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2107500000021

第21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个性产生定向影响动力的综合现象(3)

从对个人接受消化外部影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接受影响,或者更精确地说,从个人亲身感受影响到形成必要的品质,这是一条非常复杂而漫长的道路。如果伴生的影响能够加深基本的影响,而接受消化影响过程本身又强有力、积极和稳定的话,那么这种过程就会十分顺利。

综上所述,学生的个性是在其与同龄人的集体和社会的客观相互关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人的主观态度就是在这种集体和社会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吸收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社交,包括能引起各种关系的语言交际活动。A·H·列昂节夫在揭示影响的本质时说,影响的反映“不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相互迎合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其中一个是客体对人的作用过程,另一个过程是人自身对起影响作用的客体的积极态度”。

学校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是通过他们的生活实践、成长水平、心理特征和依靠班级集体实现的。如果学生内心赞同教师和集体的行动,如果教师和集体的要求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要求的话,那末,教师就能成功地达到目的。

(第二节)《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是对个人进行系统影响的组织基础

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要想在现代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实施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必须进一步改进个人道德形成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教育科学是十分重视规定学生教育内容的范围的,但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阐述却做得很少。

B·П·科布利亚科夫的意见值得重视,他断言,了解精神财富(准则和原则)的合理本质,就能更加积极地参加到这些财富再生产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去。因而他强调指出,“自发性是过去时代道德规范形成的共同特征,如今自发性已让位给对调节各种道德关系过程的有意识的干预”因此,在向成长中的一代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中不能允许这种自发性继续存在下去。

马克思把个人的继续进步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共产主义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既然建立共产主义的过程是在科学态度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末,培养新人当然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恩格斯在分析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实践向教育科学提出了如何克服自发性和放任自流的问题,以便使学生个人道德形成过程具有明确目的。为此,必须规定道德教育内容的范围,编好道德教育大纲说明。确定教育内容,这是客观实践的需要,而实践又要求德育过程成为有指导的过程,要求更合理地使用和提高教师的劳动效率。在苏联学校的历史上,教师集体主动地为整顿学生教育工作而进行种种尝试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他们制订远景规划,研究“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所以说,教师力图使教育过程计划化的设想是合乎规律的,也是有根据的。

克鲁普斯卡雅为我们制订培养新人的大纲规定了原则性的方针。她以确定学生公益活动内容为例,对方针作了详尽的说明。大家知道,马卡连柯曾一再强调,必须有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大纲,并号召教师制订这种大纲。他指出:“我所理解的教育目的就是:人的个性的培养计划,人的性格的培养计划。同时,我把个性方面的一切内容都包括在性格的概念中,这些内容就是:外部表现和内心信念的性格,政治教育,各种知识,人的个性方面的整个面貌。我以为,我们作教师的应当有这样的人的个性培养的计划,我们应当力求实现这种计划。”,马卡连柯接着解释:“我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没有这样的计划是不行的。任何的东西,也不能象经验那样地能够教育人。

就在捷尔任斯基公社的时候,曾经给我交来几百个人,我看到每一个人的性格上都有深固可怕的倾向,都有根深蒂固的习惯,我应当想一想:他们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把这些男女儿童教育成公民,我应当向哪一方面努力?我一经思想,就看到这个问题决不是几句话所能够回答的。在培养良好的苏维埃公民方面,还没有人给我指出应走的途径来。我应当着手研究关于培养人的个性的更广泛的计划。刚接触到培养个性的计划,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培养个性的计划对所有的人都应当是一样的吗?我应当把每一种个性,都归纳在统一的培养计划中吗?应当把每一种个性都列入一致的标准里,并追求实现这种标准吗?如果这样做的话,那我就要舍弃个性方面的个别的优点、个别的特性以及特殊的美好之处了。要是不肯舍弃的话,那我能有什么样的培养个性的计划呢?我不能那样简单地、空洞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在十年的实践工作过程中,实际把它解决了。

我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看到了应当有培养个性的一般的‘标准’计划,并对这个计划同时加以个别的修正。对我说,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应当成为勇敢的人呢?还是我应当培养胆怯的人?这里,我假定好了‘标准’,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勇敢的、刚毅的、诚实的和爱好劳动的爱国主义者。”

