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VIII: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21001900000012

第12章 从心开始突破自己(2)

一天晚上,齐格开车回南卡罗来纳兰卡斯特的家,准备一个晚餐展示会。齐格是很晚才回到家的,睡觉就更晚了,而且婴儿的吵闹声整晚的影响着他们。当早上5:30闹钟响时,习惯的力量将齐格拉出了被窝。当时他们住在一家蔬菜店楼上的小公寓里,齐格迷迷糊糊地看见窗外在下雪,而且地面已经落得有10英寸厚了,而齐格却要驾驶无空调的克罗斯利汽车出门。那天早上,齐格像任何一个聪明人会做的那样,又回到了床上。

当齐格躺在床上时,他开始意识到他从不曾误过或迟到过一次推销会。这时母亲的话也在耳边响起:“当你替人工作时,就得想方设法做好,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要是不全力以赴,那就别做了。”《圣经》上也说:“我宁愿你是冰冷的或是火烫的。但你如果是温和的,我就要把你吐出去。”齐格迟疑着爬起来,开着车子向着查勒提进发,同时也是向着齐格不曾料到的一个全新的生活进发。

培训结束后,梅里尔先生将齐格留下:“你知道,我已经观察了你两年半,我从未见到这样的浪费。”

齐格有些惊讶地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你有许多能力,你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甚至一个全国优胜者。”齐格飘飘然起来,但仍有点怀疑,就问他是否真的那样认为。他向齐格保证说:“我绝对相信,如果你真正的投入到工作中,真正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冲破一切困难获得成功。”

说真的,当齐格细细品味这些话时,齐格惊呆了。你必须理解齐格当时的处境,才有可能意识到这些话对齐格有多大的影响。当齐格还是个小男孩时,长得很矮小,即使在穿得最多时也没超过120磅。齐格上学后,从五年级开始,放学后和周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运动方面也不是很活跃。另外,齐格还很胆小,直到17岁才敢和女孩约会,而且还是别人指定给齐格的一个盲目性约会。

一个从小镇中走出来的小人物,希望回到小镇上一年赚上5000美元,齐格的自我意识仅限于此。现在突然有一个受他尊敬的人对齐格说“你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所幸的是,齐格相信了梅里尔先生,开始像一个优胜者一样思想、行动,把自己看成优胜者,于是,他真的就成了优胜者。

齐格说:“梅里尔先生并未教很多推销技巧,但那年年底,在美国一家七千多名推销员的公司中,我的推销成绩列第2位。我从用克莱斯勒车变成用豪华小汽车,而且有望获得提升。第二年,我成为全州获得报酬最高的经理之一,后来我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地区主管。”

齐格遇到梅里尔先生后,并不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推销技巧,也不是他的智商提高了50点,只是梅里尔先生让他确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给了他目标和发挥自己能力的信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见自己的伯乐。面对他人的鼓励、帮助,我们应该满怀感激地接受,并运用于实践中,相信自己,你能行。

再忍耐一下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海明威

有一位年轻人毕业后被分配到海上一个油田钻井队工作。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拿给在井架顶层的主管。年轻人抱着盒子,快步登上狭窄的、通往井架顶层的舷梯,当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时,主管只在盒子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让他送回去。于是,他又快步走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而领班也同样在盒子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次送给主管。

年轻人看了看领班,犹豫了片刻,又转身登上了舷梯。当他第二次登上井架的顶层时,已经浑身是汗,两条腿抖得厉害。主管和上次一样,只是在盒子上签下名字,又让他把盒子送下去。年轻人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转身走下舷梯,把盒子送下来,可是,领班还是在签完字以后让他再送上去。

年轻人终于开始愤怒了。他尽力忍着不发作,擦了擦满脸的汗水,抬头看着那已经爬上爬下数次的舷梯,抱起盒子,步履艰难地往上爬。当他上到顶层时,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时,主管看着他慢条斯理地说:“把盒子打开。”

年轻人撕开盒子外面的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是咖啡,另一罐是咖啡伴侣。年轻人终于无法克制心头的怒火,把愤怒的目光射向主管。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此时,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啪”地一声把盒子扔在地上,说:“我不干了。”说完,他看看扔倒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发泄了出来。

这时,主管站起身来,直视他说:“你可以走了。不过,看在你上来三次的份儿上我可以告诉你,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这就要求队员们有极强的承受力,承受各种危险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很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这最后的一点点,你没有喝到你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在一番激烈抗争之余,当濒临绝望之际,悠然返回自我的人,即可以认清自己和世界,也可以进而改变自己的所有本质,超越自身和一切的痛苦,进入至高无上、平静、幸福的境界。

