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08

第8章 马辛加(Massinga)(2)

二,福清人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设办总店,再从老家带来一批亲友,鼓励他们开设分店、子店,走共同发展之路。一般来说,分店设立初期,资金并不宽余,总店负责人就会赊帐,向其提供货源上的帮助。其实,这时的总店已转变成一个中间批发商的角色,通过分店批发商品,并在子店销售后回拢资金,实现货物的快速流通,而分店及子店的小老板虽然资金不足,但在总店资助下,仍可获得稳定的货源,在开店过程中逐步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例如,在赛赛市开店的张女士,最初只有4000美金,这些钱不要说能开个商店,就是购进一个“二尺”小货柜的货物,至少也得1万多美元。她也是得到马普托福清人的这种支持,才从小到大、积少成多,慢慢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不能套用其他的中国在非商人,人走财空的事件并不鲜见,

三,作为一个具备团队精神的商业群体,福清人在投资决策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与沟通,合理分配利益,努力避免内部出现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例如,我这次经过4个城市,均是一个地方仅开有一家商店,好坏大家都无怨言,这显然是协商和协调的结果。

四,敢闯天下、不瞻前顾后是福清人最显著的特征。一般说来,我们远赴非洲开店,肯定要精心考察,细心论证,事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尽量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样,难免思前想后、行动迟缓,但是,福清人呼啦啦地来了,呼啦啦地开起商店,先把店建起,有何问题再想法解决。例如,因竞争日渐激烈,在马普托经商的中国个体商人中,不少有人曾动过把店开到首都以外的小城市,但又怕市场不大、难以赢利等原因而处于犹豫观望之中,结果,还是福清人的到来,首开中国商人在莫桑比克“从城市包围农村”的开店先河。

五,能吃苦、甘于寂寞是福清商人的可贵品质。许桂华夫妇所处地方很孤僻,没有自来水,饮水需要外运;用电也不正常,上午和晚上来电,下午及凌晨停电,没有电视、VCD,更无法提及电脑!夫妻俩都得过疟疾。我到来时,发现方丽明已有五、六个月的身孕,夫妻二人正值创业初期,没有办法,只好打算把孩子生在莫桑比克这个荒凉的地方,这两天,许桂华愁容满面,他正着急到哪能找来一位中国医生?检查一下胎儿的胎位问题。

不过,在我与他们交往、交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福清人身上所存在的不足和弱势的地方,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其他的华人群体。其一是这些商人有经商头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起外语来困难重重,难以突破外语关。虽然他们开店,但有关商店的文件和规定,看不懂!有关商店必交的纳税种类和数目,不知道!有关不合理的乱收费,不明白!与雇员冲突被罚,想不开!在稀里糊涂中开店,在开店中稀里糊涂,这种现象是非常非常的普遍。其二是这些商人眼睛只盯在钱上,只顾自己闷头赚钱,不学习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不关心所在国的国情变化,不收集所在国的商业信息,很难落地生根,或者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导致接二连三地摔跟头,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随着福清人大规模地“走出去”,也暴露出一些引人注目的问题,譬如,有关福清人因偷渡而酿就的恶性案件屡见报端,和其他华人因争夺商业“地盘”而引发的械斗也时有发生,极少数人盲目出国后,因无一技之长难以立足,索性干起杀人越货的勾当,虽然这只是少数害群之马的个案,却也给福清人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东南非洲,提及福清人,其他地方的华商“很不感冒”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福清人所具备的吃苦耐劳、团结抱队、敢创天下的开拓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褒扬的。

有些风土人情,如果你不深入到“田间地头”,是看不到这种景象的。就在许桂华租住房舍的院内,竟然有一座印度人自建的袖珍寺庙,庙内供奉着3尊神像,墙上画着孔雀图案。有一位印度妇女,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5点,都会准时出现,打扫卫生,摆上贡品,然后一边摇着铃铛,一边念经,每次持续半小时。据许讲,周末时,有些印度人从伊尼扬巴内、马西西和周边城镇赶来祭拜,他们拖家带口,一坐一大片,非常虔诚,人都很好。

莫桑比克生活有数以万计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及其后裔,全国各地建有不计其数的伊斯兰清真寺,但奇怪的是早期印度人的寺庙仅有两处,一处是1686年建立于莫桑比克岛上的第一座印度寺庙(Hindu Temple),就位于圣·保罗宫附近;另一座为1908年建立于马普托省萨拉曼加(Salamanga)的The Shri Ram寺庙。提及莫桑比克的宗教信仰,人们多知道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但是,印度人移民此地已有漫长的历史,现在,这个国家至少有十几至几十万的人在信奉印度教,而这种教,因寺庙少,又是泊来品,往往被人忽及。

7月16日上午,我们即将离开马辛加,继续北上。我的下一个采访地是维兰古鲁希以及沿路的文化遗址,王孝金的目的是考察商机,直接去往贝拉,路线不一致,于是,我俩商定就此分开。我先从马辛加坐上驶往维兰古鲁希的海狮客运汽车,当车沿着国道一号公路行至马皮尼亚内小镇(Mapinhane)时,我立即下车,然后设法搭乘过路车西去30公里处,这个地方有莫桑比克重要的石头城遗址,我一定要亲临现场,依靠文化之旅,探寻古代文明,然后才重新上路,在天黑之前抵达维兰古鲁希城。

