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07

第7章 马辛加(Massinga)(1)

从水上旅馆赶回时,已是下午4点,我和王孝金商量了一下,决定去往海湾对岸的商业城市马西西。张发给他的一个远房亲戚陈照辉打个电话,让他在我们到达后给予饮食起居方面的照顾。我们谢别张、施夫妇,来到码头乘坐客船,由水路很快就到达马西西市。

马西西位于首都马普托北460公里,座落在地势稍高的海岸边,这里有相当开阔的视野,可以从容眺望伊尼扬巴内海湾蓝色的海水,椰林镶边的绿色海岸和无数个渔帆点点的三角帆船及傍晚壮丽的落日景观。从公路加油站下去直达马西西码头,距离仅50米远,是世界上最后的独桅三角帆船避风港之一。马西西是国道一号穿越莫桑比克国土时唯一触及印度洋海岸的城市,占有地利之势,首府居民多通过马西西南下北上其他诸省,是伊尼扬巴内市通往外界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成为该省重要的商业重镇。

马西西市规划面积较大,街道宽阔,比伊尼扬巴内城区大出好几倍,市民也多。陈照辉、方秀兰夫妻俩在该市开了两家批发店,兼做零售,经营面向黑人大众的服装、鞋帽、小商品、小百货系列,因是唯一一家做此生意的华人夫妻店,竞争较小,每天收入不菲。另有一家中国人开的照相馆,“河南国际”集团公司在此承包有城市供水改造工程,除此之外,看不到有其他华人活动的踪迹。

马西西只是我们的一个歇脚地,7月15日早上,我们起床、在陈照辉的商店内用过早餐,原打算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一维兰古落希,我们在此遇到前来办事的许桂华,他是陈的亲戚,在马西西以北的马辛加开店。马辛加是我们北上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许桂华的盛情邀请下,我和王孝金等他办完事,随他一起前往马辛加。

国道一号公路从首都马普托开始,是连接莫桑比克南北交通唯一的动脉线,然而,当车过了马西西市再往北去,来往车辆明显稀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经济和车辆运输业的落后。马辛加在马西西北63公里,城区很小,相当于中国中部一个乡镇街道的面积,生菜、土豆和西红柿卖的较多,其他蔬菜少见;海产品中,一些摊位销售从马西西贩运过来的冻鱼、散鱼,但没有大虾、海蟹可卖。同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街区边缘的黑人大市场异乎寻常的大,黑压压的摊位望不到边,似乎比当地的住家还多,给人有全民经商之感。

许桂华、方丽明夫妇在街上租了一栋大房子,前面是商店,后面是住宅,外带一个庭院,每月的房租费是5千梅蒂卡尔(时约合1500元人民币),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价格很便宜,不过,在这个外国人罕至的偏僻小城,则明显偏贵。许桂华在院内养了一群鸡,也曾从国内带来菜仔,但种到地上长出后,总是被什么东西吃掉,反反复复种不成功。

下午,许桂华陪着我俩四处转转。一般来说,我到一个新地方,习惯参观当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教堂,黑非洲虽然穷,而这些宗教建筑则气势恢宏,建造精巧,虽为数众多,却独具风格,各有特色,具有深厚宗教建筑艺术的底蕴,从中还能看出殖民时代的影响以及当地社会发展中的变化元素。在世界的不同国度,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类共同的目的,但有些地方越穷越办学校,有些地方越穷越建教堂,信仰不同、方法迥异,差距也逐日扩大。出了国才知道更爱国。

在马辛加教堂外的操场上,有一些人正在打排球,其中有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白人,显得较为出众。许介绍说这人来自于欧洲,他放弃本国舒适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偏偏跑到这个落后的地方当牧师,业余时间教当地人语言,做些善事,自讨苦吃,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不过,我倒是完全理解这种行为,不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各国,在援助非洲时,或者是基于经济交往的需求,或是出于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或是看重非洲巨大的原料基地,等等。纯粹免费的午餐是没有的,国与国交往历来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的确有相当数量的欧洲白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衣食无忧后,出于一种社会责任,一项高尚的事业,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帮助贫困的非洲人,默默地甘做一个无私奉献的自愿者。他们有的传教,教人和睦相处;有的从医,治病救人;有的教学,提高当地人文化素质;有的撰文,从事文化交流;有的参与民间组织,对发生天灾人祸地方的灾民实施救助事宜等,他们才是当代社会中只求奉献、不图回报、甘愿吃苦、名副其实的活“雷锋”。

