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谋略全集
22108200000018

第18章 有勇有谋,敢作敢为(3)

龙凤九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领号称六十万的水陆大军倾巢而出。如果他趁应天空虚,长驱直入,朱元璋很可能来不及调兵布防,因此而遭受致命打击。可是,由于上次在应天吃了大亏,陈友谅心怀顾忌,不敢直奔应天,却决定先拿下洪都,因为洪都是军事重地。他率大军将洪都层层包围,发起猛烈进攻。驻守于此的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分派诸将防守各门,拼命顽抗,陈友谅攻了一个多月,也未将城池攻破。

面对陈友谅的大肆兴兵,朱元璋匆忙在应天集结兵力。七月初,朱元璋亲率舟师二十万,溯江西上。途中分派兵力,切断陈友谅归路。

此时,转攻洪都已达八十五天的陈友谅,他听说朱元璋率援兵赶来,怕腹背受敌,便解除了对洪都的包围,迎击朱元璋于鄱阳湖。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在鄱阳湖拉开了帷幕。

朱元璋率军进入鄱阳湖后,告诫众将士,在双方交战中,要做到两军相斗,勇者胜,并鼓励大家说:“诸将士要奋勇杀敌,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消灭陈友谅就在今日。”七月二十日,两军水师首战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廉山)展开战斗,比较两军力量,陈友谅兵多、舰大,地处上游,而朱元璋则人少,舰小,且在下游,明显处于劣势,但是朱元璋懂得团结将士,土气旺盛,战斗力相应得到提高。于是,他把自己的战舰分成十一队,每队武器配备齐全,而且每舰又分几层次,遇到敌军大战舰时,先发火器,再射弓箭,等到靠近之后,再短兵相斗。

次日,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双方短兵相接,徐达身先士卒,率部击败敌前军,军威大振,士气倍增,湖面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如雨点,炮声如雷,刀光剑影,江水似波涛,百里之内,杀得连湖水都红了。

战斗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朱元璋虽然打赢了这一仗,但打得特别艰苦。陈友谅损失将士六万多人,朱元璋也战死将士七千多人,还损失了程国盛、宋贵、陈兆先、韩成等一批骁将。

战斗进入第三天时,朱元璋仍亲自挂帅,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朱元璋的几名英勇部将壮烈牺牲,大军被迫后退。郭兴建议加大火攻,于是,他即刻下令常遇春征调七条渔船装满芦苇、火药等易燃物,乘着黄昏起风的时候,点着这些渔船,冲进陈军大寨。熊熊大火将陈友谅的几百艘战舰烧毁,顿时烈火熏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朱元璋将士乘势猛攻,斩敌二千,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阵亡。他骁勇善战、有智有谋,失去他,陈友谅如同失去了一条臂膀,心情非常沮丧。

为了摆脱不良战局,陈友谅利用自己人多势众、战舰大的优势,频频进攻,使朱元璋得不到喘息之机。仗越来越难打,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时,朱元璋采用朱升的建议,令常遇春、廖永忠统舟师截住鄱阳湖口,以断绝敌人的进出之路,而他移师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然后移师湖口。

在与陈友谅激战的日日夜夜中,朱元璋亲自指挥战斗,身边的卫士几乎全部牺牲,他仍不离其位,激励着将土奋勇向前,始终与将士们战斗在最前线,使部队始终保持着激昂旺盛的斗志。战争后期,汉军俘虏全部被他下令释放回来。他的做法深得军心、民心、人心,与陈友谅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他能够打胜这次战役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会一旦错过,就无法再拥有,这都是血的教训。

陈友谅虽然兵强马壮,由于没有协调好内部矛盾,丧失了军心、民心,也就是丧失了作战的最好机遇。朱元璋审时度势,于战斗进行三日后挥师发动猛攻。陈友谅不甘失败,做最后的顽抗,他命令水军摆成巨舰连锁布阵。朱元璋的船小,无法在攻入大阵,伤亡惨重。情急之中,部将郭兴提议用火攻,又一场犹如火烧赤壁的战争开始了。

