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27

第27章 莫桑比克岛(Mozambique Island)(4)

第二天上午,趁海水退潮之际,我下到圣·塞巴士蒂昂城堡下面的海滩上,这儿有许多珊瑚礁形成的洼坑,坑里淤积着各种漂亮的石头、石英石、水晶、贝壳、海胆等玩意儿,另有两种特别的石头引起我的注意:一是我陆续捡到几块巴掌大、扁圆形的石头,似曾相识,仔细辨认后猛然认出是海洋贝壳化石,或许这就是菊石;另一种是圆盘状的珊瑚石,上面密密麻麻有规则地布满网状小孔,极具观赏价值。这些石头在中国,肯定会身价百倍,被人收藏,但在宝藏比比皆是的莫桑比克岛,它们只能是海边最普通不过的石头而已。

一会儿,我来到小岛南端与圣·洛伦索城堡之间,这里的礁石海滩比较开阔,海水退去,露出一个个的环形水坑,我看见两条海参正在坑内爬行,取出相机择景拍照,旁边正好有两个小孩,瞧我对海参感兴趣,就示意我看他们的表演。他俩蹲在水坑边,从礁石缝里很快抠出一堆种类不同的海参,我看过稀奇,拍完照片,叫两小孩重把海参搁到水里放生,恰在此时,海面开始涨潮了,我连忙向较高处的沙滩走去。当我走近后,见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在莫桑比克岛南部的白色沙滩上,如同晒粮食一样,铺满了各种贝壳、石子、石英石、水晶以及铁器、铜器、玉器的残块,其中也包含无数个中国古代瓷器的碎片,那网状裂纹的河南钧瓷、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腾云的中国龙、残缺不全的八仙,无需专业知识,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中国的东西。作为近千年印度洋繁忙的商贸口岸,莫桑比克岛一直是历史上东西方物物交换的重镇,另因厄加勒斯洋流由此经过,此处多有海难发生,造成古代不同时期无数的船只在此失事,同时也将运输珍宝的商船埋藏,仅从海边到处都有被海水冲刷上来的瓷器残片,足以说明附近的水域一定有装载大量瓷器的沉船,否则,决不会造就如此自然奇观。莫桑比克岛真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岛,岛上岛下一起惊现中国古代的瓷器宝藏。

我从海边捡回几个瓷片、一个玉片和两块水晶石,并将带回中国收藏,连同花钱拍到的数码照片,以证明我耳闻目睹以及文稿的真实性。回国后,我收集信息,细心比对,查找任何与莫桑比克岛屿失事船只的蛛丝马迹,而为数不多的类似资料都与郑和下西洋、东非肯尼亚有关系。

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这是中国人到达东非的最早记录,而肯尼亚的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城市的必经之路。至今,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上仍生活着一些中国人的后裔,约有50人,整个肯尼亚滨海地区可能有200人左右,他们自称在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附近海域触礁沉没,中国水手在帕提岛登陆,并繁衍至今,有证据显示他们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肯尼亚发现的中国古瓷遗址共有40多处,曾发掘出大量16一18世纪的中国古瓷,其中绝大部分是青花瓷,拉穆博物馆也展览有自12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签于帕提岛当地渔民陆续发现了瓷盘、瓷碗等一些中国瓷器,部分文物被确定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专家日前在肯尼亚帕提岛海域展开水下考古调查,标志着我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首次考古合作项目在今年2月13日正式启动,将用3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

肯尼亚有中国人的后裔,挖掘、打捞出中国古代的瓷器,帕提岛水域有装载瓷器的沉船,这与莫桑比克有中国人的后裔,挖掘、打捞出中国古代的瓷器,莫桑比克岛水域有装载瓷器的沉船竟然惊人的雷同,作为历史上同是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这两者之间有无关联,难道仅仅是巧合?另外,郑和的舰队是否到达过莫桑比克海域?

郑和下西洋,抵达了东非海岸的肯尼亚已成定论,但他的舰队往南究竟最远航行到什么地方?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各持一端。《明史》中的《宦官 郑和传》有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凡三十余国。”《明史》中的《外国七 比剌孙剌传》有记载:“又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赍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竟不至。”目前,虽对“孙剌”难以考究,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比剌”位于今天的莫桑比克境内。虽然学术界至今尚存争议,但郑和船队远航至莫桑比克的观点,基本成为定论。澳门基金会的吴志良先生依据有关考古、语言、地理、文献等资料对郑和航海终点之一的“比剌”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是现在的莫桑比克岛;《人民日报》驻南非首席记者、经济学博士李新烽认为:<<明史>>里记载的“比剌”实际上就是索法拉地区。

即使说郑和到过莫桑比克,也无法与莫桑比克岛的瓷器联系起来,虽然对肯尼亚的相关研究已广泛引起国人的关注,但在莫桑比克发生的疑似现象却无人知晓,见不到任何的中文资料,更谈不上对此研究!就在百思不解之时,一则来自互联网、有关欧洲的拍卖信息为我解答了难题。

