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的现状需要学校进行感恩教育
学校历来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的经验,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发现: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开展的“清洁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样一抓,一段时期内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地好转。可是一旦放松,想让学生自觉管理、自觉行为时,此项工作就又有反弹和回潮。这样反复进行管理和教育既劳神又费时。学校在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停在仅仅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没有在学生思想深处转变这一层次。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提出了以“感恩心做人,责任心做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突破口,着力让学生养成一种感恩意识,做到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一)开展感恩教育特色活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制订了铜罐驿中学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各班已按照方案开展了活动。比如九月份的主题是感恩老师、十月份的主题是感恩祖国,学校国旗下的讲话围绕感恩主题设计等等。各班级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做到早安排、早谋划、早布置,在每周的主题班队会、晨会上班主任都布置有主题。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为了让活动能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同学能体验到感恩教育,学校精心组织了各种类型的特色活动,如:2008年学校举办“统筹促发展,感恩建和谐”为主题的艺术节活动,历时两个多月,进行了感恩杯篮球赛、感恩杯书画展、感恩杯校园歌手赛、感恩杯诗朗诵等十项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加到活动中来,受到教育。
(二)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纽带,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觉得感恩的对象除了校园里的教师、伙伴,更多的是在家长、社区。因此学校将感恩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在节庆日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帮困义卖、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向爸妈写感谢信、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感恩的社会舞台,拓宽了感恩渠道,使感恩教育效果也不仅局限在校园,更辐射到了整个社会。
(三)加强教师感恩教育,让师表成为感恩的榜样
对初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必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学校通过举行教师政治学习,开展班主任论坛,听师德报告,看杨宗华《责任胜于能力》的录像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强化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意识,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到以学生为本,既教育引导学生,又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教师用严格的教诲、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用感恩的行为,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最终使教师成为感恩的榜样。
三、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一)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学校投资四万余元构建校园文化,打造了校园文化墙,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起先是我们养成了习惯,后来是习惯养成了我们”等这样的警示语出现在黑板报、橱窗等学校的每个角落,这是学校实现环境育人的重要方面,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德育熏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墙壁开口“说话”,让校园花坛警示做人,在墙上、教室、楼道里到处都是伟人名言,处处充满了温馨的提示,在这样文明的提醒中,学生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班班有特色
学校鼓励班级文化建设,每班都有自己的板报,有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通过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心、责任心,让学生爱自己的班级,爱自己的学校,自发、自觉地接受文明文化的感染。为了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学校开放图书室,让学生从读书中获得精神食粮,突出了班级文化的特色。学生自己设计的班级文化在区级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三)处处均育人
创设优化环境,绿化、美化校园,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到身心愉悦、神清气爽,用视觉、画面来滋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美化情怀。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是学校的教育之本,也是学校教育的大目标,学校为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感恩”,它是洒播在孩子成长路上的甘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相信,在感恩之心的滋润下,蓓蕾尽绽放,幼苗终参天!
(戴勤富)
文明改变形象 礼仪成就未来——九龙坡区四十七中学“礼仪教育”实践
走进四十七中大门,鱼尾葵静悄悄地挺立在学校道路两侧,漫步走进教学楼,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整齐的坐姿,充沛的精力,良好的课堂风貌让你为之一振;课间亲切的问候,灿烂的微笑,轻声的交流,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你眼前一亮。
学校推行“文明改变形象、礼仪成就未来”养成教育三年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徜徉在四十七中学校园里,你就能沐浴中华礼仪之光,品味中华文明精髓,感受学校良好校风,这一切都是推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带给学校的勃勃生机。
一、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礼仪”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它不仅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二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只有在一个厚重礼仪氛围的校园环境中,树立讲“礼”重“仪”的做人理念,才能领略灿烂星空的浩瀚,感受心旷神怡的人生乐趣。