朱元璋命令下属以火船攻入陈友谅的大军。陈友谅本以为自己的水阵天衣无缝,尚在得意,没有想到朱元璋会采用火攻。朱元璋派出的小船点燃了陈友谅的许多船只,只见火借风势,风势助火,一下子火焰冲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陈友谅大惊失色,属下争相突围,军心大乱。陈友谅的两个弟弟被烧死。陈友谅悲伤不已。

接下来的两日,朱陈双方又进行了多次激战,互有胜负,但朱元璋已完全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性,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陈友谅方面则因事出突然,指挥失灵,军士争相逃命,故此损失较大。

陈友谅见势不妙,便想退守鞋山(今大孤山),但山口早已被朱元璋派人封锁了,陈友谅冲不出去,只得敛舟固守。由于当地水浅,不利战斗,朱元璋接受部将意见,将舟师移到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以控扼江水上游,陈友谅也移师渚矶(今江西星子南)。由于接连失利,内部矛盾激化,陈友谅部将多有率部投降者。

朱元璋还致信陈友谅,大肆讽刺挖苦,想激他出来决战。陈友谅怒不可遏,杀掉了全部的俘虏。朱元璋闻讯,则下令将俘虏全部释放,伤者给药物治疗,并下令今后所获俘虏一律不杀。此举深得人心。

自古以来,每次发动战争是否获胜都在于为将帅者会不会用部下的计谋,做到同仇敌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又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战无不胜,即使不战也能屈人之兵。在双方对恃的局面下,如何对待与自己浴血奋战的兵士,如何对待投降的俘虏,往往对战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能善待兵将,往往会使兵将们意志激昂,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坚持战斗。如果善待兵俘,往往会软化敌军的斗志,令其军心涣散,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局势变得对自己更为有利。

当时,陈友谅被困在鄱阳湖,进退两难,他已粮草快尽,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躲在鄱阳湖里始终不敢出来,朱元璋派兵把住水口,在长江两岸树立木栅,严阵以待。陈友谅的粮食渐渐告匮,派船出外抢粮,却冲不出去,连船都被烧毁了。

陈友谅无计可施,不甘在湖中饿死,于八月二十六日冒死突围。行至湖口,朱元璋下令用火筏猛攻,陈友谅急忙率兵奔逃,到达泾江口时,又遭朱元璋伏兵袭击。朱元璋不顾危险,亲自在前线指挥战斗,鼓舞士气。从船窗中向外张望的陈友谅,被郭英发现,一箭射中。一代枭雄,就这样丧命。陈友谅一死,将士们再无心思战斗。

陈友谅的死,标志着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此时汉军大乱,纷纷解甲投降。张定边等用小船载着陈友谅的尸首和儿子陈理,连夜逃回武昌,不久,立陈理为帝。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回到应天,诸将在总结战胜陈友谅的原因时请教朱元璋,朱元璋回答说:“你们没有听说过古人所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吗?陈友谅虽然兵多势强,但人心不齐,上下猜忌,内部谋乱,加上连年作战,又总打败仗,不能积蓄力量,又抓不住战机,声东击西,劳而无功,军心涣散。自古以来,用兵要得时,得时则威,威则胜。我军得时,将士一心,以一当百,如鸷鸟搏击,巢卵全覆,得了人和,所以我能取胜。”

实际上,朱元璋总结出的获胜原因有两条:一是上下团结一心,即人和;二是能抓住战机,即兵贵神速。人和即是指军事统帅得到军心,这样才能做到指挥有力;抓住战机即军事统帅对战势做出正确分析,这样才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至阳也不意味着一味贪功冒进,当时机不成熟的进修,就要退后静守。反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欲速则不达。

