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59

第59章 白澳政策下的呻吟与抗争

在澳洲,华人所采取的谋生方式惊人的相似。淘金热之后,他们主要集中在当地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初级产品生产等领域。

20世纪前20年,香港以及中国内地从新南威尔士进口的货物,主要集中在牛油、面粉、皮草、金条、铅、煤以及木材上,这些物品一半以上都控制在华人手中。1906年,新南威尔士水果交易所主席就曾断言:香蕉贸易已经从英国人手中转到华人手里。同样的警告,也时不时会出现在当地报纸上。截止到1921年,悉尼的很多老牌华人水果商行,包括永生、泰生和永安,都在经营香蕉生意。在另一大出口城市墨尔本,添杨、雷鹏与荣享则是著名的香蕉和西红柿经销商。

华人在澳洲商业上的成功,不可避免地引来白人的强烈不满。澳大利亚作家玛丽·贡特曾在自己的著作《一个女人在中国》中回忆说:“我曾经多次看到那些不幸的中国人,被当地的人打得鲜血淋漓,他们会到我父亲家里来寻求保护。那些被我们称为流氓的街头恶棍,不分清红皂白,也不问理由,仅仅由于他是中国人就会打他。”

此外,白人对华人的歧视,还源于行业间的经济竞争。我们就以家具制造为例,19世纪80年代,华人主要靠制作廉价与低档的椅子、货架、脸盆、碗橱与桌子等家具谋生。本地的欧洲工匠则垄断了价格高昂的家具市场,二者之间并未出现利益冲突。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欧洲人自己也不得不制造低档产品使用时,他们才发现,华人已经占领了这个行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欧洲工匠开始鼓动政府当局,禁止华工移民。他们要求在限制华工劳动时间的同时,还要在产品上标明制作人是白人还是华人,鼓励当地白人购买自己生产的商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尊严,新南威尔士的华人社团——“新南威尔士中华商务总会”,就这样适逢其时地诞生了。

“白澳政策”非但未能阻止华人经济的迅速扩张,反倒让华人移民变得更为团结,更具有民族意识。如果说1901年时,只有少数华人反对移民法。那么,到了1905年,新南威尔士就已经召开了洲际性质的华人大会,共同商讨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为设立中国总领事馆而认真奔走努力着。

在澳洲移居的华人中,劳工阶层占了绝大多数,商人虽少但通常都非常富裕,他们在华人的政治、社会以及商业生活上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华商梅光达就是其中杰出的领导人之一。

1887年,清廷派使者王荣和、余携等人,以调查华民商务的名义,来到悉尼和墨尔本等澳洲华侨较为集中的地区,了解侨情,梅光达亲自率领华侨代表设宴款待。并向来人反映了澳洲当局对华人的歧视和迫害政策,同时,转达了侨胞提出的两点要求,并请来人转禀清政府:一是请求清政府同澳洲当局谈判,在华人较多的地区设置领事馆,切实将侨胞保护起来;二是能够经常派军舰来澳访问,宣扬大清国威。王、余返国后向张之洞进行了汇报,清政府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1909年在墨尔本设立了中国领事馆。1912年,中国领事馆同澳大利亚政府就5类华人入境问题达成一致协议。肆无忌惮迫害华人的情况,才稍有收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历史学家为还原历史的本色,厘清真相,彻底清除种族主义观念对世人的影响,也为未来留存一份档案。中澳学者经过努力,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收集并出版了大量澳大利亚华裔的个人口述史与家族生活回忆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华人的分布情况以及“白澳政策”遗留的痕迹。

刚开始华人移民都在金矿区开拓定居。1901年之后,由于淘金热的消退,金矿区的华人社区纷纷解体,而悉尼与墨尔本则继续兴旺发达。在墨尔本共计7349的人口中,其中有2200人是华人,这些人都聚居在以小伯克街为中心的唐人街上。

南部高原区的许多商铺,则位于一些比较小的社区,其中最大的镇子总人口都未超过5000人。由于中国人无论外貌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别于欧洲人,他们忍受着当地白人的歧视和嘲笑。但仍恪守着和为贵、少惹事的儒家传统,始终能够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卖的东西应有尽有,顾客群也从华人逐渐扩大到当地非华人居民。很多人因此取得了成功,他们锲而不舍地争取公民权利,也对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政策提出种种批评。

随着澳大利亚种族主义多元化的转变,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白澳”政策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原来,在官方默认种族歧视政策之时,华人移民只能对自己的文化根源保持沉默。然而,当多元文化成为社会主流的时候,华人移民就会为自己的文化遗产而倍觉骄傲。华侨林梅与她的继女罗萨丽·林二人的经历和感受,就很能反映澳洲华人所经历的政策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变化。

林梅回忆说:“在过去,我还很小的时候,只因为你是华人,就会有人恨你。他们不仅是不友好,是打心里眼里恨你。那时候,我最害怕的事,就是一个人走路回家,因为他们总会无缘无故地将我推倒在地。”

罗萨丽·林则说:“几年以前,会说本土语言之外的语言,不是什么值得让人炫耀的事,但是今天不同了,人们的态度变了,社会舆论也转向了,人们的心胸更为宽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会说第二种非本土语言了。”

在如此宽松的社会环境下,衍生于澳大利亚本土的各种文化才能共存共荣,也才能真正尊重包括华裔在内的所有移民,对澳大利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艰辛和对澳洲的贡献,已引起了澳洲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正确评价,他们在墨尔本市中国总领事馆所处的大街上,竖立了两尊采矿华工的铜像,以纪念华人拓荒澳洲、根植澳洲的历史。198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访问澳大利亚时,面对两尊采矿华工的铜像,长久地凝望伫立着。随后,他即兴填写了一首《西江月》词:“瞻像俨然神在,长留创业丰碑。浪淘不尽英雄,唤起人间龙种”,来赞美淘金时代华工们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