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95

第95章 留下名园 建园怡亲

民国《巴县志》记载:“礼园者,云南恩安李湛阳、龢阳兄弟所辟,以怡亲也。抗居鹅岭高处,占两江之胜。”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重庆商会首届会长富商李耀庭时已年过七十,他的儿子湛阳、龢阳兄弟接过父亲庞大的产业,苦心经营。两个孝顺的儿子为让年迈的父亲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养老,羡鹅岭之奇美,耗银10万两于清宣统元年(1909)买下了鹅项颈这一片地盘,开始建造园林别墅,作为礼物送给父亲,供其怡养天年。建筑苦心孤诣,极尽工巧。园林建成,命名却有一番考究。庭园初名“宜园”,得名于李耀庭所收藏的康熙皇帝的书法真迹《宜春贴》。建筑用皇帝的题字,就像今人的建筑用名人题字一样,似乎是一种恩宠、一种荣耀。再者,“宜”者,适宜之意也。适宜居住,适合人的心意。然而,在李耀庭看来,取名宜园显得不够大气,缺乏一种境界。李耀庭的考虑是有见地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单就礼而言,在社会生活中,礼是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渗入人的心灵,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又比如礼貌待人,主要有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礼记·表记》)。孔子的话,用现代人的理解,就是“以德报德”,有恩必报,这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内涵广博,李耀庭回顾自己的一生,就是在学习、践行古人的礼。克己复礼,他希望将礼字放大,作为明显的标识昭示后人。而且,“礼”、“李”二字,字音相谐。按李耀庭的意志,园林定名为“礼园”。庭园整体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又根据鹅岭的山林地势特色精巧设计。房舍楼阁,点缀着从欧洲到东南亚采购的各类名木佳卉。山石亭榭之间,用莲池相隔又以绳桥相连,使得整个园林既不失江南园林的婉约,又不乏重庆园林依山而建的立体感与层次感。一时间成为了重庆私家园林的标杆,风头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