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27

第27章 南洋华人的分野

自从万隆会议召开之后,中国取消了双重国籍政策。这也使得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地的华人积极融入所在国社会,尤其是泰国和菲律宾,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已经非常罕见了。如果仅从姓名和语言上,已经很难分辨出谁是华人了。不过,本地人对哪个家族有着华人血统,都是一清二楚的。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就是泰国的议会中有三分之二的议员是华裔。然而这些华人,仅仅只是血统上是华人罢了。在东南亚,真正能用一个大族群的规模保持华人血统和传统的,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尼的华人。

也有人曾将这三国的华人分为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两种,前者一般是说中文,对中国亲善友好,甚至自称中国人,其中以陈嘉庚为代表。后者一般说的是英文,亲西方,甚至以华人面孔为耻,其中以李光耀为代表。而南洋华人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变迁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两种华人的变迁史。

说到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分别,不能不提到一个名词:南洋大学。这所大学的兴衰史,也就是南洋传统华人的兴衰史。了解这所大学历史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这所大学,这所大学的创办人,还有这所大学的精神肃然起敬。

陈六使,南洋大学的创办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他是陈嘉庚的族侄。

1953年,陈六使捐助五百万元创办南洋大学。并以福建会馆主席的身份,捐献出523英亩土地,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此后,连瀛洲、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李光前、陆运涛,包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商界、学界甚至出租汽车司机和普通市民,都先后参加乐捐。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虽说自己没机会读书,然而都希望能尽点微薄之力,让自己的后世子孙有机会进一所华人自己的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

但是很显然,这种想法与那些已经放弃关于中国概念的海峡华人以及殖民当局是格格不入的。原因非常简单:传统华人,大都依靠自己的奋斗创业,富甲一方。而海峡华人,则是依靠给西方人打工混饭吃的。他们的英文要比中文说的好,甚至不会中文,比如李光耀。在他们心里,中国和他们没有关系。

因此,南洋大学自开课开始,就一直不被新加坡当局所认可。1959年,李光耀上台后始终不承认南洋大学,并于1963年宣布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一直到了1968年,南洋大学的学位才为新加坡政府认可。到了1980年,南洋大学又被政府宣布停办,自此,南洋大学成为了历史名词。

南洋大学建校25年间培养出的一万多名毕业生,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英,现如今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而南洋大学的停办,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意味着传统华人在新加坡的失败。李光耀上台以后,当时一些颇有影响力的传统华人被赶出了新加坡,他们大多去了马来西亚,有的则回到了国内,有的去了美国。1980年以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将中文作为自己的家庭语言,而现在,只有30%的家庭仍在使用中文。在现代新加坡年轻人的心里,除了肤色外,他们感觉自己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分不开的。

李光耀之所以推行英文教育,原因非常简单:一要去中国化,二要吸引西方投资。这两点他做得十分成功。在南洋大学建立的几十年时间里,学校的学生带给李光耀极大的麻烦,他们对当局跟着西方走的行为非常不耻,加上他们在新马华人中独特的号召力,因此,被以铁腕著称的李光耀停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李光耀成功地吸引到了西方投资,客观上也形成了现在英文一统天下的强势环境,如果英文不好就很难找到好工作,这也加速了新加坡传统华人逐渐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