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孝经
20169100000005

第5章 百孝经通释四

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经孝文把孝劝(1),孝父孝母孝祖先。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儿男(2)。

【通释】

(1)“孝经”,指的是通行的儒家经典《孝经》。在儒家“十三经”中,有《孝经》一种。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骙、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这段话是说,《孝经》并不是一部伪书,它可能是孔子的徒孙辈制作的儒家经典。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收有《孝经正义》三卷,由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代邢昺疏。此处的“孝经”一词泛指儒家涉及孝道的所有经典,包括《论语》、《孟子》、《礼记》等等。除了《孝经》劝导行孝以外,后世还有儒家的《女孝经》、佛教的《心地观经》以及道教的《文帝孝经》等等。“孝文”,泛指阐述孝道的文章,例如,陶渊明《天子孝传赞》、《诸侯孝传赞》以及宋代林同的《孝诗》、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等等。

(2)儿男,即男儿。好儿男,就是好男儿的意思。好儿男,同上句“父母生子”相对应,就是好儿子的意思。不过,在当代社会男女平等的条件下,这里的“生子”和“儿男”在理解上都应该包含女儿在内。

有关孝道的经典和文章劝导人们行孝,我们行孝就要孝顺父亲和母亲,还要孝顺祖先。父母双亲生养子女原来就是为了得到孝顺的回报,因此,能够孝顺的就是好儿女。

(1)历代孝经孝文仍有积极意义。历代儒生不断有人围绕着“孝”字编写书籍和文章。唐代有郑氏撰写的《女孝经》一卷,宋代又有林同编写的《孝诗》一卷。此后,元代的郭居敬编定了《二十四孝》一书,并在社会上开始广泛流传。佛教和道教的经典中也有许多弘宣孝道的经典。道教从东汉时期的《太平经》开始,历代出现的经典多有奉养双亲、奉行孝道的内容。到了元代,南方出现了“净明忠孝道”的道派,道派直接以“忠孝”命名,可知忠孝已经是该道派的教义思想的精髓。到了明代,道教中还出现了一部《文帝孝经》。文帝就是文昌帝君。《文帝孝经》就是以文昌帝君的名义规劝世人遵行孝道。对于宋代林同的《孝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称,“前有淳佑庚戌刘克庄序,皆摭古今孝事,每事为一五言绝句一首,亦间有两事合咏为一者,其变例也。凡圣人之孝十首,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仙佛之孝十首,异域之孝十首,物类之孝十首。其间如唐李迥秀之类,本为佞幸,盖以一节取之。至寒山子煮爷煮娘之类,则爱无差等之谈,录之不免于驳杂,然大旨主于敦饬人伦,感发天性,未可以其词旨陈腐弃之。况其人始以孝著,终以忠闻,虽零篇断什,犹当珍而惜之。是固不仅以文章论矣。”这段文章说到,林同编写古今有关“孝”的诗篇近三百首,其目的是激发人孝的天性,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孝经孝文”,尽管其中内容有些杂乱,有的孝行同今天的时代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其弘扬的社会道德规范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内容陈旧而抛弃它们。

