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28

第28章 马普托(Maputo)(1)

2006年8月25日,我从楠普拉机场飞回马普托,赶紧整理笔记,归类资料,马普托是莫桑比克的首都,我于2000年来到这里,至今已度过多个年头。刚到时,我对什么都稀奇,看什么都是风景,毕竟中国与非洲相距遥远,风土人情与社会景观大不相同,但在新鲜感消退、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后,自认为很了解,常常觉得此地没啥意思,真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后来,随着读书次数的积累,知识的增多,对市区调研走访的深入,我又渐渐发现马普托的许多秘密和迷人之处,先后经历了从风景到平凡、再由平凡回归风景的认知历程,这大概就是哲学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如果有中国人来到非洲的城市观光或经商,想在短时间内看到较多的风光,尽量多了解该市的状况,除了从网络和书刊收集文字信息、听当地华人介绍、逛街等常用方法外,我可以推荐其他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是了解所在国或所在地的一扇窗口,分综合与专业两种,一般票价都不贵,例如在马普托市,有自然历史博物馆(葡萄牙语/英语:Museu de Historia Natural/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钱币博物馆(Museu Nacional da Moeda/Money Museum)、国家地质博物馆(Museu Nacional de Geologia/Museum of National Geology)、革命博物馆(Museu da Revolu·o/Museum of Revolution)。其他“馆”还有中华会馆(Pagode Chin·s/Chinese Guild Hall)、国家美术馆(Museu Nacional de Arte/National Art Museum)。

二,寻找遗址和古迹。马普托的艾菲尔铁屋(Caza do Ferro/Iron House)、马普托城堡(Fortaleza de Maputo/Maputo Fortress)、马普托火车站(Caminhos de Ferro de Mo·ambique/CFM Railway Station)可能容易被人提起,但更多的古遗址散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并不为人关注。例如位于市中心独立广场西边若西娜·马歇尔街(Av.Josina Machel),有一座路易斯·特里恰特纪念园(Memorial de Louis Tregardt/Memorial of Louis Tregardt),马市99.9%的中国人闻所未闻,但它却记载了发生在南非和莫桑比克两国间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三,工艺品市场。走入非洲,人们免不了要购买工艺品,非洲各地林林总总的工艺品市场,是极具民族特色和充满魅力的地方,许多工艺品构思奇特、质量上乘、原材料多取自于当地珍稀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不可多得的保存价值。例如: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木雕制品;形态逼真、多姿多彩的油染布画;传神入画、栩栩如生的鸵鸟彩蛋;货真价实、制作精良的鳄鱼皮夹;另外还有蟒皮、孔雀石、玛瑙、古钱币、石雕、面具、海洋贝壳,等等。在这种类繁多的工艺品市场里,玳瑁、象牙及其制品的摊位,可能是外国游客驻足最多的地方。

四,城市周边游。特别是在非洲沿海城市,周围的海洋风光更加旖旎,马普托周边的景点有谢菲纳岛(Ilha de Xefina / Xefina Island)、伊尼亚卡岛(Ilha de Inhaca/Inhaca Island)、黄金海岸(Ponta do Ouro/Point of Gold)、马普托特别保护区(Reserva Especial de Maputo/Maputo Special Reserve)、比莱内泻湖(Bilene Lagoon),等等。

下面,我依次写出几篇关于马普托市区的介绍文章,期望读者对该市有进一步的认识。

★文中文 悲壮的布尔人迁移之旅

在马普托市中心,有一条以莫桑比克第一任总统夫人命名的若西娜·马歇尔街(Av.Josina Machel),街上座落着一个静谧的花园,名为路易斯·特里恰特纪念园(Memorial de Louis Tregardt),园内正面的一堵墙上,有一幅白色的浮雕组成的图画,内容为两个白人牵着牛赶着车,正在艰苦地跋涉远行。假若您对南部非洲稍有了解,一眼便会认出这是布尔人北进时最常用的迁移工具。或许您颇感意外,因为布尔人在抗英时代的大迁移仅发生于南非境内,怎能出现在葡萄牙殖民领域内当时被称为洛伦索─马贵斯(独立后改名为马普托)的地方?甚至许多莫桑比克人也未耳闻曾有布尔人迁移至此。那么,布尔人的群体有没有到达这里?他们的战略大迁移与洛伦索─马贵斯市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里,路易斯·特里恰特纪念园不但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布尔人为摆脱英国人统治由南至北而采取的迁移行动,还描绘出以路易斯·特里恰特为首的一群沃尔特克开拓者(Voortrekkers)为探出一条由西向东通往沿海路线所进行的英雄般的开拓壮举。

