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56

第56章 赞助革命 “戊戌变法”(二)

捐资《渝报》(李耀庭)

宋育仁(1857-1931),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四川工商业创始人和报业鼻祖,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字芸子,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二年(1886年),宋育仁进京会试,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留在了京城。虽然当京官是件很荣幸的事,但此时的宋育仁却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当时掌管翰林院的徐桐是慈禧太后的党羽,思想极为保守,权势也很盛,对于宋育仁这种有革新思想的人,他是相当厌恶,他曾斥宋育仁为“狂才”,并处处刁难。而此时宋育仁本人的革新思想,也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中法战争之后,标榜“求强求富”思想的洋务派“新政”破产,宋育仁的态度,由前期的怀疑变为后期猛烈的批判,一年后,他写成《时务论》,效仿欧洲君主立宪政体,提出“君民共治”的主张,并提倡以发展民族工业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宋育仁如此大胆的言论顿时震惊朝野,也使他成为众官员中很惹眼的人物。

光绪十五年(1889年)宋育仁任翰林院检讨时,十八岁的光绪皇帝举行亲政、如冠、大婚三个大型典礼,宋育仁献上了一共两万多字的《三大礼赋》,光绪帝对他的文采称赞不已,官员们都在惊叹:“二百年安有此才?”后来,本就很欣赏宋育仁的帝师翁同龢把他引荐给光绪皇帝,此后宋育仁就成为了“帝党”成员,也是维新派的一员。

光绪二十年(1894年),宋育仁随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在欧期间,宋育仁锐意考察和研究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接纳社会名流,还经常出入英国议院、学校、工商业界,写成《采风录》4卷,介绍西方的政教、风俗,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了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回国后,宋育仁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主讲“中国自强之学”。宋育仁是近代最早以“托古改制”为幌子,以“复古即维新”为号召,主张系统学习西方的维新思想家,被时人称为“谈新政最早”者之一。出使欧洲的经历及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使宋育仁的思想具有同时代的一般思想家所不能企及的深邃。作为川人,宋育仁在川期间,创建了蜀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宋主持四川商务矿务。到重庆设立商务局,兴办洋烛、煤油、煤矿、玻璃、白蜡、卷烟、药材等公司,为四川绅商领导。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宋育仁和几个朋友在重庆创办了四川近代最早的报纸《渝报》,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宣传改良主义政治主张。当时的四川,还没有一张报纸。《渝报》诞生之时,正是变法学说最盛之期,一时间反响甚大,好评如潮。

宋育仁是李耀庭在重庆的商界同仁(一为行政管理者、一为商界领袖),宋育仁又是为李耀庭所接受和欣赏的新思想的鼓吹者,作为重庆绅商代表、西南首富的李耀廷慷慨捐出巨款(定时支付银两以供出刊之需),支持《渝报》出刊。李耀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渝报》宣传了维新思想,是巴蜀百姓了解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和桥梁。《渝报》因此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维新派的重要阵地,《渝报》宣传变法维新、鼓吹民族自强,开启了重庆新的风气。《渝报》共出了16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宋育仁到CD又办起了CD第一份近代报刊《蜀学报》,延续了他在重庆办《渝报》的辉煌。

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一心想要变法的光绪皇帝被软禁,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个维新志士被杀,此外,受牵连的官员数不胜数。慈禧下旨废止一切新政,《渝报》、《蜀学报》和蜀学会自然在被禁之列。宋育仁被摘掉了乌纱帽,赋闲在家,所幸还没有掉脑袋或被流放。

戊戌变法失败、对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宋育仁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历史演变,血与火,不是他向往的未来,于是他选择了偃旗息鼓。血洒京城的“戊戌六君子”中,四川人杨锐、刘光第是宋育仁的同道和好友,后者还是他的富顺同乡。同样都是宣传变法维新,但是,各自的结局是不同的。

注:徐桐(1820~1900)清朝大臣。晚清理学家。晚清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1860年以前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同治帝登位后为其师傅。1900年,支持慈禧力举立溥儁为大阿哥(即皇储),废光绪帝,遂被任命为溥儁的师傅。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主张借助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缢身亡。著有《治平宝鉴》。

注: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光绪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戊戌政变后,被慈禧太后罢官。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注:龚照瑗(1835—?),字仰蘧,号卫卿。安徽合肥人。曾任江苏候补道。中法战争期间,随全权大臣、署两江总督曾国荃到沪同法国公使巴德诺谈判和约,为台湾守军转运军械。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上海道台。1887年李鸿章委其重办机器织布局。1889年与各国领事磋商后,建立专管洋商租地事宜的上海会丈局。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浙江按察使,后任四川布政使、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

图一.宋育仁塑像(摄自重庆名人馆)

图二.宋育仁肖像

图三.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