(2)重庆以为父母洗脚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父母生子原为孝”,这句话指的是过去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幼有所养”,指儿童的抚养靠的是父母。“老有所养”,指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靠的是子女的供养。尽管当今中国社会已经有所不同,儿童和老人的抚养与赡养也已经提倡社会化,但是,只要中国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模式还存在,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不会改变。因此,对于年青一代进行孝道的教育还是必要的。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加强了孝道的教育,开展了许多孝道活动。重庆市江津五中为了教育学生养成孝的观念就举行了为父母长辈洗脚的活动。操场上整齐地摆满了300多个洗脚盆,这所学校初二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在专业洗脚老师的指导下,帮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洗脚。扩音器里传来专业洗脚老师的口令,音乐声中,300多名学生齐动手,将热水倒进脚盆,兑上冷水,将水温调到合适的温度。扩音器里又传来一个个口令:“把长辈的鞋袜脱掉,将他们的脚放进水里……依次轻推脚背、脚颈、脚底,再慢慢地从下至上进行小腿按摩……”指导老师在台上指挥着。一班的杨政宇同学抚着妈妈的脚,泪水流了下来。他说:“妈妈的脚板上有很硬的茧子,还有点扎手……”他再也说不下去了,只是不停地抹眼泪。洗完脚后,他还为妈妈捶腿、揉肩。看着儿子懂事,妈妈刘英也不住哭了。刘英说,政宇三岁时她就和他爸爸一起外出打工,每年只回家一趟,平日里,孩子和婆婆爷爷一起住。这次儿子给她洗脚,让她感触很深。妈妈刘英表示,为了儿子,她决定留在家里。杨政宇听了妈妈的话,泪如雨下。活动中,很多家长在享受子女孝心时,也泪水不止。杨小娇的爸爸杨炯武,女儿为他洗脚时,他哭得泪水满面。杨炯武说,他一直在厦门打工,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这次女儿给他洗脚,他感到对女儿关心不够。他说,小娇从小寄养在姑姑家里,洗衣、煮饭啥事她都帮着姑姑干。进了中学,女儿平时住校,每周40元的生活费,还要节省一点下来,以便周末能买些水果回家,孝敬姑姑和姑父,非常懂事。杨炯武说,这次回来后,不想再外出奔波,准备在江津找事做:“我要担起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江津五中是一所农村中学。据学校近年进行的“亲情”调查,有八成学生的父母长年不在身边,超过六成学生表示和父母关系“很一般”,还有近一成学生认为,同父母“无话可谈”。这种状态如果不能改变,不加强孝道教育,无疑它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报恩和孝道的观念,学校每逢重阳节都会开展“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的活动。江津五中校长薛孝文说:“摸摸父母、爷爷、奶奶脚板上的老茧,用心感受长辈的养育之恩,我们要想想,今后自己该如何尽孝,报答长辈,让孝爱之心永传。”对于这样一种有益的教育活动,有些人无端指责说是“愚孝”。其实“孝”无所谓“愚”和“不愚”,它只是对于养育自己亲人长辈的一种感恩心情的表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只要是“孝”的表现,是无所谓“愚”和“不愚”的。

(3)复员军人敬老工作30年。“能孝就是好儿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够孝顺老人和双亲的,都是好男儿和好闺女。皋兰县黑石川乡黑石村有个李本河。1976年,李本河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服兵役,1980年复员回到黑石川乡。1982年,黑石川乡新建敬老院,十多名孤苦无依的老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不过,由谁去管理敬老院、照顾老人成了当时乡里最头疼的问题,谁都知道这是一份苦差事,没人愿意做。当时乡里的俞书记找李本河谈话,告诉李本河,照顾老人的人不但要善良,还要细致入微,说李本河具备这些条件,要他做这个工作。李本河保持复员军人的本色,服从了组织的安排,自此之后,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开始了每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端屎接尿等服侍老人的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他也从一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了56岁的中老年了。30年来,他一肩挑了院长、厨师和清洁工等工作,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给老人们生火、做饭、洗澡,甚至还要请大夫来看病,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等老人们都休息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老人们说:“他没有假期,连换班的人都没有,整个敬老院只有他一名工作人员,他既是院长又是厨师,既是清洁工又是洗衣工,就算他生病了,他还要一如既往地照顾我们。”有一次,他正在做饭,突然停电了,李本河立刻改用柴火煮饭。等饭煮熟了,他挨个给老人们端到床头。当他将饭送到一位老人屋里时,老人不高兴地说:“停电了,饭没熟,你就给我端来,不吃!”李本河说:“饭熟了,我用柴火煮的。”没想到,老人发起了脾气,提起拐棍就向他抡了过来,李本河来不及躲闪,腿上挨了两棍,瘸了两个多月。对于李本河来说,这样的挨打挨骂可说是家常便饭了。许多人劝他不要再干了,可李本河却说:“俗语说得好,老汉娃娃,哪有不发脾气的。再说敬老院有半数老人是智障,痴呆,他们都是些苦命人。我不干,有谁照顾他们呢?”有一次,李本河得了重病,必须住院做手术,可是他因为放不下敬老院的老人们,一直拖着不去住院,后来竟然让妻子去敬老院照顾老人为交换条件,这才勉强答应住院。手术期间,李本河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一心牵挂着老人们,一出院便匆匆赶回敬老院。几位瘫痪在床的老人看到他回来后都高兴得紧握着他的手不放。对于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李本河无愧于心,可是对自己的母亲,他却满怀愧疚之情。因为他没有能像照顾敬老院的老人一样照顾自己的母亲。甚至在母亲弥留之际,他也没能陪伴她。在敬老院工作的近30年间,李本河先后为34名老人养老送终。李本河说:“我也是爹娘的孩子,这一辈子能够照顾更多的父母,我感到无怨无悔。”