目前,中学生多为九零后独生子女,往往多才多艺,但在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公务活动等诸多礼仪规范方面知之甚少。多年来,大多数学校在德育方面更多的是就事论事,重在事后教育,而在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行为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恰恰是中学德育的薄弱点和最佳切入点。为此,重庆市四十七中学确立了“以礼为美,以仪育德”的德育特色,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建立礼仪课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了礼仪文化融入课堂、礼仪行为践行生活、礼仪环境美化校园的独有特色。
二、文明礼仪助推发展
文明礼仪既是学生个人的仪容仪表,也关系到学校的教育和发展。学校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校本教材为导向,科学引领教育方向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礼仪文化底蕴,但并不意味着中华传统礼仪就能够简单地移植到九零后的中学生身上。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领域,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才能结合本校实际,切实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将礼仪规范内化为学生情感需要,这就成了我们必须潜心研究的问题。2009年,重庆市四十七中学确立了“以礼为美,以仪育德”的思路,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出发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集全体教职员工之力,汇全体教职员工之智,精心编写了校本礼仪手册——《重庆市四十七中学文明礼仪手册》,并定期组织学生专题学习和进行专项训练。实践证明,以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为导向,不仅科学引领了礼仪教育的方向,还取得了巨大的实效性,学生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多名家长在班主任的家访中提到:学校的礼仪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孩子懂事了,变得温良恭俭让了。
初二的一名学生小飞,父母在外打工,自幼随外婆长大,属典型的留守儿童,才进校的时候,习惯很差,上课喜欢说话,课间喜欢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见到老师直呼姓名,回到家中也不愿和外婆打招呼。经过礼仪专题学习和专项训练,以及班主任多次以身作则的教育,一年后,小飞变得懂礼貌、讲文明了。小飞再也不在走道上飞奔了,看见老师也礼貌地打招呼,甚至还在外婆生日的时候给他外婆洗了一次脚。班主任家访的时候,他外婆动情地说:“小飞的变化让她不敢相信,十几年了,小飞第一次给她洗脚,还经常嘘寒问暖,连街坊都说小飞变得懂事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谢谢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我的孙子简直变了一个人了。”
(二)校园文化为依托,渲染礼仪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重庆市四十七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礼仪文化建设,除了人的因素外,还着力于校园环境的布置,倾力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楼梯的墙面上悬挂着古今中外有关礼仪的名言警句、小故事。先哲们那如清泉般沁人心脾的话语潜移默化地流入学生心际,孩子们一步一个教育,一眼一个感悟,一思一个陶冶,实践证明,学校的“礼仪墙”,教育了学生,感悟了老师,校园里粗话没了,礼貌用语多了,打闹没了,文明谦让多了。倘若徜徉在四十七中校园,将顿时被一种浓厚的礼仪氛围所包围,每一位教师的言行举止,将让你如沐春风;每一个孩子活泼的身影,将使你感慨教育的力量;每一个角落精心的布置,将让你畅享对中华礼仪的解读乐趣。而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我们的老师和孩子无不一次次接受着深厚的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礼仪之花在每一个四十七中人的心中怒放。
学校青年教师小军,原来一直觉得学生管理很是让他头疼,他认为学生中农民工子女较多,管理难度较大,很不愿意和调皮学生进行交流。但是,近年来,学校进行的文明礼仪教育,让小军感到了他的学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学生安静了,课间追逐打闹没了,师生间的距离近了,甚至在他生日的时候还收到了全班同学的生日礼物,最调皮的学生还专门给他制作了精致的贺卡。小军在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发表感言的时候说:“学生变得听话了,习惯好了,懂礼貌了,现在终于找到了做班主任的快乐了。”
(三)礼仪活动为载体,提升礼仪教育成效
文明礼仪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也不能靠基本的训练或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就能实现的。根据认知与实践的理论,教育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将文明礼仪最终升华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并使其自然呈现。为此,四十七中学设计了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
1.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比如,班主任在班会课时讲礼仪故事,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熟记礼仪格言,德育处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开展礼仪教育主题班队会。
2.开展礼仪体验活动。
多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礼仪习惯成为可能。比如,“礼仪岗”角色体验,“文明礼仪值日生”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小调查、小采访等探究性活动,通过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如何才能做到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3.整合家庭与社区教育。
多措并举拓宽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途径。比如,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了争当“礼仪小标兵”活动,促使文明之花遍地开放;开展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活动,让孩子在创造中收获快乐;学校与社区开展“感恩的心”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感恩;开展“关爱空巢老人”行动,培养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
在长期的礼仪实践活动中,学生带动班级,班级带动学校,学校影响社会。礼仪教育像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水,影响着千家万户,流入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心中。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注重礼节,讲究礼仪,追求文明,不仅是古代先哲对我们修身立命的教诲,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