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谋略全集
22108200000006

第6章 正直诚实,内外兼修(3)

太宗有些惊愕,忙问:“朕有何失信于天下的事情?”

魏征从容应答道:“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凡拖欠的国家赋税,一律减免。但是主管赋税的官员却认为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国家,依然催征拖欠秦王府的租税。陛下是以秦王而登基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怎么能说不是国家的?陛下曾下令免除关中百姓两年的租税,关外百姓免除一年的徭役。此诏刚下,又有敕令说,已经完成租调的,从明年再算。既然下诏免除,又复下令征收,使得百姓产生怨言。现在又要征兵中男,这难道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吗?”

魏征所言有理有据,太宗无话可说,他明白了自己的失误所在,于是下令“停选中男”。

贞观四年(630年),农业取得丰收。先前因为战乱和灾荒而流散异乡的人,都重归家乡。东至大海,南到五岭,百姓生活安定,外出旅行,不用再带粮食,沿途随处可以买到,一斗米的价钱三四文钱。全国一年判处死刑的犯人,只有29人,刑罚几乎可以放置不用。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太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这都是魏征劝朕施行仁义收到的效果,遗憾封德彝(死于贞观元年)看不到了。”

这年的十二月,高昌(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王麴文泰来长安进贡,西域其他小国也想借此机会,派遣使臣进贡联好。太宗下令让麴文泰的使者厌怛纥干去恭迎这些国家的使臣。魏征反对因此事而劳烦地方府县,对太宗说:“以前文泰来朝,所经过之处都办不了供应,现在又加上这么多国家的使臣,那就会出现沿途州县因供不应求而得罪的事情。让他们作为商贾来往,那么,边境的百姓可以获得利益。把他们作为宾客来招待,中国的财力消耗就太厉害了。东汉初年,西域各国请求中国设置都护,并乐意把儿子送到中国来随侍皇帝,光武皇帝皆没有答应,他是不愿意让蛮夷来耗费中国的财力啊。”太宗认为魏征的考虑比较实际,眼光长远,就派人追回已经发出的诏命。

贞观六年(632年)正月,很多大臣请奏,请太宗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种大型迷信仪式,先登泰山之顶祭天,随后到山脚下的小山梁父祭地,告太平于天地,报诸神之功德,并借此表明自己是上天之子,秉承天命而君临万民。太宗在群臣的一片称赞之声中,耳热心动,自认为开国的战功,治理有成就,便赞成举行封禅。依照传统,随驾参加封禅大典的官员,都能加官晋爵。唯独魏征力排众议,认为不可行此大典。

太宗责问魏征:“你为什么不赞同封禅?莫非是因为朕的功业不够高?仁德不够厚?国家不够安定?年景没有丰收?四夷没有臣服?”

魏征诚意回答说:“陛下的功业虽高,但百姓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仁德虽厚,但恩泽还没有遍及天下所有的人;天下虽然太平,但是百废待兴,国家财力还没有十分充足;庄稼虽然连年丰收,但库存还有空虚。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向天地众神报告功业圆满呢?这就好比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医治,虽然好转,但是体力还未康复,如果随即让他挑一担米,日行百里,显然是不行的。隋朝时的荒乱,不只一两年,陛下像良医一样,治平天下,但国家元气未复,这时候就举行封禅,祭告天地,说功成业就,臣以为是不妥当的。再说,我朝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储尚虚。举行封禅,千乘万骑,沿途州县的供应负担,可是一笔很重的负担。陛下封禅,四邻各国必派使者前来祝贺,随从前往。但是中原自伊水、洛水以东,直至海边,千里之地野草丛生,人烟稀少,满目荒凉景象,路程艰难。这不正是让四夷看中国的弱处吗?我朝竭尽财力,给予厚赏,也不能满足贪财的欲望。封禅之后,即使连年免除赋税,也不能抵偿百姓的劳费。这种图虚名而致实害的事,陛下怎么能做呢?”

