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334300000008

第8章 农业问题(7)

农产品是社会消费的基础产品,尽管非常重要,是人们生活消费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然而其消费弹性有限,没有多大的潜在扩张性。这就决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只追求农产品生产数量。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需求的强度逐渐递减。但是,不同种类的食品,其需求的弹性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内,有的食物需求弹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而有的食物需求弹性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这就决定了不同农产品的不同增长趋势。如果某种食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就意味着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花费在这种食品上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这种农产品一般是属于非最基本生活必需品。就当前居民的消费水平看,高档的食品就是属于这类农产品。如果食品的需求弹性小于1,意味着消费者变得更加富有时,他们的收入花费在购买这种食品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农产品一般是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于目前已经超出“温饱型”的那部分消费者来说,粮食就是具有这种性质的大众化农产品。

大众化农产品的需求之所以弹性低,是因为消费者为了生存,必须摄取相当量的热能,当消费者的基本需要量得到满足后,对增加这类农产品的需求欲望,就会很快地降下来,就不会对这种农产品再要求更多的数量,而是开始重视选择它们的质量。当前我国包括西部地区的多数居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开始进入追求农产品质量,更多地选择高营养食品的时期。近几年人们从过去更多地追求植物性食物,转变为现在更多地追求动物性食物,就反映了这一消费趋势。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是消费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顺应这一世界性的食品消费趋势,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转变,与东部地区、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现代畜牧业还比较落后,短期内很难成为农业的第一主要产业。由此可见,在西部地区发展畜牧业还是具有广阔的产业前景的。

2.西部农产品加工结构问题

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质量,更取决于整个农业与食品产业体系的发达程度。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表明,粮食加工可增值1至4倍;禽畜加工可增值1至3倍,蔬菜水果加工也可增值1至3倍。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和全国必须加快各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增值程度,促进农业向产业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的另一棘手问题,就是农产品加工滞后,没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延伸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主要是以初级形态出现在市场上,加工增值的比例很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而我国只有0.43:1。以食品工业为例,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至2倍,而我国还不及三分之一。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使从流通中退出来的农产品,重新进入加工领域和流通领域,扩大市场需求与容量,实现农产品的最大增值,是目前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任务。据有关专家测算分析,玉米加工成淀粉可增值1倍;淀粉加工成糖类,可增值2倍多;糖类再加工成酸类,可增值3倍多;酸类再加工成抗菌类增值幅度就更大了。农产品加工越深越精,增值增利就越大。如果仅仅停留在按市场需求发展初级农产品生产,实行农贸直接结合,这种结合充其量是低级形态的结合;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以大规模市场容量为前提,而市场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很低的,从而使其在交易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而通过加工工业作为媒介,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就会使从流通中退出的农产品,加工增值了又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扩大市场需求,增大市场容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西部农产品的成本结构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西部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调整结构,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满足全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要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发展国际型农业经济。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仅要进行质量竞争,而且要进行成本价格竞争,因而,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就不能忽视农产品的成本结构问题。

严格地讲,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和全国的农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情况下,某些农产品的质量不高而成本却高的问题更为突出。在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高价格农产品的成本,改进成本结构,利用低成本低价格在国际市场竞争,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出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油菜籽等)不具有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农产品加工等)具有优势,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农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的出口,换回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进口。实际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出口劳务,增加就业;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等于进口稀缺的水土资源。

例如,我国消耗劳动较多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1位,其中,苹果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1.8%,梨占44.4%,柑桔占9%。而水果出口仅占我国产量的1%,占世界水果贸易量的2%,有很大发展潜力。从成本价格看,我国在畜产品、水果、蔬菜、特种种养业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我国的肉、禽等畜牧产品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价格低.30%~40%,如果考虑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其成本就更低了。我国的蔬菜和水果价格,也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日本产的红富士苹果,比我国产的红富士苹果价格贵好几倍。

4.西部农业区域结构的问题

农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由于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合进行不同的农业生产,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在地域上要有一定的分工。西部地区的地域辽阔,地势多样,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有利于西部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因此,处理好西部地区内部的农业区域结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农业区域结构问题上,既要考虑生产区域结构,又要重视市场消费区域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布局,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技术资源条件、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现有生产基础的特点出发,发展当地最适宜发展的生产门类和产品,使整个农业有一个合理的地域分工。要跳出区域经济发展中自求平衡的传统习惯,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区域结构。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就是农产品不能雷同,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式的“加减法”边际性调整。而应当调出特色,调出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布局,要依据市场需求,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在西部地区,不少地方从实际出发,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这种新趋势的体现。这种性质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突破农产品短缺年代的一个地方什么都干的“小而全”局面,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微观上来讲,是突出地方特色;从宏观上讲,就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和专业分工。其目标是要避免结构趋同、供过于求、资源浪费、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5.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问题

