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2107500000022

第22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个性产生定向影响动力的综合现象(4)

《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作为一种参考书,有助于克服许多学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偶然性和自发性。运用这一参考资料可促进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促使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各种影响的统一,保证教育过程的连贯性。本教材给教师、班主任指明方向,使他们把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个别的行动上和教育措施上,而是放在有各种不同的精神世界的学生的个性上。与此同时,这本书为教师们认真改进自学工作,尤其在科学和技术、艺术和文学、伦理学和美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方法方面指明了方向。它还可以帮助教师集体系统地组织一年级到十年级学生的在校教育活动和假期教育活动。

这本书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体制:它先提出最普遍性的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这些任务一一加以具体化。教育任务的分类和教材内容一样,是逐步加深的。教师在采用这本参考书时,一定要了解这些小学毕业生和受过初等教育的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假如教师发现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某种“缺陷”,就应当按照适合较幼年龄阶段的教材的内容对该生进行补课。

И·A·凯洛夫在全俄教师代表大会(1978年)作了题为《学校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报告,他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对苏联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报告通过培养诸如集体主义、友谊和同志情谊等道德品质的实例对这一论点作了阐述。

报告人指出,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友爱和同志情谊的时候,必须注意培养他们帮助同学的能力,和同学们一起设想并参加公益活动。

对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懂得同志情谊和友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操,并学会辨别这些情操与虚伪的同志关系和虚伪的友情的区别。这一年龄的学生要养成和发扬善于援助患难中的同志和对班级、少先队集体所交给的任务的负责精神。要求高年级学生懂得集体主义是苏维埃社会的最重要的原则,要善于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要忠诚于共青团和学生集体,懂得社会的职责,对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对于把自己置于狭隘小圈子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深恶痛绝。

提高并发扬这种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和爱护公物的表现,也是《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的特征。

在低年级,总的任务是培养儿童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低年级儿童应当学会尊重劳动人民,为全班和家庭的利益而劳动,掌握自理生活的劳动习惯,养成文明劳动的本领和初步的技能,培养办事有始有终的精神,学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应该使他们懂得,劳动是我国社会生活的基础,懂得劳动不仅是义务,而且也是每个苏维埃人的光荣事业,同时要培养他们为了少先队组织、学校、家庭的利益准备承担任何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他们爱戴与学校挂钩的企业的劳动者,基本上养成职业的兴趣和熟巧,鄙视靠他人供养的依赖思想及进逃避工作的念头。

对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儿童和少年,应该使他们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作好劳动的准备。校长、教师、班主任以及挂钩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发展。

对于高年级(九、十年级)学生,应当使他们把劳动看作是每个健康人自觉选择未来职业的需要,是认真严肃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需要;要培养他们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劳动方法,参加成人劳动集体的活动,节约物力和时间,以及对懒汉和寄生虫持不妥协的态度。这些年级的学生还要熟悉保障苏维埃人劳动权利和保障公私财物的种种法律。总而言之,高年级学生应当受到按照共产主义方式进行劳动的训练和教育。

在实现上述各项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形成各种相应的概念、观点和信念,培养感情、意志、需要、兴趣和才能、能力、熟巧和习惯以及决定学生个性结构的性格特点等。

为了使教师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对教育学生的任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些任务按相近的年级集中分为几组,采取圆周式方式阐明这些任务的内容,这样首先可保证教师根据教学和教育的不同年龄阶段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其次,可帮助教师确定培养某一品质的侧重面,明确那些方面是这一年龄阶段学生最容易和最应当培养的重点,以免重复的劳动。我们认为在道德教育中采用圆周式教学比较合适,因为有些概念、原则和规则等等不可能在教育的某一年龄阶段讲一次就能一劳永逸地讲清楚。年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必须由浅入深,从掌握较简单的道德概念开始,逐步求得较为深刻和准确的理解。

但是,对教师和教员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要懂得应当培养什么,而且要懂得如何培养规定的品质。因此,在教学参考书中,除了提出各项具体的任务以外,还列举了各种活动及其组织形式的范例。进行这些活动和采取这些组织形式可在班级和学校集体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逐步加深各种主要活动的内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决定条件。其中占重要位置的是课堂教学、各门选修课、多样化的劳动作业和社会政治工作、艺术活动、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等。但必须指出,课外活动是由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协同教师组织和实施的。

在各类劳动中,教学劳动应当居首位,然后才是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使教学与教育达到统一,从而保证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实现。

正如И·T·奥戈罗德尼科夫强调指出的,“教学不可能不发挥教育的作用,而教育也不可能不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目的服务。一切都应当为培养积极的、自觉的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建设者服务。

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把教育和教学视作完全等同之物,而不顾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书中所举课外的各类活动及其组织形式属于示范性质。教师可根据本地情况选择。但只能选择那些对计划规定培养的个人品质所必需的活动种类和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工作和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的特点,书中所举各类活动按年级分成若干组并且按照教育任务的分类И·T·奥戈罗德尼科夫:《科学教育研究的几个迫切问题》,载《苏维相应地集中分为若干种。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各种活动的名称在说法上也要有所变化。但是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旨在使学生个性朝最有利方向发展的各类活动必须逐步复杂化。