许多教育工作者过去和现在一贯反对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无系统性。例如,B·M·科罗托夫就曾严厉地批评过那些容忍自己活动中放任自流现象的学校和教师。他说:“首先在许多学校和某些教师的工作中,对于解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还有些教师往往在组织某些教育措施时,很少考虑在学校的生活中,他们应培养和磨炼学生哪些品质。采取的措施往往只是某些事件单纯的统计数字,而与统一的教育逻辑彼此并没有什么联系。只看到当前的实际目标,而看不到培养学生个人道德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内外都在推广详细拟订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教育内容的作法。全苏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已经为拟订少先队员的教育大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时是以规定少先队员在社会政治方面成长的“阶段”的形式出现的。现在已经发展到制订出“指导”大纲,乌克兰还出版了《学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大纲》。通过社会主义各国制订大纲的经验进行研究,可以看到这些大纲的目的在于保证教育对学生个性影响的统一性。这些大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它们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制订出来的。

资本主义国家也提出了制订教育大纲和将某些教育课程列入教育计划的问题,虽然众所周知,神职人员其实早就有以讲道和宗教箴言形式出现的教育大纲,并且极其起劲地推行他们的大纲。例如,在法国,就有道德方面的大纲,其中包括诸如个人纪律和个人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社团生活、公民生活等等问题。

日本的统治集团要求加强“防务意识”教育,“培植爱国精神”。

从1959年起,在国内推行了中小学生道德必修课,其目的是以“尊敬”人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美国是通过设置公民课来完成教育任务的,公民课在九年级教授。根据这一课程,一个好的公民应该具备下列品质:如尊重法律和所有权,忠于职守和诚恳对待公务人员,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和国家、社会的职责,耐心对待各族人民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敬古今的伟人,善于鉴赏本国的文化遗产和忠于美国民主思想和美国民主的社会机构。此外,还开设反共课程。从揭示教育任务的形式看,这一切课程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充满着虚伪和所谓的自由生活的精神。

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确定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大纲内容及制订大纲方面都还缺乏经验,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时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确定道德教育内容的范围方面发现存在着两种不同水平的大纲:一种还处于经验主义状况,另一种是具有理论水平的。前者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它还是在实践中强调详细制订教育工作的“统一要求”和“远景规划”时期的产物。而今天,当人们对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等问题都已进行过分析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的情况下,已经具备现实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把制订道德教育内容的工作提到更高的理论水平。有了以理论水平为依据的做法可保证用更有系统、更完整的办法确定德育内容的范围,克服功能主义的弊病。

科学地阐明教育内容,其中也包括道德教育,首次在《普通中学教育工作大纲资料汇编》(1957年H·A·彼得罗夫主编)中作了介绍,后来又在《学校教育工作标准大纲》(1960年H·И·博尔德列夫主编)中提出过。通过反复多次在课堂和报刊上进行讨论,经过俄罗斯联邦及其他加盟共和国学校的试验性考核,并根据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的原则要求,1965年拟订了《八年级学生和中学教育标准大纲》新草案(И·C·马里延科主编)。

这些题为《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的大纲说明于1976年问世,并经苏联教育部批准向全国学校推荐。

参考资料的编者在阐明道德教育内容时遵循的普遍原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党性和阶级性原则以及明确的目的性,对学生提出有根据的和严格的要求;社会决定和教育决定并重的原则;加强教育发展(教材编排)的圆周制、连贯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过程中区别对待的原则。

遵循这些原则可更客观地确定以保证道德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内容的范围。

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它应当包括许多具体任务和各种复杂的活动。但是依据年龄特征规定道德教育内容的范围,并非出自对学生个性发展某些自我满足的特征的考虑,而是从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出发的。

Л·C·维果茨基关于教育学不应当以昨天的发展为目标,而应以明天的发展为目标的论述,可作为规定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范围的出发点。这一论点要求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首先要有内容丰富的道德理想,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我国社会的进步保证学生在道德上更稳步地发展。

全面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应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个性的形成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而个性发展的源泉乃是活动,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便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方式,有课堂的教学活动、课外的教学活动、劳动活动、社会政治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游戏和体育活动等,通过学校实际工作的检验,证明这些活动对苏维埃学生个人道德面貌的形成是必需的。

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加速了生产过程的发展,也加快了人的行为品质的形成及其在劳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协调一致行动的步伐。这一情况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顾及各种行为的这一发展倾向,促进成长中的一代人培养这种行为素质。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养成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具有预定特点和相当巩固的行为方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能采用尝试-错误的办法,这种办法耗时过多,而应选择必要的活动方式并创造条件以保证培养出符合苏联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的人。但是,为了真正指导学生在合理而方向明确的基础上养成预期的行为方式,光是了解活动的种类和条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起主导作用的各类活动和实现这些活动的条件所形成的那些关系。

对各种道德关系的分析表明,这些关系犹如各种联系的方式一样,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加以预测的,因而,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也是可以通过这些预测加以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