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92

第92章 首富住在下半城 李耀庭父子与城市公用事业

随着城市的发展,公用事业大有可为。公用事业通称城市基础设施或市政服务事业。主要分为:环境卫生、安全事业。如垃圾清除、污水处理、防洪、消防等;交通运输事业。如索道、道路、桥梁等。自来水、电力的生产、分配和供应;其他公共日常服务。如文化体育场所、娱乐场所、公园、房屋修缮、邮政通讯、火葬场、墓地等。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事业,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它反映城市面貌和文化水准、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整体面貌。公用事业同一般生产企业有所不同,表现在:以提供劳务为主,很少或几乎不生产有形产品;服务面广,几乎对全市所有团体、组织和居民提供服务;投资大、回收期长,有的还向用户(或居民)提供无偿服务;能给整个城市及用户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晚清的城市公用事业很大一部分是由私人资本兴办,并以盈利为目的,直接向用户和受益者收取费用。比如,清末民初,重庆城市公厕都十分简陋,俗称为“官茅司”。公厕数量很少,夜间缺乏照明,居民多在家中自备便桶或茅坑。每到傍晚时分,就有近郊农民进城沿街收粪水,大公馆、大商号的厕所则出钱雇人承包清除。公厕长期无人打扫,挑粪工只管挑粪,不管冲洗。后来,重庆建起自来水厂,但那是奢侈消费品,管网少,用水成本高,民间不可能广泛使用。所以,公用事业便民利民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商机。李耀庭除投资航运、电力、自来水外,在此领域也广泛地涉足。比如,致力于市政建设、发展城市交通等。在城市中,初期的公用事业很多是与富人的慈善相联系的。李耀庭涉足公用事业,也多与他的社会慈善活动联系在一起。

例一,设立李家沱义渡

重庆两江环绕,重庆人以前出行,离不开过河过水。由于长江和嘉陵江既无桥梁,也无轮渡,自古以来,重庆南北两岸的市民若要渡江都只能选择木船,俗称“坐过河划子”。重庆人熟知的李家沱码头,与李耀庭的慈善举动有关系。李耀庭出任重庆总商会会长期间,重视商业,尤其重视通商所依赖的交通。李家沱是长江边上的回水沱,也是重庆曾经的六个知名摆渡码头之一。在没有跨江大桥的晚清,李家沱水路连接九龙坡和巴南两地,对南来北往的商贩而言,系交通要道。因过河人数多,所以尤显繁忙。李家沱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充满暗礁和漩涡。当年李耀庭为促进商贸,曾在长江边设置义渡,免费运载过往的人员和货物。于是,百姓留下口碑,将李耀庭的名字与义渡口李家沱连在一起。

例二,捐资修马路

资料记载,至清末民初时,重庆仍不能算一座严格意义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军事要塞。从版图上看,全市水陆总面积仅93.5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主城区面积则更小,要拓城,只能出通远门。通远门曾是重庆主城与外界相连的陆上通道,向西可抵CD向北可达广安、达县。在当时,站在通远门城楼上远眺,累累坟茔逶迤无尽,人称棺山。民谣《重庆歌》中,清楚记录了重庆通远门城门的名字和特点。“通远门(系开门),锣鼓响,看埋死人。”从通远门出城,交通全靠马路。马路窄小,但能向不同方向延伸。在出任重庆商会首届会长任内,李耀庭捐资修建了从牛角沱到滴水岩的马路,供行人、马车、轿子、滑竿通行。此路的修建,使从渝中到小龙坎、沙坪坝方向的交通变得顺畅。

重庆公路的出现,是以后的事。随着机动车的出现,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潘文华担任重庆市长期间,民国政府才修起了主城向三个方向延伸的公路:以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江)和北区干线(沿嘉陵江)。