17世纪中叶,荷兰殖民者入侵南非,建立了开普殖民地,“布尔”在荷兰语中为“农民”之意,布尔人即指在南非本土上荷兰血统白人农民的后裔。后来,英国人陆续移入,武装力量不断增强,开普敦终于在181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布尔人也随之成为英人的被统治阶层,二者间的矛盾不断扩大和加深。终于,讨厌英国人统治的南非荷兰人决定放弃开普地区,为寻求一个新天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家向内地进发,拉开了南非历史上著名的波澜壮阔的大迁移。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路易斯·特里恰特现身登场了。

1835年初,两队布尔人沃尔特克开拓者,在路易斯·特里恰特和约翰内斯·伦斯堡(Johannes Janse Van Rensburg)的率领下,为寻找一处自由的乐土,向南部非洲仍处于蛮荒之野的内陆地带,开始了他们的北上迁移。这两支人马的装备组成为100名白人农民和他们的黑人仆从,一大群包括牛、马在内的家畜,18辆牛车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等。牛车在布尔人迁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布尔人重要的运输工具,还是战争时阻挡土著人箭和矛的工事屏障。至今很多南非市民仍以自己是开拓者的后代而自豪,但对当时的非洲人部落而言,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入侵者和殖民者,于是,民族矛盾和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在这段多灾多难的迁移路程中,很多人因食物缺乏或与土著人的战争而倒下,路易斯和约翰内斯的两支人马则在这次由南至北集团性的迁移行动中保存了实力。一年之后,他们成功地到达德兰士瓦(Transvaal)北部the Zoutpansberg的山脚下。

新南非诞生之前,一般将北部4省统称为德兰士瓦地区,当布尔人赶着牛车迁移至此后不再北上,南非历史上开拓者史诗般的牛车大迁移宣告结束,布尔人于1852年在此建立了德兰士瓦国。而在纷繁动荡的1836年,布尔人前途未卜诸事待定,他们除了从头开始重建家园外,尚需探明一条通往东非海岸最近的路线,或者说是打破英国人对内陆的封锁,开出一条由德兰士瓦通往洛伦索─马贵斯的出海通道,这也许是路易斯和约翰内斯两支开拓队伍多于其他布尔人的第二次迁移选择。于是,在德兰士瓦休整一段时间后,约翰内斯·伦斯堡带着他的一帮人马先期出发,目的地为东部的葡属东非海岸地区。然而,残酷的事件发生了,1836年7月底,在林波波河(Limpopo)与象河(Olifants)之间的草原上,约翰内斯率领的这支白人开拓队伍遭到当地土著人的围攻,不幸全体遇难。

相比之下后期出发的路易斯·特里恰特尚属幸运。他们贯穿南非的南北地区后又挥师东进,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翻越重山峻岭,横渡湍急的河流,趟过低洼的沼泽湿地,遭受疟疾(Malaria)的袭击以及萃萃蝇(Tsetse Fly)的困扰,在历经长达2,000英里艰苦卓绝的远程跋涉后,最终于1838年4月13日胜利地抵达葡萄牙人控制的东非海岸要塞之地─洛伦索─马贵斯市。

路易斯·特里恰特的到达宣告了这次英雄般的迁移壮举中最悲壮的一章业已结束,而悲剧仍在继续,4月21日,Daniel Peffer成为达到目的地后病逝于此的第一位迁移队员。随即,路易斯·特里恰特在市内买下一块地,亲自将其埋葬,但他无论如何不曾想到,在很短的时间内,这儿也成为他和众多伙伴们的葬身之地。在停留洛伦索─马贵斯的15个月内,虽然他们受到葡殖民当局和当地居民的欢迎和关心,路易斯·特里恰特和夫人玛莎(Martha)以及开拓队伍中其他18名布尔成员还是因患上严重的疟疾先后病逝,他们的家畜也无一幸免。在此期间,卡罗路斯·特里恰特(Carolus Tregardt)受父之命,搭乘商船Estrella de dam·o号沿着海岸地带航行至Abyssinia,以寻找更理想的沿海定居点。

1839年7月,最后的28名沃尔特克开拓者登上开往纳塔尔港(Port Natal)的轮船MAZEPPA,重新返回那里的布尔人群体之中,布尔人首次开拓到莫桑比克海岸的计划因此搁浅,这也说明在萃萃蝇侵扰的东南非洲,依靠牛马作为运输工具而开出的路线是难以持久的。