打败了陈友谅,有人向朱元璋劝进,那么他究竟该不该称帝呢?以黑见长的曹操一生都未称帝,这对朱元璋也很有影响。以他现在的实力,称帝绝对没有问题,但作为一名有战略远见的人来说,他知道自己只是建功立业的开始,要想真正推翻元朝的统治,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称帝为时过早。但现在所控地区比过去扩大了几倍,吴国公的称号与当前的政治局面不相适应,于是改称吴王。

此时,朱元璋已拥有数十万的兵力,成为江南地方实力最强盛的集团。当时张士诚,已称吴王,史称他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由朱元璋铲除陈友谅一事中,可以看出,一名政治家的综合修养十分重要。朱元璋为人比较宽容,善于听取手下人的意见。与此同时,朱元璋心态较好,胜不骄败不馁。再有,朱元璋有勇有谋,在顺境和逆境面前都决不退缩,以上方面综合起来,方能得人心,得军心,得民心,方能成为历史的赢家。

胆略也就意味着风险,战略的前瞻性往往意味着风险的性质。所以我们常常认为:战略的执行往往就是企业家的胆略所产生的结果。而战略的冒险则可能有两种结果出现:失败,或者成功。

有人可能想选择一个保守的战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家没有制定超前的战略,没有胆略和谋划,那么他也就不会全心全力地去一味的投入,而企业的任何战略都有可能导致竞争对手的模仿,如果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强大之前形成强有力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在竞争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成功的战略往往需要的是胆略,这种胆略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之上的,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同时又需要前瞻性的判断。

如果是一名商人的话,最好是做一名胆商,胆量是一个人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胆商高的人能够把握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无论是什么时代,没有敢于承担风险的胆略,任何时候都成不了气候。而大凡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都是具有胆略和魄力的。

一个成功的人,其修养是多方面的。有勇无谋不能成功,这样是没有目的性的乱打;有谋无勇也不能成功,这样是高谈阔论的纸上谈兵。勇是多方面的,是智慧的勇,谋是多方面的,是实用性的谋。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将阴与阳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无坚不摧。

敢干不是蛮干

海西女真,主要有叶赫、辉发、哈达和乌拉四部,他们散布在松花江流域广大地区。叶赫居住在叶赫河(今通河)一带因地域得名。因为地处开原之北,并是控制女真人来往镇北关的贡道,所以又叫作北关。哈达居住在哈达河流域,也因地得名。因为控制女真人来往广顺关的贡道,地处开原东南,所以又叫作南关。

在海西扈伦四部中,哈达叶赫和邻近开原,控制贡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势力比较强盛。早先王台时,哈达的势力最强,曾一度号令海西各部。万历十年(1582年),王台病死,哈达陷入内部纷争而慢慢衰落。叶赫乘机而起,扩展势力称雄海西,成为努尔哈赤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与竞争者。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胜利,从而使其他女真首领,特别是叶赫首领布寨与纳林布禄,越来越感到是个重大威胁。他们坐立不安,琢摸着对付努尔哈赤这股新兴势力的办法,力图限制和削弱它,从而扼杀它。

万历十九年(1591年),叶赫首领纳林布禄使派部下伊勒当、阿拜斯汉两人,到努尔哈赤那里威胁说:“哈达、乌拉、辉发、叶赫、满洲,言语相通就像一个国家,现在不应该有五个国王,所有领土,你们占有得多,我们的地方不多,可把你们的额勒敏、扎库木两个地方,任选一个让给我们。”努尔哈赤义正辞严地回答说:“我们是满州,你们是扈伦,你们地方大,我们不要;我们地方大,你们也不能强取。何况土地不比牲畜,哪有随便分给别人的道理!”对于叶赫的挑战,努尔哈赤这时强忍怒火,保持着守势。

纳林布禄向努尔哈赤索要土地没有如愿,非常不甘心。为了证明力量,给努尔哈赤加以更大的压力,他联合哈达与辉发两部,各派自己的使臣,同到努尔哈赤那里去挑衅。努尔哈赤设宴招待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