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91

第91章 首富住在下半城 历史的诉说

重庆下半城是重庆主城的发祥地。翻开重庆历史地图可以看到,重庆下半城指的就是重庆渝中半岛的下半城,濒临长江。它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号称3000年历史),系重庆的母城。下半城的大致范围是:从朝天门沿着东水门、望龙门等至储奇门一线,上边以新华路为限。从宋、元、明、清时期,直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下半城一直是重庆的政治、经济与商贸中心。古代,重庆的政府管理机构复杂。当时重庆有三重管理机构,最高一级叫“川东道”(大致相当于现在一个省),重庆府(相当于省辖市),巴县署(相当于市辖县)。这三重机构的衙门,都在下半城。川东道的衙门就在道门口附近。清乾隆时期的重庆地图显示,该衙门紧邻东水门,左边是城隍庙,右边是报恩寺。重庆府的衙门则需往上走,在金碧台附近。地处内陆的山城重庆两江环绕,航运码头一直承载交通运输的重荷。下半城近水,得码头之便利,故理所当然最早成为重庆的城市中心。千百年来,下半城的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等均靠水码头,百业兴旺、商贸繁荣。

在“老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中,太平门是开门。历史上,太平门一直是重庆城的重要门户,出太平门,渡长江至龙门浩,经巴县木洞、天赐,可到南川县。再远,可通往贵州和湖南西部,被称为重庆的“东南路”。进入太平门,就是白象街。白象街曾经是重庆历史上最繁华的街道,堪称重庆的中央商务区。

据《巴县志》记载:1821年,山西商人雷履泰来到下半城,开设了第一家票号,汇兑银两,赚钱颇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山西、云南、浙江的商人来重庆,先后开设了二十八家票号。到1896年前后,票号逐渐衰落,钱庄兴盛起来。下半城的钱庄突然增加到五十多家,光是陕西街,就集中了十四家。

光绪六年(1880年),李耀庭时年44岁。荣茂公散伙收庄,李耀庭进入天顺祥。从此,下半城留下了李耀庭商贸活动的足迹:经营天顺祥商号、继而在自贡开办盐厂,在涪陵经营祥发公盐号。由商到金融,又经营天顺祥票号、开办信记钱庄,发展新式金融业务。还设有乾元钱庄,办理银钱兑换,经营改老票银为新票银的业务。开办利生金厂,改铸银锭,统一成色。经过多年的打拼奋斗,终成为重庆商界翘楚。

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开埠,成为与国际连接的通商口岸,英、德、美、日、法、加等国纷纷在重庆开设领事馆。洋人们开始在白象街办洋行、开商号、设公司,如日本的日清公司、英国的太古公司等,都在白象街设有办事机构。白象街、海关巷、邮政局巷等众多建筑,记录了当年开埠的历史。大量洋货从下半城进入重庆,主要有棉货、呢绒、金属、杂货四大类、40多个品种。自此,商店分为洋商和华商两大类,洋商是外国人开的。1910年前后,仅美孚银行就开了四个分店和一家专营灯具的商店,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开了五家销售处。而华商的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并形成了五金、交电、化工等新行业。

求强求富,发展实业,成为时代主旋律。顺应潮流,李耀庭聘请专家在四川勘探石油,先后创办烛川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潼川锦和丝厂、川江轮船公司。李耀庭旗下企业的办公地和指挥中枢就在下半城,就在太平门的白象街。

从晚清、开埠到民国,重庆下半城见证了首富奋斗的历程,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至今犹存的人文遗迹。

今人考据,重庆下半城前世留下四种母城文化:衙门文化、开埠文化、码头文化。陪都文化。地域文化对人的思想意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客籍重庆的李耀庭经商、居住在下半城数十年,必然经历本地文化的浸润、洗礼。衙门让他必须要面对并周旋于官绅商以及社会各界,处理各种关系,化解矛盾。开埠,让他的经商、生活与世界接轨。码头对他而言,过去是“小码头”,现在是“大码头”,身份不同了,眼界更高远,胸襟更宏大。陪都提升了重庆的身份,延续了下半城城市中心的职能,在李耀庭身后记录着民族抗战,书写着城市后来的光荣。

图一.重庆城的门

图二.重庆的坡坎与城门

图三.开埠时所摄重庆的吊脚楼和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