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为了中断匈奴与羌、氐等族的联系,打开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消除北部边患,拜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万余骑,发动了河西战役。他率军深入匈奴境内千余里,直捣小月氏,征讨祁连山的匈奴部,斩敌三万,生俘数千,基本上掌控了河西地区,使汉朝在西北方面的形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早在大军出征后,汉武帝为了奖励那些长年在外征战的将军,派京城中最有名的工匠修造了几座府第,其中最考究的一座就是预备赐给霍去病的。飞檐碧瓦的高楼大院被绿树垂柳簇拥着,里面楼台亭榭,曲径通幽。武帝知道霍去病酷爱牡丹,又命人栽种了数十种稀有牡丹,赐名为“牡丹园”。
河西战役结束不久,霍去病受命班师回朝,武帝特地为他准备了隆重的祝捷仪式。然后,又将“牡丹园”赏给霍去病,并要宦官带他亲自去看一看是否中意。去病闻听立即跪拜说:“陛下深思厚泽,赐臣以府第,臣真是感恩不尽,但是这座府第,臣实在不能接受,望陛下宽恕!”
武帝没想到他会拒绝所赐,心里有些不高兴,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去病慷慨地说:“臣本出身卑微,自从戎驰骋沙场以来,屡受陛下恩赐,心中早已不安,今日怎敢再受陛下如此重赐!况且,今日河西大捷靠的是陛下的卓见和将士们的奋力拼搏,我本人岂能独取首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陛下还是让我重返军营,为歼灭寇仇,解决边患效命吧!”
武帝被去病的一番话感动了,不仅不再计较去病不受府第的态度,而且还接纳了他的建议,将这座府第改作了迎宾馆,专门接待那些来长安(今陕西西安)访问或进行贸易等活动的外国使者,并妥善地安排了北边防务。
封建社会,因功受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霍去病虽然为国家立了大功,但他淡泊名利,受到了世人的好评。
智伯贪得无厌,遭遇四面楚歌。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事实上一点都不聪明,相反,却是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原本有很大一块封地,但还嫌不够。有一回,他无缘无故地向魏宣子索取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厌恶智伯的这种行为,不愿给他土地。一个臣下叫任章,很有心计。任章对宣子说:“您不如给智伯土地。”
宣子不明白,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肯定会引起邻国的愤慨,邻国都会厌恶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担忧。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蛮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从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就不能再这样了。”
任章说到此,停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继续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赞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起进攻。您还不如让他与天下人为敌,他便成了众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变换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智伯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愿意,他便派兵围攻晋阳。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贪欲不忍,将会给自己带来可怕的后果。
和珅富可敌国,最终悬梁自尽。清朝乾隆时,出了一个大贪官和珅。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出身贫寒而无依靠,乾隆中叶,和珅以正红旗满洲官学生,在銮仪卫当差,有了接近皇上的机会。
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急得手无足措。乾隆帝十分恼火,问:“是谁之过?”
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不知所措。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从容不迫地说:“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帝转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目清秀,态度镇定,乾隆帝心里高兴,把追问黄盖的事也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乾隆帝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珅也无不从容应对。
乾隆帝十分欣赏和珅,马上宣布他总管仪仗,以后又派他当御前侍卫。和珅是个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么,他件件都办得十分称心;乾隆帝爱听好话,和珅就尽说顺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当作亲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从一个侍卫提升到了大学士。后来,乾隆帝还把他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亲家,那权势就别提有多大了。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到了和珅手里。
和珅掌了大权,别的大事他没心思管,却一味搜刮民财。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敲诈;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稀罕的留给自己,挑剩下来再送到宫里去。好在乾隆帝不查问,别人也不敢揭发,他的贪心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回,有个大臣叫孙士毅,从南方回到北京,准备晋见乾隆帝,正巧在宫门口遇到了和珅。和珅一见孙士毅手里拿着一只盒子,就问:“你手里是什么东西?”孙士毅说:“没什么,是一只鼻烟壶。”
和珅走上前去,不客气地把盒子抓在手里。打开一看,那只鼻烟壶竟是用一颗大珠子雕刻出来的。和珅拿在手里,看了又看,连声称赞:“好宝贝!就送给我,如何?”
孙士毅连忙说:“哎,不行了。这件宝贝是准备献给皇上的,昨天已经请奏皇上了。”和珅脸色一沉,把珠壶往孙士毅手里一塞,冷笑着说:“我不过跟你开个玩笑,何苦那样寒酸相!”
孙士毅把那只珠壶呈献给了乾隆帝。几天后,他又跟和珅碰在一起,只见和珅煞是神气地说:“我昨日也弄到一件宝贝,您看看,能否跟您上次进贡的那只比?”
孙士毅走过去一看,原来就是他献给乾隆帝的那只珠壶。孙士毅嘴里随口敷衍了几句,心里想,这件宝贝怎么会落到和珅手里,肯定是乾隆帝赏给他了。后来,他悄悄打听,才知道和珅是买通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和珅利用他的权势地位,千方百计搜刮财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员,知道他的性格,就尽量搜刮珍贵的珠宝去讨好和珅。大官压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层层压榨,百姓的日子自然越来越苦不堪言了。
乾隆帝在做满60年皇帝后,传位给了太子颙琰,即嘉庆皇帝。
嘉庆帝早清楚和珅贪赃枉法的情况。过了三年,乾隆帝一死,嘉庆帝立即把和珅逮捕起来,叫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和珅的家产。
和珅的豪富,本来就很出名,但是抄家的结果,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长长的一张抄家清单里,记载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稀奇古董,不计其数,粗粗估算一下,大约值白银八亿两之多,几乎是朝廷十年的收入。后来听说,那查抄出来的大批财宝,都让嘉庆帝派人运到宫里去了。于是,民间就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讽刺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被收监后的第7天,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他在大牢中写了一首诗,题为《上元夜狱中对月》:
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馀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夜月,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这是大贪官和珅在狱中所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和珅绝笔诗,何止是“善”,其悟也真啊,可惜醒悟晚矣!
不可一世,贪欲无边的和珅最后被嘉庆帝赐死。
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不能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婪,就会走向灭亡。作为国君太过贪婪,那么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官员,如果贪污成风,那么他的政治前途就要丧失;作为商人,如果贪心不仁,那么他在商战中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人由于贪欲不止,往往只见利而不见害,结果利没得到,害反而先来临了。
从大局出发,抛开私人恩怨
张之洞和袁世凯均是清末的重臣,有人说张之洞是“有学无术”,袁世凯是“无学有术”。即是说张之洞有学问没有权术,袁世凯虽然胸无点墨,却狡诈多端,权术很多。两人都属于实权派人物,一南一北,支撑着清朝危局。
袁世凯从天津小站练新军起家,终成一代枭雄。而追根溯源,袁世凯的发迹与张之洞的荐举有关。
1895年7月,张之洞在《荐举人才折》中这样评价袁世凯:袁世凯勇敢精干,做事果断,最适宜做武将。尽管他稍微有些傲气,办事有些鲁莽,但是与那些因循守旧、懦弱畏怯之流相比强多了。如今正是亟待进行军事防备之时,招揽人才是当务之急,文官懂得打仗的又不多,若给袁世凯机会,让他专心练习军事,之后有所成就,那么对时局一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