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财富的邻居
在犹太人看来,学习知识最甜蜜。
在犹太传统中,孩子们第一次进教室上课,都要穿上新衣服,由有学问的人把他们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上面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学习知识有甜头。从这种正式的风俗仪式上,我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知识的态度。
在以色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儿子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最后他的老师不得不放弃努力,而只教他《创世纪》一书。后来,敌军攻打他们居住的城市时,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了起来,并且把他关在一个离他家乡很远的地方。
正在那个时候,恰好恺撒来到了囚禁这个男孩的城市,并视察了男孩被囚的监狱。恺撒在监狱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他不知道怎么读的书。
“这里有人会读这本书吗?”他说,“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
“有,”典狱官答道,“这里囚禁着一个犹太人,我这就带他来见您。”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对他说:“如果你不会读这本书,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你要是死在这儿的监狱里,总比被国王砍掉脑袋的好。”
“我只读过一本书。”男孩答道。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带到了恺撒面前。他把书摆到男孩面前,年轻人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恺撒听着男孩读,说道:“这显然是上帝的旨意,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只是要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于是,恺撒送给男孩金银,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他父亲身边。
圣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后,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辞辛苦地读《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得到的奖赏该有多大呀!”
为此,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并且不拥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
在犹太人眼中,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知识和变化的思考。这种思考对商业经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思考”,不单是指对知识的理解,更是指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变化,也在耳闻目睹着种种变化。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洞悉到变化的规律,预见到变化的趋势呢?应该说,学会思考是人智慧的最高境界,它必须在知识被理解、掌握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并且还必须辅以敏锐的直觉能力、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连锁店先驱犹太人卢宾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最早的时候在淘金热中做一些生意,以满足那些淘金者的生活需要,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和市场调查,他发现:所有的商店商品都不标示价格,进行交易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但是这种做法既不利于自己业务的发展,顾客对商店的很多不信任和猜忌也消除不了。而且,价格不统一且变化莫测,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针对这些情况,他反复思考研究出一种经营方式,即对每一种商品明码标价并按此价格销售。这样,顾客对价格一目了然,也改变了当时的商业欺诈行为,既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于是,卢宾的生意非常火暴。随着顾客的增多,他又发现:大多数的顾客光顾造成了购物空间的拥挤,使得交易速度难以提高,也浪费双方的时间;另一方面,一个商店总有一个辐射范围,让太远的顾客前来显然不太可能。于是,他又发展了“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店同货同价,且店面设计、布局、装潢也相同。这样,就等于将一家店开到了更多、更广的地方,当然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犹太商经认为:人的智慧有死的智慧和活的智慧。只有通过实践产生了效益的智彗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才是重要的。不过,如果这样的话,金钱又成了智慧的尺度,金钱又变得比智慧更为重要了。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活的钱,也就是能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与钱相比,即单纯的财富——不能生钱的钱又没有活的智慧即能够生钱的智慧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个更重要呢?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化作金钱的智慧,才是活的智慧;只有化作了智慧之后的钱,才是活的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难以分离,因为它们都是一个道理:它们同样都是智慧与钱的完美结合。
犹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引领风骚,最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卓尔不群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而其根基是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崇尚求知。
常常有机会看到那些天分很高的青年,一生只做些平凡的事情。他们的天分虽高,却没有受过充分的训练、培植。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或退步,他们熙来攘往,所看到的只是月底的薪水以及领到薪水以后的几天中的快乐时光,结果他们的一生总是微不足道地活着。
人们只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天赋以从事事业,而不能尽其教育与训练全部的天赋才能,所以他们在事业上一定要受很大的挫折。本来足以领导人的人,因为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与训练就不得不降为受人领导了。
积累是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和后农业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土地。而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财富的源泉转为劳动力。到了19世纪末,随着铁路、电话和电报等的出现,财富越来越以资本的形式出现。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财富和资本就是知识。
