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建设生态庄园
19684200000054

第54章 双孢菌有机生态型回归自然栽培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1)季节安排。春秋两季均可栽培,春季栽培抢“早”字,边化冻边做床,地温在8℃以上播种,秋季栽培在地温28℃播种。

(2)菌种选择。选择优质菌种是搞好双孢菇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双孢菇的产量,必须认真搞好菌种的选择与培育工作,一般适宜栽培的品种为:浙农1号或2796。

(3)栽培原料及配方。以猪粪、牛粪、人尿粪、土杂肥等干粪肥,平菇旧料,少量稻麦草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如大豆饼、棉籽饼、有机肥、尿素、磷肥等,可提高产量,配方有如下三种。配方一:每110平方米的面积施稻麦草250千克、尿素15千克、干粪肥1000千克、磷肥25千克、饼肥100千克、石膏15千克、石灰30千克、碳酸钙15千克;配方二:每110平方米的面积施稻麦草250千克、尿素15千克、干粪肥1000千克、有机肥75千克、饼肥100千克、石膏15千克、石灰25千克、碳酸钙15千克;配方三:每110平方米的面积施平菇旧料1000千克、尿素10千克、干粪肥1000千克、有机肥75千克、饼肥75千克、石膏15千克、石灰15千克、碳酸钙15千克。

(4)堆料发酵。选择以上配方中的任一种,把配制好的原料拌匀后堆积在水泥地或铺有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将料堆成梯形,底宽1.2~1.4米,顶宽1~1.2米,高1.3~1.5米,长度不限。上面每隔30厘米打一个直径30毫米的通气孔,用清洁草帘或塑料布覆盖保温,待中心料温达65℃~75℃时,维持3~5天,进行翻堆,把外层料翻到中间去,把中间熟料翻到外层,依此法整个发酵过程只翻两次,堆翻料时湿度控制在80%左右,pH值7.5~8,水分调节采用“一湿二调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建堆时水分要加足,第二次翻料时调补水分,第三次翻料时要看料的本身干湿度决定是否加水。

(5)营养土准备。覆土对双孢菇的发育及产量高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夺取双孢菇高产的关键技术,由于覆土的质量要求高,必须在播种前10天做好营养土的准备,原则上就地取土,每15立方米的营养土,另加干牛、猪粪150千克,草木灰50千克,用水量比常规要大,反复拌匀,使土呈颗粒型为好,pH值8左右。

(6)建畦床播种。种菇的场地排水性要好,根据栽培户的不同情况可以在棚内立体式栽培或平地栽培,也可以露天或林地开放式栽培,但必须造棚遮阴,雨天要盖膜防雨,菇床一般40~60厘米宽,长度不限,床与床之间要留作业道,开好排水沟,床面中间稍高,呈弧形,以便排水,并可增加出菇面积,使用前洒一遍石灰,并喷37%甲醛200倍液杀菌。将发酵好的营养料均匀地撒在做好的菇床上,厚约4.0厘米(每110米约用配方营养料4.5米),然后将菌种均匀地撒放在营养料的表层,每110米用种量300~400瓶,最后将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覆盖在菌种上,约1.5~2厘米厚,春季播种时温度较低,要在畦床上盖薄膜保温保湿促发菌。一般下种后,菌丝生长速度快,穿透营养料与覆土时间短,只要15~20天即可出菇。

(7)发菌及出菇管理。春季栽培播种后,随着地温逐渐增高,菇床上覆盖的薄膜要白天揭掉,晚上盖上。播种后15~18天,菌丝可穿透土层,看发菌均匀一致时,揭开薄膜,清理床面补好土,造棚遮阴,为菌丝向生殖方向发育输送适宜的氧气。要根据出菇情况、土层干湿度以及气候变化灵活调节水分,一般原则是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不见菇不喷;小菇多时多喷,菇大时少喷;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或不靠近门四周多喷,菇中间少喷;重打出菇水,轻打营养水,勤打空气保湿水,不打超温水,不打潮尾水。床温在20℃以上,白天不打水,改夜间喷水,喷水时喷头应提高,防止喷水时冲伤菌丝和幼菇,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喷水后要通风换气,不可湿闷,当泥土不发亮时,说明水已吸入土中,方可关棚。温度高时需注意通风降温,温度低时应适当减少通风量。秋季栽培无须在畦床盖一层薄膜发菌,其他管理相同。

(8)采收。双孢菇要适时采收才能保证质量。温度在20℃以上时,每天采两次菇,温度在16℃时每天采一次菇,此时采小菇,不可养大菇。温度在14℃以下时,子实体生长慢,菇柄粗壮,菇可养大摘取。遇到菇形小而密的情况,要采得早采得小,养分不足时,也要采早。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上的菇脚死菇、老根等,以防病虫害的蔓延,空穴处需及时补上,以防床面低洼积水损伤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