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一点通
20706500000003

第3章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老子(老聃、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

在现存的史料中有关老子的平生事迹非常少。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但是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出兵灭陈,就成为楚国的地方了。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当长于孔子。孔子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约生在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座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令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虞我诈的争斗,于是,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在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着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惟一的着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

有关《道德经》的成书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于世。

公元前516年,老聃做官的周朝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径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着坐骑青牛,欲出函谷关,往西去到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以后,一路之上,眼前呈现一片荒凉。但见断壁断垣,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没有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腾。扶老携幼的人群,走死逃亡妇孺,悲切之声比比皆是。目睹此情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若要到秦国而去,函谷关是必由之路。这里的守关官员姓尹名喜,好观天象、爱读古书,修养深厚。一日夜晚,他巡视到得城楼,仰望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余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他心头不由一阵惊喜,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这天傍晚,尹喜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城下的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马上从城上跑下,打开城门,奔到老子青牛跟前,双腿一跪说,尹喜拜见圣人!

老子在青牛身上,低头一见叩拜之人,脸方厚唇,端鼻浓眉,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他不是一般常人,故意试探地说: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有违常礼,实在不知何故,望请赐!尹喜垂首说:老丈当世圣人,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说:老夫乃平庸之辈,并无任何神圣,承受如此厚爱,心中实在有愧!尹喜说:学生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必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辈;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心中大喜,忙说:过奖,过奖!老夫也早闻将军大名,特来拜会。尹喜马上引老子至官舍,请到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说:先生乃当今一大圣人,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我早有拜见先生之意,只是苦无机会。今有一言,恳求先生将平生之智,书写下来,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着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尹喜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后终于跟随老子学道成功,云游四方,造福百姓。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言,但它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校订本共3000多种。

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经》石幢等。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着,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