诸多事实证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历来存在着重大市场风险。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同样也存在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否顺利地卖出去,或个别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能否获利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就是市场信息,包括市场的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

在市场经济的效益和利益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生产经营者一般都会受市场信息的诱导,简单地遵循“什么供不应求,什么价高利大,就种什么或养什么”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在西部地区,由于市场运作不成熟和生产主体素质低下,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

市场虽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但也存在着“陷阱”。因为,市场反映出的信息是即时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只反映市场的需求信号,不能反映市场上的供求缺口有多大,未来市场上将会有多少供应量。于是便出现,在市场供不应求时,生产者一哄而上;在供过于求时,生产者又一哄而下。另外,市场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的调节具有特殊性,农产品需求是现期的价格信息,而农产品供给则是上期的价格信息,即现期的供不应求引起的高价格诱导下期的多供给量,多供给量又导致价格下降,供过于求引起的低价格又诱导再下期的少供给量,少供给量又导致价格上升,一直不断地循环下去。这样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决策总是根据上期价格信息作出的,最终形成农产品的周期性“卖难”。

在西部地区,由于分散的无组织的成千上万的农产品生产者,即市场主体必然会受市场价格和利益的诱导,相互间又缺乏信息联系,因竞争而排斥或缺乏合作,终究落入市场“陷阱”,结果“惊险跳跃”未能成功,既摔坏了商品,又摔坏摔怕了生产者本身。其现实表现是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趋同,资源浪费,农民受损,收入下降。面对极具诱惑力又隐藏巨大风险的市场,作为风险承受能力极弱的农业生产者,一方面想调整结构,但另一方面又显得无能为力,经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6.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结构不平衡问题

在西部地区的辽阔区域内,高原与平原、高山与盆地、沙漠与草原纵横交叉分布,几乎每个省区市都存在着自然条件差异悬殊的农业资源。尽管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但是,这种复杂的自然条件,也导致了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雨水不匀,有些地方气候恶劣,最终造成每个省区内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相差悬殊,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农业发展,也加大了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陕西的陕北与关中、新疆的北疆与南疆、甘肃的河西与陇东、宁夏的河套平原与南部山区、四川的成都平原与川西地区等省区都存在农业资源差异和农业经济水平悬殊的问题。

比如,从宁夏农业资源的特点来看,就分为自然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两个类型区。宁夏的河套平原,黄河干流自南向北穿行而过,形成流程397公里的引黄灌区,是西北干旱区少有的一片绿洲。现有自流灌溉面积40万公顷,土地平坦肥沃,沟渠成网,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名列前茅,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赞誉。这里麦稻高产,瓜果丰盛,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美称,现已成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而宁夏的南部山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59%和45%,自然生态严重失调,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因受水资源限制,旱作农业很不稳定,占全区75%的耕地面积所提供的粮食产量仅占26.6%,农民经济收入很低,生活极为困难。

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对西部地区来说,21世纪初的前5年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这是由三大因素促成的。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许多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的暂时的过剩,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生产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西部地区农业要有突破式发展,就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近5年农产品关税率大幅度调整,西部地区农业面临着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国内外高水平农业的双层压力,不得不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农业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浩劫,造成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甚至严重破坏了全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迫使各级政府不得不对西部农业结构进行及时的重大调整。

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工程,其调整内容应包含西部农业的种植结构、生产模式、经营方式、消费习俗等经济结构要素的改变更新。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树立新的农业观念,打破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全国分工、国际分工,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应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以增强整个西部农业在国内外两大市场的竞争力。从大农业的角度来发展西部的“大农业”,逐步形成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林业、渔业、加工业均有较大发展的结构格局。

在西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应确立以下几大目标:第一,要以实现西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二,要以恢复和保持西部生态自然资源环境为目标;第三,要以建立西部现代农业结构为目标;第四,要以建立西部农业结构国际标准化体系为目标;第五,要以增加西部农民收入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最高目标。

(一)对西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