从所列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确定德育具体任务的问题是通过一定概念反映出来的,与各类复杂活动的选择问题,跟关于教育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关系的哲学问题非常相似。

大家知道,在改进道德行为和举止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生目的向手段的转化,反过来,具体的手段在一定阶段上也能遂行目的的职能。因此,在行为中划分目的和手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学生为了寻求达到目的所必需的手段,就会活跃起来。因而在第一阶段,学生的行动是一种外部现象,尔后才进入内心世界。但是只有正确的定向才是选择目的和手段的最高条件。有了正确的定向基础,学生就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使其在任何生活情境中都能独立地选择所需要的行为举止。行为的方式则依据选择目的和手段的阶段加以确定。

有一种行为方式可称之为自发性的方式,因为这是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进行的,第二种行为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受习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第三种行为方式是在非常合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克服了上面两种行为方式的所有缺点。

《指导》大纲对学生的整个教育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种大纲,首先是为少先队和校外工作者制订的,但已经接近《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的水平。该大纲考虑到少先队员工作的年龄特点,共分四个部分:“十月儿童”的教育工作、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少先队的教育工作四个章节,每节开头部分都对某种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作简要介绍,然后指出教育这些儿童的任务,并对“十月儿童”和少先队的组织工作提供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经过对比发现,尽管《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和《指导》大纲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但是作者的理论出发点是一致的。

在教育大纲的所有方案中都指出,参加全校性的集体活动是每个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一点,T·Е·孔尼科娃强调指出,决不能把对个性的影响看作只是外部因素,看作只是个人与集体的个别的相互联系,而不涉及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内容(每个学生在这一集体中的经验和观点,都是由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内容决定的)。

首席人民教育委员A·B·卢那察尔斯基认为集体教育有重大的意义。他写道:“我们要培养人,培养我们时代的集体主义者,成为更多考虑该市的公共生活,而较少考虑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者。”

培养学生符合纲要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是通过学生社会活动来实现的。这些活动是限个人履行道德职能相联系的。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参加了客观的道德关系体系,因此,要完整地发展学生的道德面貌,必须把学生道德方面的活动内容、社会作用和内心世界(道德意识、心理过程)统一起来。

本书所涉及的所有大纲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将教育任务和各类活动联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个性在活动中形成的原理。此外,这些大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总纲的组成部分,对教育体系的某些方面起着保证作用。

乌克兰地区还编制了道德教育的专门大纲,这跟共产主义教育总纲并无矛盾。

对《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进行分析表明,所有对大纲内容规定的处理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被证明是正确的。这证明在教育学理论方面,道德教育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已大致有了一个轮廓。但事实上,学校还要做很多工作,才能使这种体制充分实现。因此,大纲的作者们在实验学校和普通学校里组织了试验性的考查,以便在实践中证明,借助大纲可以而且应该把这种具有科学根据的道德教育体制推广到每个学校中去,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很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任何科学探索效果的标准。任何学校,哪怕是客观条件比较困难的学校(轮班上课,课外活动缺少应有的设备,教师缺乏对儿童进行各方面教育活动的修养等等),只要按学生教育大纲进行实践,即使是规模不大的实践,也会从中看到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这些大纲如能用于实践,就能使教育体系组织得更为精确,对学生个性的研究更科学,更合理地组织教师和教导员的劳动,但是,必须把大纲当作完整的经验充分地加以运用。倘若断章取义地采用这些大纲的某些部分,那会引起不良的后。

A·C·马卡连柯正确地指出过,决不容许在学习完整的经验时自作主张地进行修正。他写道:“苏维埃教育法则的基础应当是完整的经验的归纳。只有完整的经验,并且它是在过程中和结果中都已经考验过了的(用‘阻力’来考验),只有完整的综合经验的比较,才可以给我们提供选择和决定的材料。但要注意,这样做可能有一种极其危险的错误。我曾经见到某些选择这种完整的经验的尝试,结果往往遭遇到上述的危险的错误,这种错误在于:吸取整个经验时,选择的人一定力图把经验加以矫正,即是批评个别部分的方法或者插进自己的补充新发明。不用说,这些改变也是按照那种喜爱的演绎的方法进行的,换句话说,这种改变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并且这会造成可悲的结局。教育体系的有机的整体性被破坏了,这体系也就变为病态的体系了,而经验的移植也终归失败了。这种错误是很难防止的,因为检查员和改革家使用着完全背道而驰的逻辑。只有经验才能使他们信服,但恰好经验是不放进他们的逻辑方法里面的.”对这一见解是很难不表同意的。它们是经过论证并有充分依据的:道德教育体系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完整的经验贯彻执行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