不要相信命运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布莱克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家,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办公楼,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连忙打起精神,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一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什么就快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放到威尔逊先生的手里,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1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口气,把手伸进西服口袋,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这钱,嘴里连连感激着:“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都是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

也许他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就可怜巴巴地说了下来:“我真可怜啊!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群都挤在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啊!”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说道:“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你说反了。”

盲人一惊,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去,却成了一个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你相信命运,可是我不信。”

同是不幸的遭遇或失败,有人只能以乞讨混日子为生,有人却能出人头地,这绝非命运的安排,而在于个人奋斗与否。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我们能改变命运。

儿子的鱼

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

--爱迪生

珀金斯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他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珀金斯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统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

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珀金斯吃惊地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珀金斯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旋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珀金斯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珀金斯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统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被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珀金斯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

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蛙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此时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蛙鱼已经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自豪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怕他们遇到困难和危险,而是要让孩子学会独自处理问题,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

打开心中的窗

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

--贝纳文特

那时候,有一位画家被捕入狱。他获准携带画笔和颜料进入监狱。跨入高墙内那阴暗的牢房后,画家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在墙上画一扇窗。他立即动手在墙上作画,不一会儿就真的画好了一扇窗。透过那扇窗,他可以看见湛蓝湛蓝的天空。

早晨,看守进来送面包和水的时候,从那扇窗里射进来的刺眼的光使他不得不闭上了眼。

“这是怎么回事?”他吼叫道,冲上前去试图把窗子关上,却碰了个鼻青脸肿。

“我开了扇窗,”画家不慌不忙地回答:“这里太暗了。”

“哼哼。”看守冷笑了几声,由于出了洋相而颇觉尴尬。他用讥讽的口吻说道:“你开了一扇窗?你是画了一扇窗,你这个倒霉蛋!这扇窗不是真的,只是你自己想象这是扇窗。”

画家依然镇定自若地说:“我希望为牢房增添一些光亮,我这么做了。从我的窗里可以看到天。就连你,在刚才进来的时候不也被光晃得睁不开眼睛吗?”

这一下,看守可动了肝火气愤地说:“你以为用凉水就能把我灌醉吗?这座监狱一扇窗都没有。一到这里你就休想重见天日!”

“然而在我的牢房里光可以透过敞开的窗照射进来。”画家说。“是吗?”看守嘲笑地问:“那么,你为何不逃走呢?这样也可以让我相信这是一扇真正的窗。”

画家紧紧地盯着看守的脸,然后朝墙壁跨出两步,从窗口一跃而出。

“站住!”看守惊慌失措地跳了起来,试图拦住画家,却又一次碰了壁。“不好了,他跑了!”他开始大声喊叫,而这时我们可以听到画家的身躯通过敞开的窗坠入空中,在墙脚的基石上摔得粉身碎骨的声音。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心才能看到那最真实的一面。

圣诞节蜡烛

人总得有希望。没有希望的心田,是寸草不生的荒地。

--惠特曼

“二战”期间,日军建立的集中营位于苏门答腊的东海岸,带钩的铁丝网围着阴暗潮湿的牢房。外面,白天有赤道炽热阳光的照射;夜晚,皓月与繁星相互辉映。可集中营里,黑暗夜以继日。里面住人,然而“住”显然是词不达意。人们是被填塞在牢房里。

偶尔,可以见到一缕微光,那是尚未锈蚀的铁丝网在太阳或月亮下闪亮。

已有几年,还是几十年了?疾病和衰弱使他们懒得去想。刚被关押时,还计算时辰,现在,时间仿佛凝固了。他们周围,有人死于饥饿,死于疾病,死于最后一线希望的破灭。对于战争结束、获得解放,他们早已不抱幻想,人们变得恍惚和麻木,只有喉咙里才蹿出野兽般的生命欲望:饥饿。除非有人抓到一条蛇或一只老鼠,要不就得挨饿。

不过,集中营里有一个人仍有可吃的东西--一根蜡烛。他原没打算吃它,正常人是不吃蜡烛的。可当你看见周围的人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的,你就不会低估这支蜡烛的分量。当他实在无法忍受饥饿的折磨时,便小心翼翼地从藏匿处找出蜡烛,细细地咬一下,当人们因饥饿发疯时,他便求助于这根蜡烛。作为朋友,他保证给安德鲁留一小截。所以,安德鲁白天黑夜一直注视着他和那根蜡烛,这已成了安德鲁生死攸关的问题,别让他在最后关头一个人吃了整根蜡烛。

一天晚上,他在梁柱上刻下又一个标记后,语气呆板地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就会回家了。”几乎没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谁还去想这事?可是,又有一个人说了句很奇特的话:“圣诞节的时候有烛光和钟声。”他的声音虚无缥缈,似乎来自悠久的年代和遥远的地方。他的话与现实毫不相干,对人们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