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思前想后,感到很有道理,遂决定停止封禅一事。这就使国家减省了一大笔财政支出,使中原百姓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劳役烦扰。

作为专制皇帝,在求贤纳谏上,唐太宗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贞观前期,对于大臣诤谏,太宗基本上做到了虚心听取。但是,对一些激烈,尤其是像魏征那样直言不讳的进谏和争辩,秉性要强好胜的太宗,有时也感到太伤体面。

一日,退朝回宫,太宗气愤愤地说:“总有一天要把这个乡巴佬杀掉!”长孙皇后问要杀谁,太宗说:“魏征一日当着百官的面叫朕下不了台,朕非杀他不可。”长孙皇后一听,连忙退出,穿上朝服(上朝所穿礼服)进来,毕恭毕敬地向太宗道贺。太宗惊讶地问道:“何贺之有?”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明臣直,皇上英明,臣下才敢直言。魏征敢于直言,正是因为陛下英明啊!我怎么能不表示祝贺呢。”太宗这才转怒为喜,心中对魏征更加敬重。

有一次,太宗在九成宫(在今陕西鳞游境内)丹霄楼宴请群臣。酒饮到一半,太宗对宰相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之兄)说:“魏征、王珪过去服待隐太子(即李建成)和巢刺王(即李元吉)时,实在可恶,朕能够不提旧怨,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可以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进谏,只要朕不听他的话,朕发表什么意见,他总是赞成,这为何?”魏征在一旁答道:“臣所以进谏,是因为觉得事理不对。如果陛下不听取臣的话,而臣立即顺从陛下的话,只怕就照陛下的意见办了。”

太宗道:“你可以当时答应一下,等其他时间再来提意见,这样也行啊!”

魏征说:“从前舜告诉群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如果臣当面答应了,等到其他时间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

太宗听了大笑起来,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狂傲慢,朕觉得他非常可爱。”

魏征连忙拜谢道:“陛下启发臣要畅所欲言,所以臣才敢这样。要不然,臣怎么敢屡次冒犯陛下的尊严呢!”

相信自己,是指一个人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去说服别人。坚持可以获胜,这个道理许多人都知道,但很难做到。毫无疑问,要做成一件事情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魏征为了唐朝的兴盛,从不阿谀逢迎,只要是正确的事情,他就坚持不懈地进谏,让唐太宗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减少决策的失误。

谨记谦虚二字

陈尧咨箭无虚发,卖油翁不屑一顾。欧阳修的《卖油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枢密使陈尧咨是状元出身,大哥陈尧叟也是状元出身,三哥陈尧佐是个进土。真是棠棣联芳,一门风雅。陈尧咨还会拉弓射箭,百发百中,矢无虚发。这不仅在文官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武官中也难能可贵,因此陈尧咨总是沾沾自喜,有一股傲气。为此,人们不喜欢他。

有一天,陈尧咨在场地上射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本领。他一连射了10支箭,9支中了靶心。旁观的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陈尧咨挥手向欢呼鼓掌的人群致意,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突然看见一个拎着两只油瓶的卖油翁,眯起两只眼睛斜视着他,既不欢呼,也不鼓掌,满脸不屑一顾的神气。

陈尧咨心中颇为不快,上前问道:“老头,你看我射箭的本事如何?”卖油翁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神的,不过是时常练习,练熟了罢了。”陈尧咨被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你竟敢看不起我?”卖油翁说:“你看看我的本事吧!”于是取一个油瓶立在地上,用一个有孔的铜钱盖着瓶口,又用勺子舀了一大勺油,扬手将这勺油从钱孔里注入油瓶。

注完之后,钱孔边沿没有沾上一丁点油迹,围看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卖油翁斜视着陈尧咨说:“这叫熟能生巧,有什么神呢?”骄气十足的陈尧咨听了,沮丧得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气焰从此收敛多了。

