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国家地理
2069100000001

第1章 英国

英国是个岛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群岛上,面积为24.41万平方千米。

英国的东南部是平原,北部和中西部主要是山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而温润。

英国是个风景如画的岛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遍布全岛。首都伦敦是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有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宫、大英博物馆等景点。此外,爱丁堡、巴斯城等地也有不少名胜古迹。

古都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名胜很多,英国最著名的景点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玛格丽特教堂都在这里。威斯敏斯特宫又被称为“英国议会大厦”。这里在公元750年时,是著名的伦敦西教堂。爱德华一世于11世纪末重建了西教堂,并建了一座宫殿在其附近,这里成为英国的主要王宫之一,后来又成为议会的象征。屡次毁于大火的威斯敏斯特宫在几次重建中,不断扩大其规模。

沿泰晤士河南北向展开的宫殿在其两侧设置了入口。宫殿正中的中厅呈八角形,由此形成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中厅将上议院和下议院连接起来。在宫殿南端,是一座高达102米的维多利亚塔,北端是一座高达96米的钟楼,在中厅之上矗立的一座91米高的采光塔打破了宫殿平直的轮廓线,构成了整个宫殿的垂直中心。这样的造型使威斯敏斯特宫在平稳中又富有变化,形成了一个协调统一又隐含着对比的整体。这个采用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的宫殿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采用新哥特样式的建筑形式。教堂的平面图为十字架形,长513英尺,南北翼廊延伸203英尺,宽38英尺的主堂高102英尺,西边双塔高225英尺。这个结构宏伟、装饰华丽的大教堂成为英王举行加冕仪式的地方。议会大厦北面是被视为伦敦的象征的大本钟。

1859年,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了这个大钟。后来,人们为纪念本杰明,将钟命名为“大本”。

重达14吨的这个钟的钟盘直径7米,时针长度为2.75米,而分针长度为4.27米。重305公斤的钟摆每走一小时就会发出深沉而又铿锵的报时声。1923年起,钟声通过广播而传到世界各地。

位于伦敦中心闹市区的格雷·拉塞尔大街北侧的大英博物馆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这座气魄雄伟壮观的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文物和图书资料,其内容之丰富、文物之精美只能让别的博物院望之兴叹。

这个博物馆里面分别设有埃及艺术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西亚艺术馆、欧洲中世纪艺术馆等多个馆,其中,以埃及艺术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最为著名。

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室是埃及馆,里面陈列有大型的人兽石雕,为数众多的木乃伊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等5000多年前的历史文物,共计7万多件。希腊、罗马馆里,公元5世纪雅典女神的祀庙整整占据了一个陈列室。

东方艺术馆除了少量是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还收藏了为数2万多件的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品,其中,以距今6000多年半坡村尖足缸及红陶碗,新石器时代的大琮、玉刀、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陶器、铜镜、漆器铁剑,六朝时期的《女史箴图》等最为珍贵,是无价之宝。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观众面对着这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总会被深深地吸引。

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在世界上也是极为出名的,在该馆数以千万册的藏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献、书籍、手稿、档案等珍本。

泰晤士河贯通伦敦,在伦敦市区,有12座桥横跨其上。这12座桥风格各异,把市区南北两岸连成一片,使市区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伦敦塔桥是泰晤士河上最壮丽的一景。建于1894.年的桥身由四座塔形建筑连接而得名,桥中间,有两座高耸于泰晤士河之上的塔,这两座塔使整个大桥显得气势磅礴,桥面在大型海轮通过时可以吊起。

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伦敦桥位于塔桥数百米处,在泰晤士河上的17座桥中,这座桥的历史最悠久。早在公元43年,征服不列颠的罗马军队就在这里架设了泰晤士河上的第一座木桥。后来,人们在木桥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用巨石砌成的桥,这座桥就成为了泰晤士河上最古老的桥。

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塔于11世纪建在伦敦城东南角的塔山上,这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用以防卫和控制伦敦城。

伦敦塔在其内外分别建有两道防御墙。外防御墙不高,墙外有以城墙作为掩体的壕沟,沿墙建有6座碉堡。内防御墙的城墙较高,沿墙设有13座凸在墙外的碉堡,每座碉堡都分为两层或三层,具有双重作用,即战时用于防卫,平时作为住房。

