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21767100000044

第44章 效难第十一(1)

这一节主要说明鉴别人才和举荐人才的难处。人的内心才智精细入微,想从内心去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而一般人又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往往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纷纷设立自己识别人才的标准和角度,所谓“八者游杂”,所以识别人才得到的正确结论少,而过失则多。且时常被假象迷惑,不能真正了解人才的真实情况。而人物情势也会发展变化,“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不一而足,难以把握。

原文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是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得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缪。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译文

人们在推荐人才时存在两个困难。第一个是难以识别真正的人才,第二个是已经知道人才却没有办法推荐。什么是难以识别的困难呢?人的内心精妙深微,想深刻准确地把握人的内心世界本来就不容易,所以识别人才是非常困难的。而一般人的观察往往不全面。因此,人们纷纷设立自己识别的标准尺度,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观察取舍。有的看重外表,喜欢以貌取人;有的观察其行为动作,喜欢以其进取的努力程度取人;有的喜欢揣摸他人做事的最初表现和目的;有的人喜欢推测他人模拟的对象;有的喜欢推敲他人内心的细微之处;有的人注重他人的过失与错误的推究;有的喜欢追循他人言辞所论,并依此取人;有的则喜欢考察他人的办事能力。以上八种情况混杂,并无一定标准,因此依此方法识别人材得到的正确结论很少,而过失却很多。以致必然产生初步接触而信其外表的错误,又有志向意趣变化的论谬。因此人们在接触和观察他人时,仅仅依据其行为和名声作判断,就会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沉默寡言的人,就认为他内心空乏,没有内涵。能够在辩论时讲出精妙的理论的人,就认为他具有明察秋毫的本领。对于能够品评等级次序的人,就认为他精通经义名理。见到喜欢评论是非的人,就认为他善于分辨善恶。见到善于讲论名分的人,就认为他具有领导才能。对于妄谈国家政理的人,会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这些情况犹如听到物类发出声音,对这些声音的命名是根据其响声而定的。名声不符实际,名就失去它的效用。所以说,名声随着口头流传而显扬,实效则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减退。真正有才华却不显露的人,看起来名不副实,任用这种人却有效。所以这就叫做,名声因众人不识而被埋没,实际的本领则随着事业的成功得到了显扬。这是人们初次接触时常有的失误。所以必须等到看清观察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志向和情趣,然后才能对他进行识别。因此,观察他的起居生活,要看他安于什么。发达得志时,要看他举荐什么人。生活富裕时,看他给予别人什么。物质困乏时,要看他做些什么。贫贱时,要看他怎样索取。然后我们才能知道他是否是个贤人。这又是从具体的实验中来识别人,而不是根据最初的印象看出来的。所以说,了解了一个人的本质,还不足以据此了解一个人的各种状况。况且天下有如此多的人,你不可能与之全部共处。有的人志向和情趣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有的人还没有确定志向,处于犹豫不决之中,有的人已经有了志向,却又改变了方向。有的人穷困潦倒却非常努力,有的人得志时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又是在正常生活状态下观察不到的。由此说来,既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又要清楚变化时的各种情况,是难以识别人才的原因。

原文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才已莫知,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

译文

什么是无法得以举荐的难处呢?具有上等才能的人已经很难识别,况且有些人才尚处于幼年或贫贱时期,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已经丧命了。有的人才在能够识别其才能的人还没有将其选拔出来就去世了。有的人才曲高和寡,虽有人推荐却得不到赞美和重用。有的人才地位卑下,人微言轻,其言论也不为世人理解。有的人才与世风相违,而不能得到信任。有的举荐人没有处于举荐人才的位置上,没有办法提拔。有的举荐人虽然有一定的地位,却受到别人的压制无法举荐。因此,良材遏上真正识材的人,一万个良材也难得有一个这样的机会。能够识别良材的人又正好处于举荐人才的位置,真是百中之一的机会。权位势力相当,能够直接推荐并获得成功的,真是十中之一的机会。有的人智虑聪明足以识别真材,但因一些因素的妨碍,不想推荐。有的人喜欢推荐人才,但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因此,能够识别人才的和不能够识别人才的人共同存在于复杂的现实生活之中,使人才的任用与不用也变得非常混乱。能够识别人才的人,忧虑的是举荐后不能达到举荐的目的。不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也自以为没有发现人才。这就是举荐人才时的困难。所以说识别和举荐人才时会遇到两个困难。