例三,修建人和湾码头

重庆文化是从码头发展起来的,而码头文化正是发源自下半城。

《巴县志》记载:“自轮船起,万轮停泊,起卸货物,城门狭甚,不利交通,于是拆毁当冲要各城门,而别建码头。”重庆的主要码头集中在下半城。包括朝天门、太平门、千厮门、金紫门、储奇门等。如储奇门码头主要是药帮起卸之地,共有一百二十级石梯。当年人来人往,每天上演着精彩的故事。据说,当时河面上满是木船,从储奇门一直连接到东水门,几乎望不到边,很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李耀庭的小儿子李龢阳出任监司(负责城市市政建设)。履职期间,李龢阳亲自监工,修建了人和湾码头,“人和码头”四个字就是由他的儿子李天溟书写的。

百多年过去了,人和湾码头在哪里?

2012年1月,重庆媒体报道,渝中区长江滨江路储奇门加油站正对面的某工地内发现一座老门洞,门洞位于明代人和门城墙的底部,面向长江。城门洞高约4米,宽2.6米,呈圆形拱卷,有城门的形制却常年不开,周围露出城墙长约200米。这就是人和门,是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中的一座闭门,它位于太平门与储奇门之间。据说,明代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当年筑石头城,在此设闭门,取所谓天地人和之意,故名“人和门”。民谣《重庆歌》中提到:“人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代时,人和门外有神仙洞水沟,从刁家巷、段牌坊流出的水经此处流入长江。人和门内转东有条街名“人和湾”,设有重庆的镇台衙门,府署、县衙等,这里也是重庆城米粮仓重地。人和门外原来还有条“人和街”,显而易见,都是因“人和门”而得名。据称,资料《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上也记载了人和门城内有人和湾,城外为人和街,两街隔一城垣,在东华观巷口有标注。至此,人和湾码头找到了,在百多年前,它承载着城市最繁华中心的交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和门旁有条街巷,清朝光绪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897年2月20日这天,四川省第一家官办邮政局重庆大清邮政官局在这条街巷里诞生了,由此揭开了重庆近代邮局的序幕。原本无名的街巷,因之得名“邮局巷”。

注: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1902年从戎,当时年仅14岁。四川总督锡良在军营召开全省运动大会,潘文华作为军队的代表,在开幕式上表演器械体操,受到锡良赏识,获破额提升。不久,四川开办陆军速成学堂,免试入学,与刘湘、杨森、唐式遵、王缵绪等同窗。

1909年9月,陆军速成学校第一班毕业,潘文华随军入藏。

1911年,在西藏江孜率部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1913年至1916年间,投刘湘部,时刘湘为四川陆军总司令,潘被任命为第二军第二旅旅长,不久升为第四师师长。

1926年北伐开始,潘文华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兼重庆市市长。任内做了不少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事。

事迹一.倡导开办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解决大范围市民照明、用水难题。

事迹二,在通远门外拓城。通远门外人称棺山,要把几十万座坟墓迁走建新城,市民通不过。很多嗨过袍哥的人口气很硬:“谁敢动坟,老子就和他拼命。”行武出身的潘文华口气不软:“不迁?笑话。刺刀伺候!”他派出迁坟队若干,大刀阔斧,仅一年,就将通远门外的坟茔全部弄走,开拓出从七星岗到菜园坝、从上清寺到曾家岩的大片地块,成为新市区。迁坟以后,因为不断有鬼怪作祟的谣言,潘文华在七星岗修筑26米高的金刚塔(此塔今日仍在观音岩纯阳洞小区内),并请来西藏活佛开光。

事迹三.修公路。潘文华亲自规划了主城三条公路,以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江)和北区干线(沿嘉陵江),中区干线由七星岗经两路口、上清寺到达曾家岩全长3.5公里,宽20米,底层砌碎石,上层敷三合土,是重庆第一条等级公路。

潘文华任期9年内,城市向北延展到江北城,向南扩大到南岸区,将一个叫沙坪坝的小镇扩展为文化区。一座有规模的近代城市初步呈现在两江之滨。

图一.潘文华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