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犹太人则陷入了沉思之中,别人看做是鬼地方,但是我认为这里却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当列车在这里进站以后,本来要去城市的犹太人在这下了火车,直奔工程负责人栖居的办公室——那个临时搭建的帐篷。
工程主管名叫马斯特,是一个身高6英尺的魁梧粗壮的大块头。主管看他的样子就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
“你好,先生,我叫瓦累斯,看到这里正在大规模地修建,我来看看我们能否合作呢?”
“合作?”那个主管只是用眼睛打量了瓦累斯,显然这个瘦小的犹太人,在他眼里似乎不太可能成为合作伙伴。
“是这样的,我有一个非常专业的施工队,我们能够承担建设任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
“可是,我们这里人手还有些富余呢!”
“先生,您可以考虑考虑,虽然多用人没错,但是人毕竟有些地方不如机器,我的施工队伍都是机械化作业。”
“留下你的名字和地址,”主管直截了当地吩咐说,“如果我需要你的话,我会在一周之内和你联系的。”
“好吧,我等你的好消息。”犹太人走了,满怀期待地走了,他回到家以后天天算计着日子,期待那个主管的电话。
在心急如焚的等待中,一个星期过去了,10天过去了,可一直都没有收到马斯特的来信。由于不堪这种等待的煎熬,认真的犹太人决定再动身去一趟那个钢铁厂。令他惊喜交加的是,马斯特主管居然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当然二人也愉快地谈成了他们的生意。
为什么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场面呢?原来马斯特一直认为来人不过是说说罢了,并不会当真,而且在他看来这个犹太人也不像个有钱的人,尽管他十分需要帮助,但是他认为这人不可靠。但是当这个认真的犹太人第二次来的时候,马斯特相信了瓦累斯,两个人详细谈了各自的想法,以及双方合作的领域,当然最后二人也成功地进行了合作,共同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犹太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他的真诚合作精神,打动了马斯特。在他看来,充满梦想和合作精神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任何人,除非他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密林中,靠捕猎为生,不需要与人打交道。否则在当今的社会里,单枪匹马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即便是科学研究这一过去被认为主要是由离群索居的个体从事的领域,现在也变成了一种团体合作的事业。
让利益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
犹太人一直主张要让利益成为联系彼此的纽带,而不是让利益成为彼此隔绝的利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只有把你的利益同他人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时,他人才可以像为自己谋利或避害一样为你着想。所以,犹太人主张与人相处时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犹太人亚默尔的成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为了让自己能够有一番事业的新天地,怀揣梦想的亚默尔来到威斯康星州的米尔瓦吉。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当地对肥皂的需求量很大,当然生产肥皂的企业之间竞争也很激烈。既然有庞大的需求,开一家生产肥皂的工厂仍然值得一试。所以他决定开家生产肥皂的工厂。当听说他又要开一家生产肥皂的工厂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再自取灭亡了。可是亚默尔并不为所动。
当然亚默尔可不是个做事冲动的人,他知道一定要好好考察一番,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他分三步完成这个计划:第一步自己先有过硬的生产技术,要生产出好的产品,首先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可是亚默尔对此并不熟悉,他决定学习肥皂生产的工艺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系统地掌握了肥皂的生产技术。第二步,他又到市场上把各家生产的肥皂都买来做样品,仔细研究其中的优点和缺点。第三步,他又实地到各居民家走访,去问问他们的喜好以及对各家肥皂的意见。
经过这三步以后,他开始在自己创建的小肥皂厂里,反复试验,最终研制出一种质量和外观优于市场上各类肥皂同时又带有一种香味的肥皂。由于充分地掌握了市场的需求状况,所以亚默尔的肥皂一进入市场,就赢得了家庭主妇们的青睐,她们不仅自己喜爱,还不断互相传递着这个消息,一时间亚默尔的肥皂成为最抢手的畅销货。
当然随着产品的热销,亚默尔这个后起的“暴发户”,成为当地肥皂商的眼中钉、肉中刺,都想除之而后快。不知什么原因,亚默尔的肥皂厂着了一把大火,一下子让沉浸在财源滚滚快乐中的亚默尔陷入了困境之中。没办法,他只好另起炉灶,转战他乡做别的生意去了。
这之后,亚默尔先后又到其他地方做了几年皮货生意后,但是都好景不长,最后还是决定回到米尔瓦吉去重整旗鼓,但这一次是改做肉类生意。开业伊始,亚默尔邀请过去经营肥皂的对头参加宴会。这些经营肥皂的客人一个个都准时赴宴了。
亚默尔对这些老“敌人”幽默地说:“我们都是过去互相竞争的很熟悉的老朋友,现在我改行经营肉类生意了,请你们支持我。肉制品的器皿,只有用你们的肥皂才能洗干净。我的生意越好,你们的肥皂也就会卖得越多。我们之间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请各位多多支持与帮助。”
亚默尔的这番话起到了一种化敌为友的作用。这些可能曾经用纵火来表示对亚默尔的嫉妒和仇恨的肥皂生产者成为亚默尔肉类生意的支持者,他立刻在肉类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让优秀的人为你做事
犹太人非常善于用人,他们在用人上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的短处,那么就请来能人,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你也能成功。无疑凯瑟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的第一大报纸,它以独到的见解和勇敢求实的风格而闻名于世,白宫的高级决策者们,每天第一件事就是阅读该报纸。那么谁让这份报纸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他就是有着犹太血统的女强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是在丈夫去世后仓促接管报纸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依然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作为一个一直忙于家庭事务的女性来说,凯瑟琳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同那些男人打交道。她不得不小心对付他们,因为他们办事果断,能说会道,有抱负、有远见,信心十足,同他们相处很容易感到自己迟钝。男人本来就够难对付的了,何况他们又不是一般的男人,有时,看起来他们好像是用另一种语言讲话,这使她感到惊恐,感到自己不相称,因为他们懂的比自己多得多。
如何才能让报纸成为人们手边必备的阅读物呢?凯瑟琳知道要让自己的报纸成为人们的阅读物,必须要了解《华盛顿邮报》的问题之所在,然后针对该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经过调查,她发现自己的报纸并不是特别好,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反映问题角度不突出,观点不明确,题材比较陈旧,缺乏引起公众的兴趣的内容,所以报纸的销路非常有限。一旦掌握问题以后,凯瑟琳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凯瑟琳知道要想让报纸成为人们的手边必备的阅读物,必须要有好的题材,而好的题材就需要好的主编,也就是需要一个好的领军人物。于是她开始物色这样的人。经过观察他发现了一个叫希拉德利的人正是他要找的,希拉德利原是《新闻周刊》的主编,在凯瑟琳的丈夫菲尔买下这家杂志之后,曾因一个女职员与菲尔争风吃醋,两人成为情敌。但为了事业的发展,凯瑟琳毅然决定把希拉德利安排到《华盛顿邮报》任副主编,并很快提升他为社长。事实证明凯瑟琳的选择是正确的,希拉德利不仅善于策划选题,而且还非常善于发现人才,在他周围逐渐吸引了一批普利策奖获得者。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记者群,《华盛顿邮报》的面目也就焕然一新。
人才有了以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根本的改观。由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具有准确及时深入客观的特点,成为人们手边茶余饭后的谈资。到20世纪60年代末,该报的财政预算由1962年的290万美元提高到730万美元,工作人员增加了35%,报纸的页数从56页增加到100页,发行量增加了15%,年利润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