布尔人先驱者的鲜血并未白流,至少为后人提供一份弥足珍贵的参考。1869年,布尔人与葡殖民者签订一份协议,前者承认葡萄牙人对德拉果阿湾(即马普托湾)所拥有的主权,后者则同意建立一条连接两地的陆上通道,虽然此事遭到英国人的阻挠,但一条连接德兰士瓦和洛伦索─马贵斯的铁道线最后于1894年全线完工,终于圆了布尔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宿愿。1895年,路易斯·特里恰特的儿子Karel前往洛伦索─马贵斯市,参加葡官方在此举行的铁路建成典礼仪式,同时,他也找到这个关于其父母和其他沃尔特克开拓者的埋葬地。

1944年,南非历史学家Willem Punt为了解这段布尔人悲壮的迁移之旅,专程赶往洛伦索─马贵斯市,和他的葡萄牙人同事 Alfledo Pereira de Lima一起,重新找到这块墓地并整理出相关资料。1952年,“路易斯·特里恰特开拓者纪念基金”在比勒陀利亚成立,旨在筹措资金,建立一座纪念馆,以彰显布尔人先驱者的大无畏精神,这项工程被提交与市政府后,可能因资金缺乏问题,直至10年后方被批准。1968年10月,南非教育部在洛伦索─马贵斯市负责兴建了这座路易斯·特里恰特纪念园,园门正对的墙上用白色的大理石浮雕(长12米、高3米)再现了布尔人牛车大迁移的一个缩影,墙的左面还用英、葡两种语言刻下路易斯·特里恰特的迁移介绍,商船Estrella de dam·o的模型;右面刻有包括路易斯夫妇在内病逝于此的16位布尔人的名字以及轮船MAZEPPA的图样。纪念墙台阶下另建有一个袖珍池塘,底部由南非艺术家Joana Coetzee用马赛克拼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8×7米),用以表示迁移者来自不同的地方以及各地迥异的地理风貌。另外,路易斯·特里恰特及其他18名成员的遗体就埋葬在精工镶嵌的池塘的下面。他们的英雄事迹渐渐远去了,但沃尔特克开拓者战胜艰难险阻、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仍被世人广为传颂。

★文中文 中华会馆回归交接仪式

中华会馆位于马普托市Av. Fern·o de Magalh·es 83号。对于落地生根在莫桑比克多年的华侨同胞而言,2005年4月17日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莫桑比克获得独立后,曾将属于华人华侨的中华会馆收归为国有,经华人侨胞多年的呼吁以及各方面人士的努力,中华会馆在经历坎坷的30年后终于迎来了回归的喜庆日子。这一天,由莫桑比克中华协会和莫桑比克教育文化部主办的莫桑比克政府归还中华会馆交接仪式在马普托市原会馆内隆重举行。那么,关于中华会馆自身情况以及围绕其前后发生了怎样的事件,确有必要对其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致回顾。笔者长住马普托市,有幸亲历了交接仪式的整个过程,通过收集的资料及多次采访华侨群体,得到的信息如下。

1903年,移居莫桑比克马普托(独立前名为洛伦索─马贵斯Lourenco Marques)的华侨人数已达287人,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广东省,其中尤以木匠居多。中国人无论到了何方,总是难以割舍对祖国和故园的眷恋,于是一位叫谢三的华侨先驱人物捐献出自己的一块土地,众人集资修建了中华会馆,使之成为侨胞联谊、议事、娱乐的地方。另外,会馆内还建有一间关公祠,立有关公像,人们焚香祭拜,以寄托对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希望这位神通广大的关公爷能越洋过海,保佑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人生平安、事业发达。后来,又有许多广东人通过亲戚或同乡的关系来到马普托,华人数量不断增加,至1935年达400多人。这时,另一个问题早已显露出来,迫切需要解决,就是华侨子女的学校教育,虽然在此过程中有爱国者于中华会馆内传授一些华人子弟中华文化,又有热心教育的侨胞出面倡议组校,但囿于种种困难,华人学校的设立未能实现。

1935年夏,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特派梁宇皋专员,抵达马普托视察领事馆和侨务之事。在马市街头,梁专员亲眼所见几十名学龄侨童流浪街头追逐玩打,当即大呼可惜,顿生建校之念,收容此辈华侨子弟,灌输中华文化,教授生存技能,这一关系到国家形象及民族未来的大计在华侨中立即引起强烈反响。随即梁专员推举华侨谢冠荣等15人组成筹备组募集组校经费,并致函民国中央侨务委员会从中国大陆聘请教员。同年底,政府指派章罗桥于11月11日到达马普托,此事进展得异常顺利,筹备半年之久的中华小学遂于1936年元旦成立,教室指定在中华会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