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成败
22211800000021

第21章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养成注重礼仪的习惯(4)

(2)对熟人的称呼

针对关系的密切程度,大致可按照熟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肖哥”、“刘姐”等。

在正规的场合,可称熟人的职务、职业,或“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等,如“李科长”、“肖队长”等等。

辈分、职务较高的人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的小辈称呼姓名,这样的称呼显得亲切、明快。反之,辈分小、职务低的对辈分高、职务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显得非常没有礼貌,没有家教。

(3)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陌生人之间的称呼,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位称其为“同志”、“朋友”、“先生”或“小姐”等。对男人可称为“先生”。对未婚女性可称为“小姐”,已婚女性可称为“夫人”、“太太”。如果称未婚女子为夫人,那么对方肯定会认为你在侮辱她,这是一种极不尊重的称呼。所以,宁可把“太太”、“夫人”叫做“小姐”,也不能反过来称呼。

②可以用亲属称谓相呼。根据与对方的关系、性别、年龄等情况相称。如“大伯”、“阿姨”、“叔叔”、“老爷爷”、“大嫂”、“大姐”、“大哥”等。

与人相处时,本着称呼恰当,讲究分寸的原则,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一声亲切的称呼,一句良好的问候,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消除了沟通的障碍。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日常交往中的称呼,时刻注意称呼是否恰当,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让称呼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养成对人称呼恰当的好习惯,可以拉进彼此的距离,很容易和对方沟通,留下很好的印象,这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控制好你的眼神

能否博得对方好感,眼神可以起主要的作用。言行态度不太成熟的人,只要他的眼神好,有生气,即可一俊遮百丑;反之,即使能说会道,如果眼睛不发光或眼神不好,也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

不论你如何强烈地反驳对方都必须笑容满面,如果不笑就无法保持温柔的眼神。在生意人的“辞典”里,不应该有嘲笑的眼神、怜悯的眼神、狰狞的眼神或愤怒的眼神等字眼。只有一些需要克服的不当眼神:

1.不正面看人

不敢正面看人可表现为不正视对方的脸,不断地改变视线以离开对方的视线,低着头说话,眼睛盯着天花板或墙壁等没有人的地方说话,斜着眼睛看一眼对方后立刻转移视线,直愣愣地看着对方,与对方的视线相交时立刻慌慌张张地转移视线等等。

大家都知道,怯懦的人、害羞的人或神经过敏的人是做不成生意的。哪怕你只有那么一点毛病也必须立刻改掉。不妨在和家人朋友谈话时,下工夫用眼睛盯着对方来进行训练,使自己能以平常心说话。

2.贼溜溜的眼神

如果有一双贼溜溜的眼神可就麻烦了。有的人因职业关系访问客户时有目的地带着一副柔和的眼神,可是一旦紧张或认真起来则原形毕露,瞪着一副可怕的贼眼,反把客户吓一大跳。

带有贼溜溜眼神的人仅在从事销售工作时注意还不够,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养成使自己的眼神温和的习惯。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的话,对一切宽宏大量是治疗这种眼神的唯一办法。

3.混浊的眼

上了年纪的人眼睛混浊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人年纪轻轻的却也眼睛混浊布满着血丝。这样的人给人一种不清洁的感觉,甚至被误认为此人的人格也是卑下的。作为一位商务人员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情况。

只要不是眼病,年轻人的眼睛本不会混浊。眼睛混浊的年轻人往往是由于睡眠不足和不注意眼睛卫生所引起的。因此,一定要注意睡眠和眼睛卫生。

4.冷眼

心眼儿冷酷无情,眼睛也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有的人心眼虽然很好,可是两眼看起来却冷若冰霜,例如理智胜过感情的人、缺乏表情变化的人、自尊心过强的人或性格刚强的人等往往有上述现象。这种人很容易被人误解,因而被人所嫌弃,若从事商务活动则不会有所成就。

因此,上述这类生意人应对着镜子,琢磨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眼神变得柔和和亲切及惹人喜欢,同时也要研究一下心理学。如果对自己的矫正还不太放心,可请教一下朋友。

5.直愣愣的眼

出差访问客户时,环顾四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眼不斜视直愣愣地朝着对方的办公桌走去,是没有经验的表现。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环顾一下四周,视线能及的人就走上前去打个招呼,远的就礼貌地行个注目礼。

客户单位的主管、一般的工作人员即使与你的业务并无直接关系,也要诚心诚意地向他们打招呼,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你的声望,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

