等多种因素组成,所以今天的老师不能夸大自己的作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的学德,而不应是教师工作的基点。在道德认识、文化知识等方面,教师是长者,而在其他方面师生是平等的。其次,生生要平等。学校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好与差,分成干部与非干部,这是大错特错的。一方面,学校应认识到学生是在发展的,发展有“早熟”“迟熟”之分,学校如果认定“早熟”的学生为好,“迟熟”的学生为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学校更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好”与“差”是相对的,是由评价的标准来定的,评价的方法有判定性的,也有形成性的。评价的内容仅“德智体美劳”就有五个方面,加上由此发散的方方面面,可以是几十、上百种,每种评价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第一。所以,班内学生实在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显然,上述三个层次是递进的,“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能使学校的教育活动适应学生,学校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才。“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让学校的管理能走上自主化之路。“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是人本的核心,既需要教师转换角色,也需要学生转换角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从以上认识出发,学校得出班级“自主管理”的基本特征:学生从传统的管理客体变为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通过学生全员参与达成;管理的目的不是使学生就范,而是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让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
教育是育人的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让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是民主治班的体现,依靠学生参与,使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紧密结合,使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较高的学习效率。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上得以发展。
1.确定班级自主管理的重点内容。
学校确定了从“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激励”“活动自我组织”“行为自我约束”和“人格自我完善”五个纬度入手的实验研究方案。
2.多方面支持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要求学生遵守校纪的前提下,不再硬性制定“班规”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自己能够做到的“个人准则”并学会不断修正;考试后不公布名次分数,却鼓励学生在同学中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设置“标高”,学会进步;试行干部轮流制,推行自由竞选、全班评议的方法产生各式各样的“领头羊”,如“纪律组长”“礼仪组长”“学习组长”等一系列自选的“干部”;改变以往班主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保姆式”形象,而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会”“夕会”“竞选会”等活动,让学生树立自主自立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组织尽可能有益的活动。
3.多方面展示学生自主管理才能。
重视每个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展其能,各施其才,使班级成为学生释放能力的场所,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及生活自主问卷调查”,“学生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和活动参与情况调查”,掌握学生特点,鼓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能力展示的机会。班级的图书角是学生自己编目、管理的;教室的布置是学生自己争着办的;班会活动中的各个小品是学生自撰、自演的,每个歌、舞也是学生自编、自导的。
在班级每一项工作中,老师们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各展其能,自主管理。这样,过去在“分数论高下”环境中的所谓“差生”都闪耀出自己身上能力的光点。
(二)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老师们只有激发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之逐渐真正成长起来。
1.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是多方面评价:“堂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期评价”。它们分别是针对学生每堂课、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自主管理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和班主任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并及时调整对学生引导的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累积,学校能够较好地改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办法,并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评价体系。二是多维度评价:“自评”“他评”“班评”和“校评”。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同时也是更能发现学校在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
2.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教育实践证明,只有经过长期曲折甚至是痛苦的磨砺,才能使人形成较稳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达到知、情、意、形的和谐统一。学校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并时刻把学生看成和自己一样的具有人格尊严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指导学生立足于中学,在做中成长。
3.结合学生自主管理五个纬度。
在自评、他评、班评的基础上,开展星级学生、星级集体的评比:阳光自信之星、学习进取之星、生活自管之星、活动参与之星、行为约束之星。通过自评逐步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从而开展不断超越旧我,创造新我的自我竞争;通过互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学会做人中,养成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学校在自主管理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在学生地位、教师角色、班级气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学生地位的五个变化
在课题研究前,学生是班级中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教师的命令唯听是从,没有独立的见解,毫无创新精神可言。孩子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与独立的个性人格。
在课题研究中,“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五变”来确立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分别是:变干部任命制为自我推荐民主选举制;变以往学生在活动中充当配角为充当主角;变教师要求为学生自我约束;变依靠少数干部管理班级为全员参与管理班级;变老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班评、校评相结合。如:学生田径运动会活动、学生唱红歌比赛、家长开放日活动、“2+2”项目展示活动、团员党团知识竞赛和星级学生表彰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从活动策划、前期准备、活动开展,到活动总结都是由学生主要完成,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三个“学会”,即“自我学习、学会读书”“自主管理,学会做人”“自主锻炼,学会发展”。
(二)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课题研究前,教师的角色有的像发号施令、独断独行;有的像家庭保姆、亲力亲为。教师是班级的总设计师,是一切班级活动的主宰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像班级中的晴雨表,无数个小星星围绕着这一个地球旋转。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将学生视为班级的主人,力求做到“三还”:把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把班级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在班级建设中起好“三导”的作用:分别是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导者,班级活动的辅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三)班级氛围的变化
在课题研究前,班级中充斥的只有教师的声音,课堂单一,没有来自学生的呼唤,也不允许有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班级活动死气沉沉,学生只是被动参加,毫无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效果一般。往往是老师的时间、精力花了,但没有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实施“自主管理”以后,班级氛围有了很大的变化。班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学生成长中搭建的宽广的生活和学习舞台。教师重视学生人格尊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鼓励听到不同的声音,使学生能够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获得差异性发展。在班级中营造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例如:在学校的班级布置中,原来一直由学校统一下发名人名言进行张贴,而现在给每班下发两块宣传板,由孩子们发挥主动性,自己去设计、制作。鼓励孩子在教学楼走廊办每周一换的墙壁手抄报、每月一期的窗报,并进行每周及时评价,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除了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也充分体现出了竞争与合作。“四至六人小组”的班级管理,使孩子们丢开“小我”,相互之间真诚相待,一帮一、手拉手共同进步。班级中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班级也真正成为了孩子的快乐空间。班级的每个成员树立了自己是班级主人的思想,他们在行使主人的权力的同时,其精神状态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美,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