★文中文 莫桑比克的石头城

公元7世纪前后,在莫桑比克西边的津巴布韦高原上,出现了一个由部族相连的酋长国组成的卡伦加王朝,他们使用巨型花岗岩石板垒成一座规模空前的石头城,也就是今天为世人耳熟能详的大津巴布韦遗迹(Great Zimbabwe Ruins),成为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建筑遗址。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了莫诺莫塔帕王国,又有几座石头城耸立在王国境内。那么,莫桑比克作为古王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洲内陆人与东非沿海阿拉伯商人贸易的必经之地,会不会也建有石头城或类似的石头遗迹?答案是肯定的,在莫桑比克伊尼扬巴内省北部草原上,的确有一座于莫诺莫塔帕王国时期建造的石头城。它曾于一夜之间突然乍现,也曾于一夜之间突然消亡,沧海桑田,虽然今天的石头城早已不复存在,但从依然遍布的石头废墟仍可想像当年它曾有过的传奇与繁荣。

从维兰古鲁希小城西边的EN1国道南下不久,可到达马皮尼亚内小镇(Mapinhane),由此向西沿着去往兹纳维国家公园的道路驱车行驶大约30公里,可以看到路北有一个指示牌,向北指向去往Manyikeni Museum方向,继续行驶2公里,即可到达莫桑比克历史上第一个中途夭折的考古博物馆─Manyikeni Historic Museum,同时也有该国至今也鲜为人知的石头城遗址。

据说在800年前的某一天,一队从大津巴布韦远道而来的非洲人在去往东非海岸时途经此地,天色黄昏,他们恰好在此露宿。子夜时分,人们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来自附近的树丛,待天亮后前去查找,他们看到一些奇怪的足迹,似人似兽,与众不同,无法解释。这些信仰原始宗教的人们并不害怕,相反,他们认为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居住着法力无边的精灵,能给人类提供庇护与安全场地。于是,人们决定在此定居,并称此地为Manyikeni,意思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地名。

以上是一则流传于当地的民间传说。若干年前,Manyikeni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土著村落,人们以农业耕种和牲畜饲养为生。随着东非海岸的商贸繁荣以及与内陆联系的日趋紧密,一条连接维兰古鲁希和大津巴布韦城之间的贸易线路正好经过Manyikeni,并逐渐发展成阿拉伯人在萨韦河以南的非洲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商业地带。公元1200年,莫洛莫塔帕国王决定在Manyikeni建造一座石头城,使之成为内陆设在离东非沿海最近的一个贸易定居点,以使内陆更多的商品输至印度洋地区。在绍纳族语言中,Zimbabwe意为“石头城”,这样,Manyikeni就成为现仍有石头遗迹存在的莫桑比克石头城(The Zimbabwe of Mozambique)。

Manyikeni石城的规模有多大? 其人口数量及居民的生活状况和通商详情等信息,现因缺乏可信的史料并不为世人熟知。在西方殖民者到达非洲之前,非洲人部落多有自己的民族或地方语言,少有文字记载,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困难。1979年,莫桑比克政府决定在这个重要的文化遗址上建立国内首家考古博物馆─Manyikeni Historic Museum,来自周边国家的一些考古学家和志愿者们参予了遗址的考古挖掘等工作,画家约埃·莱邦博(Joel Limbombo)根据考古学者的发现和分析用图画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石头城内部分人文景观,遗憾的是因经费的匮乏特别是受内战的影响,此项考古工作草草收场,人们除了在遗址上订立几块招牌给出一点文字信息外,未留下任何建筑。至今,这个未能建立的Manyikeni Historic Museum仍处在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外,人迹罕至,聊无生气,唯有散落在巴布亚树及其它杂树中间早已坍塌的城墙废墟,尚能昭示它曾有过与众不同的文明与地位。

Manyikeni石城建造后渐渐成为东西贸易线上的重要城镇。也有学者认为,在大津巴布韦衰落、莫诺莫塔帕王国兴起之时,一部分绍纳族人由津巴布韦高原上迁移至莫桑比克境内的伊尼扬巴内地区,他们仿照大津巴布韦城的模式修建此城,并成为一个独立的Manyikeni酋长国。石头城的城墙呈圆形,全部由石块堆垒而成,石块之间未用任何粘接剂,城内是居民的茅草屋,城外有农场和牧地,并有专供不同地区的商人从事交易的集市和安营扎寨的露营地。从西方大津巴布韦而来的商人携带有黄金、象牙、铁器和兽皮,来自东海岸阿拉伯人的商旅队则驮有彩色的毛毯、布匹、盐巴和调味品,他们在城墙下以物物交换的简单方式,谱写了莫桑比克早期土著居民较为原始的对外贸易。

Manyikeni石城于1200年前后形成,存在500年后大约在1700年突然消亡,原因至今不详。后人推测可能出于内外两种因素,内部原因或许由大津巴布韦的分裂或莫诺莫塔帕王国的衰落所导致;外部因素大概与葡萄牙殖民者的到来所采取的军事和政治策略有关。出于某种理由,该石城最初遭到人们的遗弃,然后一场刀耕火种而引发的大火骤然将之夷为平地,开始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