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26

第26章 海外华族——缅甸果敢族探秘

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有一支已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的汉民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靠近云南,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 万。果敢华人并不是移民,而是地道的中国人,世代居住在中缅边界的果敢地区,由于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国,这些原住果敢的汉族,反而变成了缅甸的本土少数民族。

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末大量汉族涌入云南省。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果敢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缅甸,成为缅甸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土司县,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首府名为麻粟坝(“麻粟坝”在傣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是一长约十余公里、宽不过几公里的坝子,与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边境线长达250公里。果敢族100%是纯正的中国汉族,他们是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

据《明史》记载:明末,永历帝朱由榔在李定国、白文选等护卫下,败逃到昆明建立“滇都”。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吴三桂三路大军数十万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带1500余人走腾越西逃,进入当时中国的属国缅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

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莽白继位。他分析形势,深感与清兵作对,无异以卵击石,遂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咒水之难”。同年底,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饮马怒江,直逼缅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献出永历帝及其母、妻、妾,以免惹火烧身。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彻底覆灭。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的名将李定国,在朱由榔被杀后,仍率部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

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今天,果敢地区的汉人主体就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许多人仍然自称是皇裔后世子孙,并以此而自豪。

曾统治缅北的罗星汉,其第10代祖先,就是永历帝身边的偏将。历任土司王杨姓一支、果敢政府主席彭家声一支,其祖上也都是跟随永历帝南逃至此定居的汉民。

“永历帝事件”后,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其中有一姓杨的武术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骄将,此后历代镇守滇西南,对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被清政府任命为当地土司,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渐渐地变客为主,使土著退居大山。一个华人社团就这样崛起于缅北高原,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国封建王朝封洁的官僚体系。1968年以前,那里地方政权机构的官职,依然用明朝武官的官职来命名,如守备、千总、把总之类。老百姓的服装仍然是明朝时的汉装,信奉的是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由于他们是明朝皇族和士大夫的后人,故保留了相当的明朝官话,这在世界史上是一个特例。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都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与中国别无二致。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

清政府对缅北属地开始统而不治,果敢一带实际成为“化外之邦”。那里的封建领主制是一种特殊形态。当地土司既不臣服于清朝皇帝,也不受制于英缅殖民政府,依靠萨尔温江这一天险屏障,傲然独立,却也自我封闭了几百年。

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

中法战争后,英国为了与法国在中国西南的势力相抗衡,于1885年11月借口缅王罚款英木商公司案,出兵俘虏缅王锡保,1886年元旦照会清政府,宣布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刚签订《中法新约》不久的清政府自然不敢加以反对。7月24日,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前署驻华公使欧格纳在北京签订中英《缅甸条款》,清政府被迫承认英国占领缅甸。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时为光绪帝在位)谈判定界,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勘边定界后,果敢正式被划入英属缅甸。

英人统治缅甸时期,果敢、莱莫等地因是汉族、掸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较大的民族自治权,传统的社会形态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果敢大水塘(传统鸦片种植区),立有用中英文写就的大清与英缅勘界碑,以及1941年由英殖民者颁布土司杨文炳次子杨振材为“印袭官”的敕封碑。英人也从中国制,确立了英缅抗日时代杨家的末代土司地位。离此碑几百米处,建有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抗战时,果敢人与中国远征军93师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区大水塘一带浴血奋战,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毙命,为民族的独立做出了贡献。

因为对缅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上,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族”的代表,参加了民族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政府总算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族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1962年,杨家与缅甸政府达成协定,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

但在奈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的果敢族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民族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的方言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它是“中原文化”崩溃裂变后,在边陲异域的一种扭曲的延续。

果敢地区还有一部分汉人来源,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马帮。他们因留恋缅北而长久留了下来,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

此外,“二战”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老兵们,因衣食无着,被迫流落缅北,辗转来到果敢。因此,在缅北果敢一带,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河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残军93师败逃果敢(这是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他们在此地开办了“果敢军事学校”。该校的教官都是蒋军系中的老黄埔生,教授黄埔军校系统军事战术,以及中国远征军丛林作战等军事技术。在整个北金三角地区,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文化的脉络始终未被阻断。

果敢在二战结束后,初步形成了三大势力主导局面:杨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装、受缅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以及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民族武装。

1968年后缅甸人民军进驻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同年获缅政府承认成立“掸邦第一特区”。1995年12月20日,缅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临时政府”。

果敢,一个通用汉语的地方,一个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一个饱受战乱的地方,一个极端贫穷的地方,这就是果敢,被遗忘的华族。即使到了今天,他们也没有获得缅甸的国民待遇,他们没有缅甸的身份证,当然,也没有中国的身份证,一群被世人遗忘的炎黄子孙。果敢人祖籍为中国,与中国人民同为炎黄子孙,但已发展成为与中华民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分支,成为缅北的一个民族群体,基本融入当地民族之中,故称“果敢族”。果敢人对自己的解释是:“果”等于果断,“敢”等于勇敢。“果断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对自己族名的宣示。果敢人民对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同根”认同心理,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其内部始终存在着较为稳固的内聚力,这种认同心理和内聚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因国界的划分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