晏婴御者悔过修身,相国推荐荣任大夫。晏婴是春秋时齐国宰相,日理万机,常出使各国。每次外出,仪仗隆重,侍从纵列,驷马高盖,威风凛凛。晏婴的车夫,坐在高高的车盖下面,趾高气扬,扬鞭策马,十分得意。

回家后仍然骄矜自得,目中无人。其妻见他见识短浅,不知进取,多次与他争论,他却不以为然。其妻常于门缝中,窥其外出御车之态,见其仍然傲气满腹,骄横无比,十分生气。待他归来后,其妻跪拜道:“贱妾不才,不能奉贵人,请辞去。”他听了,惊诧不已,询问道:“我身为相御,进出威风无比,妻何出此言?”其妻答道:“晏婴身材短小,不足六尺;外表平庸,容貌若愚;却能任相于齐,名显诸侯。妾观其出,总是那么谦逊自恭,显得抱负深远。如今夫君身高八尺,体魄健伟,却为人仆役,为人驾车不图进取,反而自鸣得意,自以为满足,贱妾因此请求离开。”

晏婴车夫听罢夫人这番肺腑之言,羞愧不已。从此,每逢驾车外出,他总是竭力克制自己,谦和待人,以彰晏婴之德。晏婴颇感奇怪,又问起其中的原因,他如实告诉了晏婴。晏婴见其妻出言不俗,御者又志向远大,便推举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杨秀清骄狂无忌,洪秀全借机杀人。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攻克清军江南大营,清将向荣战死,太平军举酒相庆,表彰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的功绩。天王洪秀全更深居不出,军事指挥全权由杨秀清抉择。告捷文报先到天王府,天王命令赏罚升降参战人员的事都由杨秀清做主,告谕太平军诸王。像韦昌辉、石达开等虽与杨秀清等一并起事,但地位低下如同偏将。清军大营既已被攻破,南京再没有清军入攻。

杨秀清自认为他的功绩无人可比,阴谋自立为王。他佯装天父附体,胁迫洪秀全拜访他,并命令他在下面高呼万岁。洪秀全不堪忍受,因此召见韦昌辉秘密商议对策。韦昌辉从江西兵败回来,杨秀清责怪他没有功劳,不许入城;韦昌辉第二次请命,才答应。韦昌辉先去见洪秀全,洪秀全假装责备他,让他赶紧到东王府听命,但暗地里告诉他如何应付,韦昌辉心存戒备去见东王。

韦昌辉谒见杨秀清时,杨秀清告诉他别人对他呼万岁的事;韦昌辉装作高兴,恭贺他,留在杨秀清处宴饮。酒过半巡,韦昌辉出其不意,拔出佩刀刺中杨秀清,杨当场穿胸而死。韦昌辉向众人号令:“东王造反,我暗从天王那里领命诛杀他。”他出示诏书给众人看,又剁碎杨秀清尸身让众人吞下,命令紧闭城门,搜索东王一派的人予以灭除。东王一派的人十分恐惧,每天与北王一派的人斗杀,结果是多数死亡或逃匿。洪秀全的妻子赖氏说:“祛除邪恶不彻底,必留祸。”所以劝说洪秀全以韦昌辉杀人太残酷为由,施以杖刑,并安慰东王派的人,召集他们来观看对韦昌辉的行刑,可借机全歼他们。洪秀全采用了她的办法。

经此一劫,东王派的人差不多全被铲除,前后被杀死的约有三万人之多。

谦虚是美德,谦虚能赢得人们的尊敬,能取得人们的支持。当你困难时,谦虚会使你得到众人的资助;当你强大时,谦虚会赢得众人的敬佩。古语云:“谦受益,满招损。”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何时,韬光养晦者都需要谨记谦虚二字。