2004年5月19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世界著名的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了从一批中国明代珍贵瓷器和金条,其成交价格达到了此前预期的两倍。这批明代的宝物来自一艘16世纪葡萄牙的沉船,是2001年一位名叫亚历杭德罗·塞尔米的委内瑞拉潜水者,在莫桑比克岛上圣·塞巴士蒂昂附近海域水下3米深的沉船上发现的,这艘葡萄牙沉船是16世纪一种配备武装的商船,船上装满了从东方带回的奇珍异宝,虽然多数宝物在过去曾被海盗从海底窃走,但这次的发现结果是从海底找到1500件明朝的青花瓷器和12公斤的金条,同时发掘出的还有两架青铜大炮、一把枪和一些香料。这些瓷器绝大多数的年代在明万历 (即1573至1619年)年间,几乎没有裂纹、破口或缺损。

据拍卖行方面介绍:一家莫桑比克国有企业与一家葡萄牙公司签订合同,决定将这批文物带到阿姆斯特丹拍卖。2004年5月,首批文物在阿姆斯特丹进入拍卖市场,其中包括125件瓷器和21根金条,但沉船上发掘出的那些具有最大考古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物品由莫桑比克国家博物馆收藏,没有参加拍卖。就在拍卖正在进行之中,莫桑比克考古学家和文物专家将本国政府官员和商人告上法庭,他们根据莫国法律关于“所有考古发现皆属于国家不动产、不能随意带出国境”等明文规定,与政府官员对簿公堂。他们认为,这些文物是国家的无价之宝和文化遗产,只能加强保护,不能出卖变现,“为了金钱而出卖国宝,使每个莫桑比克人都受到伤害,因为我们失去自己的一部分文化遗产”。

这场官司涉及到白人和黑人,横跨非洲和欧洲,在他们吵吵嚷嚷的利益纷争中,作为问题争执的焦点一古瓷的制造者,中国人却一直处于沉睡之中,没起丝毫的波澜,或许大家压根就不知道,也突出了国外中国文化工作者的缺乏。最弱智最可恨(笔者善意的责骂)的是莫桑比克岛上的中国商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至少有8批中国人在莫桑比克岛上长期居住,设点收购海参、鱼翅等海洋产品,天天与渔民接触。中国赴非个体商人最大的特点是一头扎进钱眼里,追求“闷头发大财”,对外界不闻不问,所在国总统不知道是谁?中国驻该国的大使不知道是谁?但待在钱眼里画地为牢,并不见得能赚钱。在莫桑比克岛,现在只剩下一家中国商人,其余者皆因海参减少、生意难做而走人,真不明白他们生活在这个袖珍型的海岛上,难道没看见沙滩上满地的中国瓷器残片?难道没听渔民讲这儿有瓷器沉船?瓷器宝藏啊,就在岛上圣·塞巴士蒂昂海域水下3米深!中国商人守着宝藏,却不发此财,跟自身的文化素质、眼界、智商真的有直接关系。

我原打算在莫桑比克岛至少待上一个星期的时间,这里虽是由珊瑚礁组成的袖珍小岛,却又是层层文物堆积而成的宝岛,值得世人一生中到此观光,厚重的历史、文明的缩影、丰富的内涵、奇特的景观,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和发现,遗憾的是我需要尽快返回马普托,只能用2天在莫桑比克岛走马观花,而后匆忙返回。每年的8月底到9月初,莫桑比克的邻国斯威士兰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国王选妃仪式,我等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时间,无法前往观看,今年是我最后的机会,决不能错失良机,一定要提前准备,全程跟踪采访和拍摄。8月25日,我先乘车抵达楠普拉市机场,从一个印巴人“黄牛”手中,临时买到一张飞回马普托的机票。就这样,历时45天、行程几千公里、由南至北孤身穿越莫桑比克的采访目标胜利实现。

在返回马普托的飞机上,我闭目养神,几十天来走访莫桑比克所遭遇的诸多事件在脑海里渐次闪现:搭乘黑人拥挤不堪的小公共、深夜飘零在维兰古洛海域、艰难寻找矮人和鸵鸟人、误入战乱时留下的一片雷区……这些天虽是我吃苦遭罪的日子,体重减了10斤,身体裸露部位被晒脱3层皮,历经太阳灼伤、饥饿、疾病和水土不服的干扰,却也是我在黑非洲多年来最快乐的日子,见到了太多的风情,听到了众多的故事,并亲身经历对传奇事件的调查走访,历经风雨,终见彩虹,不但使原有的书稿经实地调研后日臻完善,还写出一大批有关华商自身的商情类文章。穿越莫桑比克文化之旅的考察与记录,使我零距离地触摸到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民族风情,感受到这块土地的神奇和魅力,收集到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最一线的生存状态资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人的智慧,多少年来一直熠熠生辉,仍是指导我做学问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