另外,和很多客户说话时行注目礼也是很重要的事,要一边移动视线交互看着全体人员的脸,一边说话。一般来说大家比较注意发言多的客户,而往往忽视了不发言的人,这就有点失礼了。对一言不发的人也要注意到,这样一来气氛就大不一样了。

不可不知的谈吐礼仪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里说的语言包括“声音语”、“态势语”和“文字语”。这里讲的谈吐表情,实际上就是讲的“声音语”和“态势语”。“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谈吐是有声语言,表达的是人的心声;表情则是无声语言,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外现。前者有声,后者有形,形声兼备,相辅相成,共同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和心态人格,当然也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敬语得体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社交离不开谈吐。谈吐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可以说,社交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谚语说:“见事知长短,听话品高低。”对有健全发声系统的人们来讲,谈吐虽然人人都会,但却有文野雅俗之别。怎样使自己的言谈文雅动听,入情入礼?作为知书达“礼”的现代人,文雅的谈吐,重要的是要使用规范的尊称、敬语、谦词、雅语,使自己的言语文明、礼貌、准确。

1.字字千金的七大礼貌语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使用七大礼貌语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它会使你广结人缘,令人肃然起敬。这七大礼貌语及其内涵是:

“您”,是尊的音符,敬的旋律;

“您好”,是热情的问候,良好的祝愿;

“请”,是礼貌的象征,谦恭的标志;

“谢谢”,则显示礼仪规范,强化对方好感;

“对不起”,是道德的尺度,灵魂的水准;

“没关系”,表示善于宽容,更见涵养;

“再见”,则是亲切的道别,友谊的延续。

开头这个“您”就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是用“心”呼唤他人的尊称,而“你”则仅仅只是一个十分平淡的人称代词而已。“您”似乎是一个平常的称呼,但其内涵却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人格德行的集中体现。

“请”是一个专门用于请求的敬辞。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上一个“请”字,往往可以处处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照应,还可以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得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如“有请”、“请教”、“请笑纳”等。

“谢谢”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的礼貌语。每逢得到帮助、承蒙关照、受到礼遇、接受服务或得到理解与支持时,都应及时向交往对象诚挚地道一声“谢谢”。这既是对对方友善行为的感激,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重礼节的日本人爱说“谢谢”,据统计,一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日本职员,一天平均要说571次“谢谢”。否则,就不是一个好职员。

“对不起”是表示道歉的套语。及时地使用这句抱歉语,有助于弥补感情上的裂缝,修复双方关系,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经常运用这些礼貌语,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程度,也是开人心扉的钥匙。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要做到亲切、准确、诚挚、热情。

2.广结良缘的应酬语

在社交活动中,应酬语是少不了的。恰当地应用应酬语,是表示对人的尊重,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用的应酬语有:

问候语:您好!早上好!晚上好!晚安!

欢迎语:欢迎您!欢迎阁下!欢迎光临!

请托语:麻烦您!劳驾!拜托了!承蒙关照!

赞赏语:太好了!美极了!真棒!

祝福语:祝你成功!祝你好运!祝你心想事成!

慰问语:辛苦了!麻烦了!祝你早日康复!

致歉语:对不起!请原谅!真抱歉!真不好意思!

礼请语:请!请进!请坐!请用茶!

道谢语:谢谢!多谢您!非常感激!

告别语:再见!回头见!明天见!请走好!欢迎再来!

3.林林总总的客套语

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存的荐书。”恰当地使用文明、得体的客套话,不但不是虚伪做作之举,而且是儒雅风度的表现。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宝库中,有大量对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的客套语,这些客套语是礼貌语的一部分。例如: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

请人帮助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

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说“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称“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平辈年龄问“贵庚”;打听姓名问“贵姓”;

称人夫妇为“伉俪”;称人女儿为“千金”。

使用这些客套语,要真诚自然,言必由衷,不落俗套,使人听在耳中,暖在心头。

4.谦词敬语七字诀

谦词和敬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对内,后者对外,内谦外敬,礼仪自行。谦词和敬语的用法,过去有个七字诀:“家大、舍小、令外人”。

所谓“家大”。是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如自称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尊”、“家大人”;母亲为“家母”、“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

“舍小”是在外人面前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用的谦词。凡是辈份小、年龄小的家人都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但不能用“舍儿”、“舍女”,只能称“小儿”、“小媳”、“小女”、“小婿”;称妻子为内人、寒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大”、“舍小”已包含有“我的”意思在内,在使用时不能再赘称为“我家父”“我舍妹”之类。

“令”是敬词。凡是称呼他人家中的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幼,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他人的父亲为“令尊”、“令严”、“尊公”、“尊大人”,母亲为“令堂”、“令慈”、“令母”。妻子为“令妻”、“嫂夫人”(或称“贤内助”、“太太”、“牵手”,以不称“爱人”为宜,以免产生歧义),亲属为“令兄”、“令弟”、“令妹”,儿子为“令郎”、“令嗣”,女儿为“令嫒”等。

敬语是表示恭敬和敬仰的词语,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场合。敬语主要用于以下四种场合:正规的社交场合;公务场合;对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交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

(2)对象。敬语的使用要有针对性,要先看清对象,然后分别选用恰当的敬语。比如,你想询问一位长辈的年龄就可这么问:“您老人家高寿?”而询问平辈时则可以这样:“请问阁下贵庚?”