力戒私习做公事

左宗棠一生戎马生涯,驰骋南北,尽忠国事。到了晚年,他又被召入京师,任职于中枢。中央是个权力争夺激烈之地,尤其是李鸿章对他颇多掣肘,但左宗棠在其位,即尽其责,仍为国事忧劳。

左宗棠入京执掌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当时朝中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比作北宋重臣司马光。左宗棠看到日本正企图效仿西方列强,也向中国索要种种特权,因此非常愤慨,表示不能一味妥协退让,“此时万无言退之理”。他要改变总理衙门以前媚事外国的软弱形象。

对于左宗棠任职中枢的情况,在翁同和的日记中有一些记叙。翁为光绪皇帝的师傅多年,且跻身清流,自然与左交往频繁。初次见面后,左就给翁留下“豪迈之气,俯视一切”的印象。左宗棠一改总理衙门对待外国公使恭恭敬敬的媚态,他接见英使威妥玛交涉鸦片加税等事宜,数议于总署,均“谈吐有风棱”,使翁同和感到左宗棠的举止确有“壮中朝之气”。

修整河道,是左宗棠的一贯主张。此时他把重心放在兴修京畿的永定河上。他在由新疆赴京途经山西、直隶时,亲眼目睹永定河失修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所以,他入枢垣后就提倡治理京畿水利。治理永定河属直隶管辖,左宗棠需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商量,但李鸿章只是表面应付,内心并不配合。左宗棠只得派遣他的部将王德榜、刘墩、王诗正率各军到涿州一带修治永定河,他还“躬亲其役”,临涿州工次,勘察金门闸坝,巡视南岸河堤。经四个多月的紧密施工,永定河疏通和加固堤坝等工程基本完成,被认为是“直隶十余年为之无成且群疑为不治者”的永定河经左宗棠的治理有了较大改观。

左宗棠对外国的鸦片输入素来深恶痛绝。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逼下被迫接受了鸦片贸易“合法化”的事实,这是左宗棠个人的能力所无法解决的。清政府为降低鸦片输入和白银外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于同治七年(1868年)与英国驻华公使协议,欲将进口鸦片的征税增加20%。

但十几年过去了,因一直有外国鸦片贩子的阻挠,增税始终未能实现。左宗棠痛陈鸦片烟毒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他提出以加税捐的办法来阻绝鸦片的建议,对于试图解决积重难返的鸦片流毒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仅凭他一人之力无法扭转形势,他只能感到痛心但又无奈。

尽管左宗棠在入京辅政期间成绩斐然,且有目共睹,但被政敌排挤出中央,调任两江总督。他不以个人荣辱为意,而是尽力多做实事,任两江总督时为加强海防和投入新的抗法斗争而努力拼搏。

左宗棠生活质朴,家教甚严,他要求亲属,“在督署住家,要照住家规模,不要沾染官场习气、少爷排场,一切从简。”他胸怀坦荡,人格受人尊敬。

左宗棠在历史上的形象即刚正、爱国、务实、有魄力很有责任感,能做到“视公事如己事”。我们做事情的态度也应该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去办,多办实事,才能把事情办好。但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做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为公,而是为私。为了一己之私,大搞表面工程,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这种人是不可能办好事情的。

办公事最怕的就是不敬业,心里时刻想着一个“私”字,即使费了再大的力气,也是事倍功半。私心是做事之大敌,不可不戒。

人不能贪心不足

霍去病战功卓着,拒府第千古留名。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的着名军事将领,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24岁时,因过度劳累,病逝于军中。

霍去病是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县)人,父亲在平阳县衙供役,母亲则做平阳公主的侍仆。他虽出身贫寒,却聪慧好学,精于骑射。后来他的姨母卫子夫做了武帝的皇后,霍去病随其来到长安,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18岁时,他曾跟随舅父卫青北击匈奴,独军北上,荣立战功,深得武帝的赏识。此后,又先后五次率军北攻匈奴,大获全胜,立下了不朽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