解析

这一节主要说明鉴别人才和举荐人才的难处。

人的内心才智精细入微,想从内心去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而一般人又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往往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纷纷设立自己识别人才的标准和角度,所谓“八者游杂”,所以识别人才得到的正确结论少,而过失则多。且时常被假象迷惑,不能真正了解人才的真实情况。而人物情势也会发展变化,“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不一而足,难以把握。

无法举荐的难处,也有诸多原因。其一,即使识别出真正的人才,但由于意外变故,例如“未达而丧”、“未拔而先没”,从而错过举荐的机会。其二,举荐者不在其位,人微言轻,无法提拔人才。其三,被荐者曲高和寡,虽有人推荐却得不到赞美和重用,或者不能容于时代潮流,得不到信任。其四,举荐者虽然在那个位置上却受到别人的压制无法举荐。其五,举荐者既在其位,又好荐举,但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仍然没有举荐的理由。

然而,知人的难处还有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五视”进行观察,即“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刘邵指出了解人既要知其常情,又要察其通变。这是刘邵一再给我们的提示。

活学活用

不以名位识人

战国时的魏惠王正是因为看不起商鞅,因而有人才不用,将他送到了敌国——秦国,这就相当于送给敌人一把利剑,让他来砍杀自己。

商鞅方升

商鞅少年时,喜欢研究法家治国强兵的理论,长大成人后,当了魏国丞相公孙痤的家臣。

公孙痤深知商鞅的才干,但因其年纪轻,就没向惠王推荐。当公孙痤病倒时,魏惠王来探望公孙痤,问公孙痤道:“你病倒了,万一不幸去世,有谁能接替你担负国家的重责大任呢?”公孙痤答道:“我下面有一位名叫商鞅的家臣,年纪虽轻,然而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可负大任,可将国政交给他。”

魏惠王听了,沉默不语。就在魏惠王准备要离去时,公孙痤连忙对魏惠王说:“假如大王不能接受我的意见任用商鞅,请大王把他杀掉,千万不要让他离境,为别国所用。”魏惠王答应之后,就走了。魏惠王回到宫中对左右的人说:“公孙痤病得实在太严重了,他竟然要我把国家交给一个家臣来管理,他的话太荒唐了。”

魏惠王走后,公孙痤召见商鞅,向他告罪说:“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为相国,我推荐你,大王沉默不语。于是我站在先忠君后爱臣的立场,建议大王说:若不用鞅,请杀掉他。大王已经答应我了。你赶紧逃走吧,否则你将有杀身之祸。”商鞅说:“大王既不会听你的话任用我,那你建议他杀我,他也不会接受,我没有必要逃走。”商鞅始终没有离开魏国,而魏惠王也没杀他。

公孙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打算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四处求才,于是前往投奔秦国,结果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同是一个商鞅,在魏惠王那里是一个被瞧不上眼的小人物,在秦孝公那里却成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大人物。公元前343年,商鞅率秦兵伐魏,俘虏了魏将公子仰。从此,魏国国势逐渐衰退,这是惠王以名利地位来识人而种下的苦果。

智慧金言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一匹好马因为表面的瘦弱就被错认为是一匹劣马;一位真才实学的人,只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而被认为不可取。世界上,势利眼多,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同样,在识人上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识人者如果因名利地位来取人,就会将人才当作无才之人,也会将无才者看作人才。有的人物色人的视角是向上的,所以那些虽有真才实学,但地位低的人就不在他的视野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