(3)尊重。敬语是表示对人尊重的一种语言形式,只有心诚意切,才能在语言上表现出恭敬之情。

(二)谦雅适当

1.谦辞

谦辞,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礼貌用语。

谦词除前面所述的“家大”、“舍小”所包含的内容外,尚有:

鄙——鄙陋之人,谦称自己。如鄙人、鄙意、鄙见等。

愚——愚笨之人,谦称自己,又称“下愚”。如愚兄、愚意、愚见等。

敝——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处、敝校、敝舍等。

不佞——没有才智,谦称自己,又称不才、不肖。

拙——多用于谦称自己的论着、见解。如拙作、拙笔、拙刊、拙着、拙译、拙见等。

此外,文人雅士在长者面前则谦称“晚生”、“小生”、“晚学”、“后学”、“末学”;老年人有时则谦称“老夫”、“老身”等。

2.雅语

雅语,是同粗俗言语相对的一种文雅言辞,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当今的雅语首先表现在称谓的雅化上。如把手脚残疾者叫“手脚不健全者”,把痴呆、低能人叫“智力障碍者”,把管太平间的管尸人员称为“阴阳天使”,把为病人服务的人叫“陪护人员”或“卫生员”,把捡破烂的叫“拾荒者”,把扫大街清理垃圾的叫“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作者”,把保姆叫“家政服务员”等等。这充分体现出社会对不同从业者人格的尊重。

雅语还表现在对某些行为举动说法的雅化上。如把吃饭称为“用餐”、“用膳”;把倒酒称为“满酒”、“斟酒”;把喝茶叫“用茶”或“品茶”;把上厕所称为“净手”、“方便”、“去卫生间”等等。

这些谦辞雅语是传统礼仪的一部分。适当地使用谦辞雅语,是谦逊有礼的表现,无疑会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出言不逊,开口自称“老子”、“老娘”,骂他人为“婊子养的”、“老不死的”、“小兔崽子”的人只会被人侧目。

(三)吐词清晰准确

社交谈吐不仅要坚持待人敬、于己谦的准则,而且要吐词清晰准确。

1.发音规范,吐词清晰

在社交谈吐中,每个人要力求发音规范,坚持讲普通话和讲好普通话,不用或少用方言、土语。吐词要清晰,不要含糊不清,更不要发错音、念错字,以免贻笑大方。

2.声音适度,语气谦和

“听话听音”,有声语言的表达是以声传意,以声传情。因此,在与人言谈中,应注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徐疾;音量要大小适中,抑扬顿挫适宜,口气要平易近人,使之亲切谦和。总之,说话的音量高低、音幅长短、音速快慢、重音位置均表达特定的含意。同样是一句“您请”,用平调柔声来说表示客气,用升调拖腔来说显得油滑,用短促的降调说就显得怀有敌意了。

在社交场合中,一般以柔言谈吐为宜。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有善心,才有善言”。因此,要掌握柔言谈吐,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同时还要注意在遣词用句、语调语气上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词敬语,忌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在语气语调上,要亲切柔和、诚恳友善,不要随便加一些“嗯”、“啊”、“这个”,不要以教训人的口吻谈话或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在交谈中,要眼神交汇,笑口常开。

3.要言不烦,用语准确

谈话言简意赅要言不烦,这是社交谈吐应遵循的规则之一。用语准确得当,就会收到“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用语失当就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从前有个刘大做寿的笑话,说的是此人做50大寿,约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前来赴宴。用餐时间已到,赵六还未来,只好等。主人有些急,信口说了句:“怎么该来的还未来?”张三听此言,暗想:“该来的没来,说明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拂袖而去。赵六还没有来,张三又走了,刘大叹道:“不该走的又走了!”李四想:“张三是不该走的,那该走的肯定是我。”于是也悄然离去。刘大见状,摊开双手对王五说:“我又不是说他……”王五更不高兴,只好气愤地不辞而别。一场高兴的寿宴,只是用语不当,被搞得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