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72

第72章 赞助革命 护国运动(四)

梁启超题诗(李龢阳)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梁启超弟子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12月27日,蔡锷发布讨袁通告。12月31日,蔡锷、唐继尧等发布梁启超起草的《云贵檄告全国文》。民国五年(1916年)元旦之后,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蔡锷率领护国军主力开赴四川前线。护国战争爆发之后,梁启超在远隔千里的上海,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并全力推进着战争的进程。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梁启超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实际成为指挥战争的核心。

1916年的1月到5月,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相继宣布独立

正值护国战争进入到关键之际,梁启超给满清元老岑春煊频去信札,竭力鼓动岑春煊参与反袁护国。岑春煊是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岑春煊因率兵“勤王”有功,屡受封赏,成为清末重臣。他与袁世凯势力相抗衡,史称“南岑北袁”。岑春煊可说是桂系军阀的奠基人,虽为桂系,但其实际影响力几乎遍及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乃至甘肃等地区,可以说,岑春煊及其父亲是晚清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十分倚重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岑调任两广总督,他上书请求立宪,1905年,又同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上疏请求废止科举。1906年,他又支持张謇等人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并派幕僚郑孝胥出任会长。因此,岑春煊与康、梁等君主立宪派人士的关系十分密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调任邮传部尚书,后被奕劻、袁世凯参劾罢官。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清廷起用为四川总督;因见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未就职。“二次革命”时,岑春煊参加反袁活动被通缉,遂逃亡南洋。1916年回国,正值护国运动兴起。这是一个有军事才能、实力和号召力的人。所以,在反袁护国战争中,梁启超要重点策动岑春煊这一军事实力派人物参与。

民国五年(1916年)5月1日,在梁启超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两广总督司令部成立,军队将士公推岑春煊为都司令,又公推梁启超为都参谋,章士钊为秘书长。岑春煊在就职宣言中说:“天下之督责,不负两广之委托者,惟有两言:袁世凯生,我必死;袁世凯死,我则生耳!”他号召大家“解除旧怨,与子同仇”,集中精力,共同杀贼。作为两广反袁的旗帜,当时是非岑春煊莫属。鉴于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的设立只能解决两广统一领导的问题,而其他独立的各省还没有统一领导的机构,为此,两广护国军都参谋梁启超提出设立军务院的主张,并草拟《军务院组织条例》。1916年5月6日,护国军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公举唐继尧与岑春煊为正副抚军长(实际为岑春煊主导),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军务院的成立,对袁世凯继续担任总统是沉重的打击。

尽管梁启超在护国军任职时间十分短暂,但他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反袁斗争的打响,护国军的组建,护国军政府的成立,可以说都是梁启超一人主导。前方的军政将领时常致电请教军事策略,以及请求军政支持。作为这场运动的主帅,梁启超完全承担起筹划所有重大问题的任务。有历史考据认为:事实上,护国战争的最核心政治领导人是梁启超,其次是蔡锷、岑春煊、陆荣廷,最后才是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

在护国战争之初,李龢阳保护了梁启超。在护国战争进行中,李龢阳又积极为梁启超、岑春煊牵线搭桥提供方便。毕竟李龢阳的哥哥时任国会参政院参政的李湛阳是岑春煊的老部下,李、岑两家又是世交。李龢阳对梁启超的支持不仅是因为友谊、倾慕,更是因为洞察时局,认识到反袁护国的重要性。1916年是农历丙辰年,梁启超特为龢阳先生题字一幅(现存重庆三峡博物馆)。这是一首陶渊明的诗:

拟古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陶儗古诗裴知尊兄正丙辰春梁启超

诗作背景:

晋恭帝为刘裕所立。恭帝于公元418年(义熙十四年)旧历十二月即位,至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旧历六月被刘裕逼迫禅位,前后正是三年。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旧历六月,刘裕逼恭帝禅位,篡晋称宋,改元永初。次年公元421年(宋永初二年),刘裕便派人杀害了废帝。

诗作释义: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种桑于长江边,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获了。乍一看来,起笔二句所写不过是种桑之一小事,可是此一事象,实托喻着重大政治事件。桑树乃晋朝之象征也。君主在位三年,则可望有成绩矣——此言其已当自强。此在恭帝,虽说是无望之望,然而同情晋朝的人,毕竟望其能够固本自立。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条刚开始生长起来,却突然遭到山河变迁。曰“始欲茂”,实是未茂。曰“山河改”,则呼应“长江边”,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溃矣。长江边非种桑之地。昔日种桑是于斯,今日毁桑亦于斯,此正喻说恭帝是为刘裕所立,亦为刘裕所废也。“忽值山河改”一句,触目惊心,虽是比兴,亦是明言矣。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洪水滔滔,高岸为谷,冲断了树枝,卷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沧海横流。三年之桑,毁于一旦。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此二句,从比兴之表面事象说,是写桑树既毁,春蚕遂无叶可食;蚕丝不成,寒衣亦无资源可制。从所寄托之深层情意言,则是表达天下同情晋朝之人包括诗人自己,当晋亡之后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对于晋朝的依恋之情,亦见于言外。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本者,根也。结笔两句,回向桑树,仍是双管齐下。表面意谓当时种桑既在江边,而未植根高原,则今日桑树根株全毁,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层意蕴,则是当时晋室既依赖于刘裕,今日晋之亡于刘裕,亦无可追悔也。诚如《陶诗析义》之所言:“事至于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

梁启超以此诗隐射时局,非常贴切。袁世凯与共和的关系正如刘裕与晋恭帝的关系,此一时彼一时,同样的历史故事性质何其相似!

注: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

注:补充说明。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争)护国运动的结果,推翻了袁世凯及“洪宪”帝制,使后任民国政府领导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因此,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国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绩永载史册。1916年12月,民国国会决定,以每年12月25日为护国运动纪念日。

图一.梁启超给裴知(龢阳)先生的题诗

图二.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成立式纪念

此照为梁启超在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成立之日与诸同谋留影。三排左一李根源(两广护国军副都参谋),左二谭浩明(广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左三疑似为莫擎宇(广东陆军第一师师长),左四莫荣新(广西陆军第三师师长),左六岑春煊(都司令),右一李耀汉(广东陆军第二师师长),右二温宗尧(两广护国军外交副使),右四梁启超(两广护国军都参谋),四排右六章士钊(两广护国军副秘书长),二排左三疑似为杨永泰(两广护国军财政厅长)

图三.军务院在肇庆之主干

从右至左:高尔登、李耀汉、李烈钧、梁启超、岑春煊、谭浩民、莫荣兴、蒋方震、李根源、林虎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