许、方夫妇待人很热情,晚饭在院内进行,有大虾、海蟹,这是许专门从马西西带回的,另有生菜、糖伴西红柿、牛肉罐头食品,许还从外面搬回一箱LAULENTINA黑啤酒。 这种啤酒大瓶装 550ml , 售价20梅蒂卡尔,这比瓶装640ml、价格在1至2元之间的中国内地的啤酒要贵出几倍,但非洲的啤酒质量很好,可能是原料优、水质清、再加上欧洲白人带来的酿造技术,制成的啤酒中饱含麦汁、酒味浓、口感爽、喝下去打个嗝酒气能喷出十米八米,是国内啤酒远无法相比。我们坐在院中,喝着黑啤,品尝佳肴,聊着闯荡非洲的福建福清人,使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了更多的认识。

★文中文 闯荡东南非洲的福清人

王孝金是福建福清人,他和老婆在南部非洲内陆小国莱索托开了一家夫妻店,因竞争激烈,他来到莫桑比克,寻找其他可行性投资商机,这次我俩结伴而行,所到之处都是由他的福清亲戚免费提供食宿上的帮助。其实,投宿之前,王与他们并不熟识,有的也仅仅是认识而已,但凭借福清人特有的亲戚关系网,我们得到很好的照顾,王作为辈份上的长者,也受到他们的尊敬。一路上走下来,王向我聊了许多有关福清人闯荡非洲的话题,他在莱索托开店,最初的话题是从这个国家谈起。

上世纪90年代初,福清籍人士陈克辉、方则基、何青三人抵达莱索托,他们被这里的商机所吸引,受资金和阅历的缺乏,先从给一家台湾人开设的超市打工做起,熟悉环境,积累经验。后来,他们决定自己创业,利用打工攒下的薪水,再加上从老家筹集的一些资金合伙开了一家小型的超市,在这里逐渐扎根,3年后发展到3家大型超级市场。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逐日扩大,他们感到力量单薄,决定从国内带来亲友,走共同发展之路。就这样,福清人像滚雪球一样源源不断地聚集,很快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在莱索托8个城市几百家超市、商场中,基本上均被福清人所垄断,经营品种也由单一的日用品发展到五金、副食、服装、鞋帽、餐馆、车行等行业。

对于福清人在南部非洲数量膨胀的现象,王道出了其中的部分理由:福建人很早就有飘洋过海的历史,造成了福清的风俗习惯是特别看重出国,你小学没毕业无所谓,但没有出国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闯荡天下、出国赚钱一直是当地的优良传统。当一个人在海外寻到发财机会,首先会把老婆或家人带出去,在发展过程中,福清人会依托两条亲属路线优先选择人手,一条是将家族或同姓亲戚中愿意出国的人带走,另一条是以姻亲为纽带,在老婆的亲戚中考虑人手。这批人出国后再以此类推,一个带几个、带一家、带亲友,滚雪球式地发展,在海外目的国便呈现家族或老家居住地群体特点,大家要么是远房近亲,要么是同乡好友,即使互未谋面,但一打听,拐弯抹角总能攀上亲戚,真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据说,由方氏兄弟带来的家族成员在南部非洲就有2000多人,让当地人对“福清哥”刮目相看。2000年1月16日,莱索托福清同乡会在首都马赛卢正式成立,方则江先生任第一届福清同乡会会长。

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对于这个开店容易、商贸繁荣的大市场,福清人更是蜂拥而至。各个媒体给出的数字不同,根据南非侨会的大致统计,目前在南非的中国人已达20万人,其中福建人就达10万,而福清市人所占比例最多,约为7万人,三分天下有其一。他们大多开店,或组建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也有的设厂或在当地打工。

最早到达莫桑比克开店经商的新华人多为北京人、大连人和湖北武汉人,他们在首都马普托市抢占先机,开办公司,设立商店,也遇到不少繁荣发展的好契机,但由于安于现状、经营保守,这么多年过去,商店几乎没有什么扩展。福清人进军莫桑比克,也只是新世纪后近几年的事情,虽然时间短暂,但他们开店的进度可与兔子繁殖的速度相媲美。对于这个国家的市场,福清人有自己跑马圈地的宏伟计划:在莫桑比克南部首都城市马普托、位于中部的莫第二大城市贝拉和位于北部的莫第三大城市楠普拉分别建立三个贸易基地,以此为中心,再向四周辐射开店,进而垄断全莫市场。马普托的这个“点”最早成立,这两年福清人的商店已在马市遍地开花;贝拉市的“点”是第二个组建,他们自己发货柜,并已向周边小城市开办了6家分店;楠普拉市的“点”尚未筹建,但在2007年完成是迟早之事。“你等着看吧,”王孝金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莫桑比克华人开店的天下很快就会被福清人所垄断,其他地方的华商都无法和福清人竞争。”

他的话并非是浮夸,笔者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认为,福清人之所以发展迅猛,他们拥有其他华人群体所不能比较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福清人是以家族和同乡为纽带而组成的商业团体,相互熟悉,知根知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非常团结,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集团优势,人多办大事,团结就是力量,这与在非洲的中国商人普遍处于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