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55

第55章 赞助革命 “戊戌变法”(一)

第五十五章赞助革命“戊戌变法”(一)

支持维新(李耀庭)

晚清末年,受西方的影响,神州大地资产阶级革命浪潮蓬勃兴起,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先是清朝的“戊戌维新”,推行新政。“戊戌维新”之后,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千年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领导兴中会、同盟会,在国内外开展革命活动,声势浩大。革命风气影响到李耀庭,作为民族工商业资本家、重庆工商界头面人物的他,深知国弱民贫、外强侵凌的根源在于清政府的孱弱、腐败,因此,他支持维新,同情革命,力所能及地予以赞助。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定了《马关条约》,引起读书人的抗议。“公车上书”的策划者是康有为,具体实施者则主要是梁启超。当时签名上书的举人多达一千余人,遍及十八个行省。梁启超在后来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中称,“公车上书”是中国几千年来睡梦乍醒的标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史称戊戌变法。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6月11日,年轻的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自即日起实行新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零三天,皇帝连续发布了一百多道诏谕,以空前的规模极力推行维新变法,历史上称之为“百日维新”。改革过程主要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两项重要的措施:第一,彻底改造科举制。第二,在首都设立京师大学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戊戌变法一开始就抓住了改革的重点。

该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

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是四川人。杨锐与李耀庭私交甚好。杨锐(1857年——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杨锐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家庭,祖父杨士达曾任山东曹县县丞,父亲杨承煦出身监生,道光时诰封资政大夫。杨锐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作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光绪十一年(1885年)杨锐考中举人,曾受聘入两江及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掌管机要文牍。光绪十五年(1889年),授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修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发起宣传维新思想的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于京师创办蜀学会,创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戊戌变法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封疆大吏中惟一公开表态支持维新者。杨锐、刘光第即是由陈宝箴推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光绪皇帝超擢杨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四人同时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杨锐曾多次面圣,为光绪皇帝传送改革密诏。杨锐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曾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

维新变法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变革,其方式也兼有传统和现代两种。传统的方式是向皇帝上书,并运用儒家学说制造理论根据,公车上书即是形式之一。现代的方式则是或使用报刊大造舆论、动员社会;或成立社会团体,也就是学会,通过它组织联络维新人士;或办学校、书局等新文化机构,启蒙思想。

公车上书失败,使维新首领康、梁认识到要进行变法,一定要聚集为“群体”,需要有组织。康有为呼吁,“既上书求变法于上,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组织维新变法志士和旅京人士倡导筹设学会。康有为曾为强学会写作《序文》,在《京师强学会序》中,康有为高呼“俄北瞰,英西慙,法南膦,日东耽,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今或削或亡,举地球守旧之国,盖已无一瓦全矣。”大声呼吁变法维新。明确强学会的主要任务有四个:一是定期集会。二是购买图书,开设图书馆。三是翻译图书。四是办报。康、梁把《万国公报》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用之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评价中西社会利弊。《万国公报》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刊,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经说过,《万国公报》是“中国维新派在北京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

“以继强学会之旧”,随后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等陆续建立。

在社会崇尚变法维新的大环境中,与维新党人接触,会受到影响。对杨锐等人的变法维新主张,李耀庭深以为然,作为有正义感的商人毕竟还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对贫弱的中国,也是希望有所改变。在天顺祥北京分号开办、经营过程中,李、杨从相识到相知。李耀庭认同强学会、蜀学会所宣传的一些观点和主张,赞许杨锐忠君为国的热情。但是,李耀庭只是一介商人,同情而不可能参与。于是,他选择在经济上支持杨锐,为其提供活动经费、为杨锐经办的鼓吹改良的宣传刊物出资、出资资助杨锐经常落脚从事改良活动的川人会馆。杨锐认为李耀庭乃商界英豪,见识高远,与众不同,视李耀庭为知己。形势严峻时,杨锐曾预先向李耀庭恳托后事。维新运动失败,杨锐被抓、被砍头,李耀庭冒险让人去刑场收取杨锐身首异处的遗骸,买棺木装殓掩埋。并出资资助杨锐的老父和遗孀。

注: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注: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时,被慈禧太后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分别为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与康广仁。

图一.近代时局图

图二.戊戌变法时的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右)、梁启超(左)

图三.光绪皇帝发布的明定国是诏局部

图四.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