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谋略全集
22108200000015

第15章 以德立业,才能长久(3)

汉文帝一方面废除刑罪,另一方面又注重“勤德而无私”。在执政后期,有一年,全国发生了旱灾,蝗虫成灾。文帝加恩天下,命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废除对山林湖泽的禁律,削减皇帝的服饰、用具和游玩的狗马,裁减郎官的员数,打开粮仓赈济贫苦百姓。

汉文帝在位二十年,宫室、苑囿、狗马、服饰、用具没有增加;凡有对百姓不利的地方,就进行改整,以利百姓。他曾经打算修建露台,叫工匠计算费用,需要黄金一百斤时就说道:“一百斤黄金等于中等百姓十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经常担心给他带来耻辱,修建这露台干什么呢?”立刻打消了修露台的念头。

汉文帝常穿着粗布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被准许衣服拖至地面,帏帐不得织文绣锦,以此来表示敦厚朴实,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他修建霸陵全都用瓦器,不许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不修高大的坟墓,想尽力节省一些,不去打扰百姓。由于他致力于用道德教化百姓,使得国内殷实富足,刮起了讲究礼仪的风气。

汉文帝临终前,写下一道丧事从俭的遗诏,遗诏说:“我听说天下万物生长,没有不消亡的。死亡是天地间的常理,万物的自然现象,不要过分悲哀。如今,世人都好生恶死,大量财物用于安葬,以致倾家荡产,长期服丧,损害了身体,这些做法我是不赞同的。

“况且,我生前不德,无益于百姓,如今死了,又让人们长期服丧,哭吊,经历寒暑的变化,使人家的父子悲哀,损伤老幼的心灵,减少饮食,断绝鬼神的祭扫,这增加了我的罪过,我怎么能对得起天下百姓呢!我能够奉守宗庙,以一个渺小的人凌驾于天下诸侯王之上,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仰仗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祉,国内安宁,没有战乱。

“我并不聪慧,常常担心有错误的行为,使先帝的遗德蒙受耻辱,时间久了,更是害怕不能善终。如今幸运地凭着天年能够供养侍奉高祖于地下,以我这样的不贤明,而有这么好的结果,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向天下官吏和百姓下达命令我死后哭丧三天,之后全部脱掉丧服,禁止娶妻嫁女、祀鬼神和饮食肉。应该服丧哭吊的人,都不许穿新的丧服,经带之围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设战车兵器,不要发动男女民众到宫殿哭丧。宫中应当哭丧的人,在每天的朝夕各哭十五声,尽礼之后就停止;不是早晨和晚上哭丧的时间,不许擅自哭丧,下葬后,穿大功丧服十五天,小功丧服十四天,细布丧服七天,之后脱去丧服。其他没有规定在遗命中的事项,全部根据这一遗命,参照从事。

“公布天下,使人们明了我的心意。霸陵地方的山川保持原貌,不要有所改变。后宫夫人以下至少使,都派遣回家。”

汉文帝在位时,由于他克己爱民,勤俭持政,使得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可喜局面。汉文帝坚持以德化民的举措及其所取得的良好成绩,从实践上证明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确实是安邦定国之道。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整治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控制自己避免犯罪,却意识不到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德来治理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就明白做坏事可耻并且能自觉不去犯罪。”

韬光养晦,为有德之人

程颐勤博学,正心律己成名。程颐小时候聪明好学,曾和哥哥程颢一起,抛弃科举机会,投在周敦颐门下学习。他广览群书,经书、子书无不钻研,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与其兄程颢并称为“二程”。

程颐认为学习必须有远大目标,即“学以至圣人之道”。认为圣人可学,并且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他在游太学时说:天地储藏精气,得五行之秀者而生人,其本原真诚而安静;在没有发展生成以前,就已具有了仁、义、礼、智、信这五性;形体生成以后,由于外界事物触碰形体而动生于其中,其中动而生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七情激荡而伤其性。

因此,觉悟的人束缚七情使其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昧的人就不清楚这些,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桔其性而至死亡。然而求学之道,必须先明之于心,知道如何养性,然后身体力行以求达到目标,即所说的“自明而诚”。程颐认为“自明而诚”之道在于“信道笃”“行之果”“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于心”。就是要求学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忘“仁义忠信”,唯有这样,才不会产生邪僻之心。

程颐赞同古人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克己思想,同时又点明颜渊墨守成规而不能化之的学习方法,是达不到圣人境界的主要原因。但他认为像颜渊这样有好学之心的人,若不是英年早逝,时间长了也能达到化境(指达到一定精深的程度)。