位于伦敦塔中心的白塔是一座诺曼底式建筑,高三层,四角所建的塔楼中,只有东北角塔楼为圆形,其他三个塔楼都呈方形。白塔高90英尺,墙的上部厚11英尺,根基部分厚15英尺,白塔四周还建有多座防御性建筑,这些建筑分为内外两层,在作为内层防御的13个塔中,以威克菲塔、血塔、比彻姆塔最有名;而中塔、井塔等6个塔和2个棱堡则被作为外层防御。最外层的四周凿有护城壕。白塔内的圣约翰教堂为诺曼底式结构,是伦敦现存的教堂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伦敦塔在其西南角设置了入口,在进入米德碉楼前,必须通过壕沟外的碉堡、壕沟和一座桥。进入米德碉楼后,再跨过一座桥进入贝瓦德碉楼的,就进入了外墙防御区内。如果绕到南面,经过布拉底碉楼,则可进入内墙防御区。

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伦敦塔曾被英国数代国王当作居所,国王加冕前也必须住在伦敦塔。伦敦塔还曾被用来关押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

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区圣詹姆士公园西端的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宫。

1703年,白金汉公爵和诺曼底公爵及约翰·谢菲尔德将建于这里的一座公馆取名为白金汉宫。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将这个公馆买下,作为国王的生活区。维多利亚女王于1838年登上王位后,就把白金汉宫当成了历代君主的住处。

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的白金汉宫现在已经形成一座规模宏伟的三层长方形建筑群,朝东的主体宫殿长达110米,在其三面各有一幢附属宫殿,中间是女王陪同外国元首检阅仪仗队时的长方形大院。

陈设十分讲究的王宫的豪华程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整个王宫共有大大小小600个厅室,其中以典仪厅、会客厅、舞厅、音乐厅、画廊、图书室、集邮室等厅室较为重要。这些厅室都饰以光彩夺目的冰晶玻璃和雕花玻璃的大吊灯,还设置了金碧辉煌的天花板,铺着高级豪华的地毯,其家具和陈设品都是稀世难见的艺术珍品。

白金汉宫除了3处对外开放外,其他部分均不对公众开放。对外开放的地方包括:一是禁卫军换岗仪式,每天上午11点半在皇宫前院举行的这仪式宛如一出古装戏演出,由禁卫军乐队担任伴奏;二是位于白金汉宫南侧的女王美术馆,1961年在一所皇家教堂的废墟上建立的这个美术馆是展出皇家收藏艺术珍品的小型艺术陈列馆。位于英国伦敦城“弗利特街”东口外不远处卢德盖特山上的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它悠久的历史、壮观的圆形屋顶和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吸引了大量到英国游玩的游客。圣保罗大教堂自公元604年圣·奥古斯丁以来一直是伦敦主教堂所在地,这座教堂以伦敦保护神圣保罗的名字命名,原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后来被一场大火所毁。现存建筑是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历经几十年修建而成的。

一座两层十字形大楼是教堂的主体,大楼的中间是高达100多米的穹隆圆顶。分为两层的圆顶的下层是一圈圆形石柱,圆顶尖端矗立一个镀金的十字架。教堂的正面是一个穹窿圆顶,是用12根高大的圆形石柱支撑的。石柱上部,是一个雕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案的“人”字墙。“人”尖处为圣保罗的雕像。

作为英国人的精神支柱,英国人一直把圣保罗教堂视为火焰中飞舞的凤凰再度升起的地方。英国查尔斯王子于1981年在这里举行婚礼仪式,使无数想目睹这一举世盛况的人们提前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海德公园位于伦敦市区。公园的东南角与圣·詹姆士公园、格林公园和白金汉宫的御花园相接,形成的绿色地带长达数千米。公园北面的自由画廊是一条画店云集的小街,里面摆设着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各种静物、人像、风景画,也有裸体画。公园地处伦敦市内的繁华地段,素有“伦敦心脏”的美称。因此,每位来伦敦旅游的人都会光临此地。

海德公园于l536年起归英国皇家所有,亨利八世时,被辟为养鹿场。1635年,它又被查理一世当作赛马和赛车的场所。1730年,乔治二世之妻卡罗琳娜王后命人在海德和西邻的肯辛顿两公园内修筑堤坝围水成湖,即现在公园内的塞彭丁湖,这里湖面宽广,风景秀美,是游人划船赛艇的理想之地。“鲁特恩罗”位于湖的南面,是一条古木参天、浓荫泻地的小径,它曾是威廉三世时代的皇家驿道,现在是伦敦市内最时尚的骑者小径。

海德公园的东北角是闻名于世的“自由论坛”之角,是一块约2200平方米的水泥场地。每个周末的下午,参观牛津街的人经过这里,都会被站在阶梯或肥皂箱上发表讲演的人所吸引,在此地驻足停留。