(4)代替战友尽孝24年。1982年,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当时年仅19岁的王玉军光荣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和他一同入伍的老乡中还有一位家住六合马集镇园农一队的吴建林。1986年底,王玉军和吴建林的部队被派往前线。在那随时都面临生离死别的战场上,王玉军和吴建林等战友相互约定:“如果谁在战场上光荣(牺牲)了,另一个人必须把对方父母看作自己的父母,要经常去探望,替牺牲的战友尽孝道。”1987年底,吴建林所在的团担负镇守某高地的重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抵抗敌人的进攻,吴建林所在的班与敌人展开了3个多小时的殊死激战,守住了阵地,但是吴建林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当时他年仅22岁。在清理吴建林的遗物时,在他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照片,那是吴建林和父母的合影,一家三口,人人微笑,充满家庭的幸福。看着照片上的一家人,战友们潸然泪下。王玉军在心里默默发誓:“建林,你放心走吧。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照顾好他们!”1988年底,王玉军退伍,被分配到了扬子石化运输公司汽车队当了一名驾驶员。刚上班没两天,正赶上了春节。王玉军就约了战友,带着礼物来到吴建林烈士家中探望老人。从此以后,只要没有出车任务,王玉军就经常登门看望老人。成家后,王玉军还带着妻子和女儿探望老两口陪他们拉家常。吴增福老两口也一直把王玉军当儿子,家里有了什么事情都会跟他商量,老人过生日也一定要等他来。老两口提起王玉军总是赞不绝口,说他真是像自己儿子一样亲。王玉军也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父母,遇上农忙、盖新房等大事,王玉军都会抽空去帮忙张罗。 在王玉军的影响下,妻子和女儿十分孝敬两位老人,而吴建林的兄弟姐妹也把王玉军当成了家中的一员,大家相处得非常亲近。24年来,王玉军坚持照顾烈士父母,除了战友和家人知道外,其他人等都不知道。直到2010年八一建军节时,民政部门到吴建林烈士家慰问时,才得知王玉军在24年中代战友尽孝的故事。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1)。堂上父母不知孝(2),不孝受穷莫怨天(3)。

【通释】

(1)照样,就是按照某种式样。照样还,指的是上辈父母能够孝顺祖辈,那么父母生养的儿子一定是孝子,能够仿照父母孝顺祖父母的式样孝顺父母,也就是将孝心还给父母的意思。

(2)堂,即厅堂。古代设有厅堂的民居,大多是乡绅官吏、士大夫阶层的居处。这类家庭将厅堂作为行吉凶大礼、接待宾客以及父母会见子女的地方,因此经称“堂上父母”。

(3)受穷,就是忍受贫穷和穷困的意思。莫怨天,即不要埋怨老天不给予好命运和好子女。

做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那么,下一辈子女就能按照你的模样还报给你。家里如果有父母还健在却不知道孝顺父母,那么,你因为不孝顺而贫穷和困苦就不要埋怨老天。