程颐认为颜渊以后的人们只因不懂得圣人可学的道理,所以才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他们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不是可以学成的,所以失去了为学之道。一些人不求之于己而求之于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作为学习方法,是难以达到“圣人之道”的。所以,程颐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师表,无论为人还是治学,只有达到圣人境界才肯罢休。程颐正是由于时刻正心克己,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终于成为北宋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王尔烈为官清廉,不贪财名垂青史。王尔烈是清朝着名的才子,不但才高八斗,而且十分清廉,留下了一世英名。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辽阳县贾家堡子人。王尔烈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闻名内外了。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上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然而没能及第。44岁时再攀蟾宫,自信十足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土,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二年后,清廷又特任他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又被派遣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掌管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王尔烈61岁,清廷考虑到他已经过了耳顺之年,遂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传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赏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王尔烈在仕途上虽然称不上少年得意,但一生敏事好学,善诗文,工书法。有不少诗文作品和墨迹流传于世。而流传于民间的许多传说,更使这位大才子在当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关于王尔烈的才气,从其少年开始,就有民间传说。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戴着一顶草帽在庭院里玩耍,一位客商经过门前看见这种情景感到很好笑,随口说了一句: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王尔烈仔细打量,看出他是一位奔走四方的商人,顺口回敬了他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

王尔烈中进士后任职于翰林院。相传,有一年他作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乡试,招考举人。江苏、江西、浙江有史以来是文人荟萃之地,当然不会把北方人尤其是关外的人放在眼里。因此应考者一听说主考官是来自北方的王尔烈,便一时哗然。有人居然嘲讽说:北方人有什么学问,他会出什么好题,最多出个学而时习之。

这些话传入王尔烈耳朵之后,他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些妄自尊大的南方秀才,让他们知道一下北方人的本事。开考之日,考生们打开试卷,发现所考题目果然是学而时习之,而且三篇文章都要以此为题,要求每篇文章内容不得重复,立意要新,不能老生常谈。

这个看似容易实则很难的题目,着实使这些南方秀才捉襟见肘,有的作第一篇就搜肠刮肚,有的作第二篇已才尽词穷,等到作第三篇时差不多都交了白卷,考得一个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同时,王尔烈自己用学而时习之的题目,按照要求,写了三篇文章。

考生们走出考场时,这三篇文章已贴在门前。考生一看,三篇文章各有千秋,词藻、寓意、角度各有特色,使许多人拍手叫绝。有的人仍不服气,有意在考场门旁写一幅楹联的上联:“千山千水千才子”进行试探,王尔烈看后马上写出下联:“一天一地一圣人。”

此时考生无不赞叹,纷纷围拢在他周围,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师为谁?王尔烈巧妙地说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这些考生无话可说,都哑口无言了。

从江南主考回来时,恰好赶上新皇帝嘉庆登基。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说:“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

嘉庆问道:“老爱卿为官廉正,我早知道。我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过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

王尔烈一去三载,又奉诏回到京城。嘉庆召王尔烈入殿,说:“老爱卿,这一回可度余年了吧?”

王尔烈从套袖里掏出三个铜钱来,只见一个个磨得溜光锃亮,原来是铸钱时用的钱模子,说:“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有。”嘉庆见此情景,非常感动地说:“卿真是双肩明月,两袖清风啊!”

王尔烈72岁那年,受嘉庆皇帝恩准衣锦还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京为官数载的王尔烈,要带回多少家财?返乡的队伍启程时,人们发现装载东西的大马车足有10辆之多,而且车上的板柜都加上了铜条和铜锁。车至山海关,前来迎送的是田总兵。此人正是当朝大奸臣和珅的女婿。

田总兵一边盛情款待,一边用话打探,意欲找理由开箱验货。不管他如何花言巧语,王尔烈就是不上圈套。

最后,还是撕破了面皮,把官司打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一听,对车上载的是什么东西也有了兴趣,于是下旨开箱验货。

田总兵马上派人开启柜盖,本以为可以抓住王尔烈的要害,万没想到柜子里根本没有金银财宝,而是清一色的砖头。

田总兵吓得赶紧跪地求饶,王尔烈告诉他:我在京为官多年,辽阳老家房无一间,如今回乡养老,用有限的年俸买些砖瓦,在老家风水沟盖三间小屋,用以安度余生。此事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嘉庆帝心有所感。便下令从国库中拨出纹银,在辽阳城内为王尔烈建造了一座翰林府。

王尔烈一生苦心修炼,至死依然两袖清风,实属不易,称得上是为官的楷模。

人之初,好比一块玉璞一样,无所谓善恶,后来之所以有善恶之分,主要是由于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们高尚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苦心修炼得来的。刘备生前教导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为了把儿子教育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所以,韬光养晦要注意修炼,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