讲演者讲演内容各种各样:有的宣传宗教自由,有的大谈“社会主义”,有的宣扬种族歧视,有的主张民族解放;还有的表演催眠术。但却不能逾越政府所规定的范围,否则会受到维持治安的警察和便衣人员的拘留。伦敦人把“自由论坛”之角戏称为“肥皂箱上的民主”。

坎特伯雷大教堂及教区建筑

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其教区建筑坐落在英国的肯特郡。

基督教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传播到坎特伯雷。因此,已有1500年历史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为英国人的主要朝圣地之一。

位于城市东北部的教堂区设有围墙,教区内的气氛极为沉静肃穆,这与区外繁闹的商业区形成鲜明的对照。整个教区的主体建筑是始建于11世纪的主教堂。这个教堂由罗马时代的一座小教堂扩建而来,后来,经过不断的续建和扩建,先后建成了中厅、南北耳堂、西南塔楼、中部塔楼及西北塔楼等建筑。不同时期的建筑是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的体现。

英国最大的修道院是坎特伯雷修道院,这个修道院由回廊、会议厅、寓所、教堂、食堂、医院等建筑组成,建筑庞大,可以供150名修道士修行。这个修道院后又于公元7~8世纪成为神学中心。11世纪,修道院内又建造了一座连接修道院教堂和圣玛利亚教堂的圆殿,并修建了一座用来安葬坎特伯雷的几位大主教的新教堂。

位于城东山脚下的圣马丁教堂主要由中厅、圣坛和西部塔楼组成,这座建筑的门窗细部和复杂的石工见证了历史的演变。详细的勘察已证明这座长方形的建筑物是用罗马材料建成的。此外还有一些小教堂和教堂墓地散布在教区内,这些建筑与主教堂、修道院和圣马丁教堂一起,共同构成了坎特伯雷壮丽的宗教建筑群。

格林威治海岸地区

格林威治海岸地区坐落在英国东南部。

1616年,在詹姆斯一世的皇后的命令下,尹尼果·琼斯设计了一座宫殿。这座于1638年竣工的宫殿是为查理一世的皇后而建的。坐落在格林威治皇家公园中的这个宫殿前后经历了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是一座记载英国近代历史的博物馆。

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共内部采用了螺旋式的楼梯设计。这个宫殿在建造时,吸收了意大利皇宫的特点,变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古典式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流行于欧美长达200多年。

格林威治天文台

位于英国伦敦东南8千米的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是大伦敦的一个区,这里曾是著名的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所在地。

英国摄政王汉弗莱于15世纪初在这里建了一座用来窥视进入伦敦的船只的嘹望塔。1675年,当时在位的英王查理二世将嘹望塔改建成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1884年,国际天文工作者决定以经过格林威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并以此线为起点,将“世界时区”划分出来,格林威治从此驰名世界。格林威治地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城市的发展而受到严重污染,这对天文台的观测极为不利。后来,英国于1948年将皇家天文台迁往英国东南部的赫斯特孟骚,仍以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为这个新天文台命名。

天文台旧址现在被辟为供游人观赏的天文博物馆。在这里,陈列着英国早期使用的各种天文观测仪器、航海图、天象图和天文时钟。子午馆里那条镶嵌在大理石中间的铜线就是划分地理经度的本初子午线。铜线两边,是划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界线——东经和西经两条经线。延伸到院墙外围的水泥地上的铜线成为游人摄影留念的地方。站在格林威治嘹望台上,则可望尽伦敦的一片繁华景象。此外,泰晤士河两岸的迷人风光和雾都伦敦的各处景致也可尽收眼底。

“巨石阵”和巨石遗迹

“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坐落在英国的威尔士郡。

“巨石阵”、埃夫伯里,是两座神庙,由用巨大的青石柱构筑成的石碑圈组成,建筑者按照某种天象,将石柱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

建于公元前3100~前1100年的“巨石阵”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巨石文物之一。那些青石柱是最引人瞩目的部分,这些巨大的青石柱有的重达50吨。石阵的布局也极为神奇:一系列同心圆形状的石碑圈组成了石阵,然后在竖起的石柱上架起楣石,构成柱顶盘,构造极为奇妙。所用石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200千米外彭布罗克郡的蓝石,一种是取自邻近的素尔兹伯里平原的流质砂岩石。坐落在“巨石阵”以北30千米处的埃夫伯里是欧洲最大的古石碑圈。100根青石柱组成了这个石碑圈的最外层,这一层的周长1300米,圈内有两个相切的小圆圈。这里曾于公元前3000年安放了180块竖石。从这里,还可以从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通向神庙。在埃夫伯里附近,还有许多古代遗迹。锡尔伯里山上有欧洲最大的史前时期墓群,这个用25万立方米的泥土和石膏混合物垒起的墓群,证明该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充分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