(1)用乳汁孝养婆婆的唐夫人得到孙子的回报。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崔琯,因为曾经做过山南西道节度使。所以,当时人称他为“崔山南”。崔山南有个曾祖母叫长孙夫人,因为年事已高,牙齿落光,吃东西很不方便。祖母唐夫人见到婆婆吃得不好,非常着急。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早晨盥洗后,就都要上堂向婆婆请安,还要供奉自己的乳汁来喂养婆婆。如此数年下来,长孙夫人从未吃过其他饭食,而身体仍很健康。后来,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身边说:“我无以报答媳妇之恩,但愿媳妇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媳妇都能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他的妻子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的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诗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2)孝女伊能静的儿子也孝敬伊能静。“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老人是我们所有人的明天,所以,孝顺老人就是给后人做榜样。孩子们看见我们如何对待老人,他们也会仿效我们,将来孝顺我们。台湾艺人伊能静是2011中国十大孝子之一。伊能静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十三四岁,刚刚上初中的伊能静就到日本的中餐馆打工,洗盘子,赚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后来成为艺人,为妈妈买房子,养家,对母亲特别孝顺。伊能静结婚生子以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付出,使得8岁的儿子耳濡目染,从小就非常懂事。伊能静出国的时候,8岁的儿子就会说:妈妈你累吗?你脚累吗?你要按摩吗?可是到了按摩房里,伊能静看到就一张按摩床,就说不按摩了。因为伊能静想,我躺在那按摩,儿子去哪里呢?儿子知道她的想法以后说:“我坐在那个房间的角落上,看着你按摩。”伊能静说:“哪有妈妈在那开心按摩,让儿子抱着腿坐在地上,有多可怜。”伊能静的儿子说:“不可怜的,因为你很开心,我也会看得很开心。”

(3)不孝罪业必遭天谴。“不孝受穷莫怨天”,说的是人如果不孝那是一种罪业,一个不孝的人一定会受到天的惩罚,得到贫穷的报应。清代高道王常月在《碧苑坛经》中说到人生三大业,其中“第一业是不善业,一切牵枝带叶,不断不绝,不了不尽的业,有因有果,有果有报。如不信鬼神,不敬天地,不怕王法,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三纲不正,五伦败坏,诽谤圣贤,杀盗邪淫,奸作凶狠,妄为妄作,家门畏惧,乡党欺陵。这等命过之后,堕入地狱,狱狱迁流,受尽无限苦报,后生阳世,为畜生身。畜生报已,复转人身,五官不全,痴愚昏暗,人事不惺,人人憎厌,人个贱恶,身充下役。复作丐人,遍身疮烂,臭秽虱赞,衣不遮身,食不充口,饥寒无诉,痛苦万般。死于荒野,蚁食狗拖,渺渺孤魂,复沉地狱。”(《藏外道书》,第十册,182页,巴蜀书社,1994年)王常月说到一个人如果不孝就犯下了“罪业”,这样的人,在人世间无恶不作,到地狱里就会受到冤怼报应,受尽惩罚。如果得以转生为人,下辈子也是一个浑身长疮,靡烂恶臭冲天的乞丐,没有吃没有穿,最后死在荒野,成为孤魂,再次堕落地狱。据报道,重庆有个40岁的不肖儿子张某,整天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连零花钱还要伸手向70多岁的母亲索讨。母亲看见院子里有空地,就想搭个鸡棚。张某酒后醒来,把搭棚的工人赶走。母亲说了他几句,张某竟然到屋里拿起竹棒,对着母亲乱打。母亲被打后,用电话告诉张某的姐姐和哥哥。兄姐报警以后,带着民警一起来找张某。张某竟然还拿着竹棒,站在门口阻拦,将民警和协勤人员打成轻伤。张某的行为激怒了周围的邻居,事后还受到法庭的制裁。张某的不孝行为同他的贫穷和无赖密切相连的,因为那贫穷和无赖就是他不孝行为的结果。

孝子面带太和象(1),入孝出悌自然安(2)。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3)。

【通释】

(1)太和象,就是太和之相的意思,指相貌和谐自然,五官配合相称。

(2)入出,即出入,引申为内外的意思。悌,原是指敬爱兄长,引申为尊敬长辈。入孝出悌,就是对内尽孝道,对外尊敬长辈的意思。

(3)亲在,指亲人存在,即亲人活着的意思。亲死,指亲人死去,即亲人离别而去的意思。

孝子的面相总是带着和谐匀称的相貌,因此,对家里父母孝顺同时也要对外面敬爱长辈。亲人还在身边应该尽孝的时候却不知道尽孝,等到亲人死去离世的时候明白要尽孝了,那时后悔也就难了。

(1)孝顺老人就要尊重老人。“孝子面带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奉行孝道的人,对于自己的亲人总是充满了仁慈的感情。由于奉行孝悌,孝子自然面带善容,家庭也充满了自然安宁。东北的长春市有一家馄饨店铺,经常会看到有个乞丐老人来买馄饨。老人用的钱都是乞讨来的零钱,有时候还混杂一些玩游戏机的游戏币。馄饨店铺的老板是个年轻人,他拿到乞丐老人的游戏币,既不点穿这不是硬币,也从来不退还给乞丐老人,总是当作硬币收下,并且把馄饨卖给老人,有时候还附送上几个包子。老人非常要面子,总是不肯接受老板的人情。如果店铺老板坚持要送,第二天乞丐老人还会登门付清昨天的包子钱。老板也非常尊重老人,从不用言语伤害乞丐老人。据附近的居民说,老人已经70多岁,小时候跌伤了脑子。老人从来不在热闹的地方乞讨,也不在馄饨铺附近乞讨,从来不要别人白给的东西。正因为如此,馄饨店的老板和顾客们,对于这位老人都特别尊重。只要老人进店,店铺里的人都会热情招呼,不管他拿出什么钱币,拿出多少钱币,从不计较,一律收下,为老人送上他要的馄饨和包子,让老人高高兴兴回家。而老人也从来没有提出过分要求。店铺和小区里,不管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始终充满着相互关爱的气氛。

(2)弃官寻找五十年未见的生母以奉孝。“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孝顺父母要乘双亲健在的时候抓紧孝顺,等到双亲年迈、不幸离世的时候,你明白过来,想再来孝顺父母,那就已经来不及了。宋代天长地方有个朱寿昌,出身官宦家庭。父亲朱巽,在宋真宗时任工部侍郎。朱寿昌年仅七岁的时候,父亲在长安为官,生母刘氏因为受到父亲正妻的妒忌,不得不离开朱家,改嫁他人。从此,母子分离整整50年。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想念自己的母亲,史载他“饮食罕御酒肉,与人言辄流涕,以浮屠法灼臂烧顶,刺血写佛书,冀遂其志”。意思是说朱寿昌很少吃酒肉,同别人说起母亲时常常流泪不止,还曾用佛教的方法,发愿刺血书写《金刚经》,希望菩萨保佑找到生母。在得到生母行踪线索后,在熙宁初年(1068年)朱寿昌抛弃官职,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找不见母亲永不返回。最后,一次在陕州旅舍避雨时,看见一位老妇人抱着柴火走进旅舍,听见她嘴里叹息地说着:“我的儿子寿昌,你哪里知道妈妈如此之苦啊!”朱寿昌听老妇人说话,大吃一惊,随即上前询问,终于找到了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70多岁了。朱寿昌和苏东坡彼此相熟,苏东坡为朱寿昌迎母事写诗曰:“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着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苏轼诗集》,387页,中华书局,1982年)

(3)孝敬老人要趁早。江西南昌大士院南区有个妇女名叫彭茶秀,照料89岁的瘫痪婆婆有32年。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54岁的彭茶秀并不知道这句古语,但她懂得孝敬老人要趁早,百年之后无遗憾,不然就会终生愧疚。彭茶秀自从结婚以后,一直与婆婆高爱菊生活在一起,32年婆媳俩朝夕相处,从没有争吵过。彭茶秀每天都要给婆婆削好一个苹果,准备一日三餐。婆婆想吃什么,彭茶秀就做什么,一年到头,从不怠慢。三年前,高爱菊中风瘫痪在床。每天早晨,彭茶秀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瘫痪的婆婆穿衣、洗脸、喂婆婆吃饭。每天还要帮婆婆擦洗身体,端茶送水。由于彭茶秀的精心照顾,瘫痪在床三年的高爱菊从未生过褥疮。忙完了婆婆的起居生活杂事,彭茶秀每天还要往娘家跑,因为彭茶秀还有74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后来,彭茶秀的母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母亲手术住院期间,彭茶秀天天在医院陪夜,而早上又回到家里护理婆婆。彭茶秀说:“人总是要老的,长辈们在世时赡养好她们,为的是老人百年之后没有遗憾,自己不会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