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存一分知识,就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多了一分别人无法拥有的财富。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可以使你在日后大有收益。知识可以使你更为充实、丰富,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在生活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必须具有充足的学识,接受充分的教育训练以作为我们的胄甲。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就是希望在顷刻之间学得所有的知识,并能成就一番大事。然而任何事情都是要渐渐形成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知识宝库,渐渐地推广我们知识的地平线。
小孩子常常接触书本,则自会培养出读书的兴趣,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取其中的许多知识。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子。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它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他的一生,是最有用的。许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就问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只要翻书查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正是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从事知识开拓,以利于今后的人生。
穿褴褛的衣服、破旧的鞋,这都不要紧,但千万不要在购买书籍和学习上过分节约。即使你不能使你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也应当供给你的子女必要的书本,这将可以把你的子女从现有的地位提高到较高一级的地位上去。
要记住,知识和技能才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财产。对于这一点,犹太人体会可谓是最深刻的,因为这都是由血与火锻造成的经验。
公元70年,犹太人悲惨地失去了国家,从此流落他乡,过着漂泊动荡的生活。他们深感自己是“没有祖国的人”,一切财产随时都有被夺走的危险,只有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终生携带的,也不会被抢走。有这样一个传说,犹太人在父亲和老师一起被海盗抓走时,如果所有的金钱只能赎其中一个,那么他就会先把老师救出来。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就是: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妙语:如果把他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剥光,什么也不要给他剩下,然后把他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有一支商队经过,那么他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呢?因为他拥有知识与能力这种无尽的财富,同时他也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这种东西,它将在你的头脑中累积,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无论你学了多少,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尽可能多的拥有它吧,你的命运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以求知精神积累起丰富的知识
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犹太人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以知识充实大脑;不管身处社会的哪一个阶层,犹太人总是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他们可能有的暂时缺少财富,但从来也不缺的就是孜孜以求的好学精神。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独领风骚的犹太人比比皆是。
先看看这几位思想界的大师级人物: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者马克思,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弗洛伊德,泛神论大师斯宾诺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魔法大师马克思·韦伯,符号学大师卡西尔,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马尔库塞、弗洛姆、卢卡契、波普尔都是犹太人。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诗人海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娄,音乐家门德尔松,作曲家马勒,世界超现实主义画家毕加索等都是犹太人。另外,在电影界,好莱坞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达斯汀·霍夫曼、保罗·纽曼等都是犹太人。在政界,亨利·基辛格、第一夫人贝隆、和平使者拉宾、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也都是犹太人。而在自然科学界,犹太科学家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爱因斯坦可谓让所有的科学家黯然失色。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随处可见犹太人卓越不凡的身影。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有大卫·李嘉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J.阿罗、P.A.萨缪尔淼、西蒙等这样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在经济管理方面,有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样的杰出代表;在金融领域,华尔街的金融家近一半是犹太人,J.P.摩根、莱曼、所罗门兄弟、乔治·索罗斯都是顶尖级的人物;在实业界,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缪塞尔、哈默的威名至今让人震聋发聩;在传媒业中,除路透、普利策等,还有CBS的威廉·佩利,NBC的萨尔诺夫,《纽约时报》的奥克斯等都是犹太人;在影视娱乐界,好莱坞简直就是犹太人的天下,最早的好莱坞开拓者,米高梅公司的创始人高德温、华纳四兄弟、派拉蒙、福克斯公司的创始人均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中的非凡成就,是与他们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求索精神分不开的。
犹太民族何以让知识保持长久的魅力,并能存故纳新,不断繁荣呢?
答案就是,求知精神!
犹太人固有的学习传统,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的价值观念,深深浸透着犹太人的独特智慧,也促成了犹太智慧的发扬光大。为学习而学习,学习过程就是目的本身,知识的获得就是目的的实现,有了这样的观念和心态,才可能孜孜不倦、无悔无怨地勤学不辍。
“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以学习为职责的犹太人,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实现的是其他许多民族梦寐以求的兴旺发达的目标。
学习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除教科书和再版书外,以色列年出版图书达2000种以上。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以色列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以色列办出的借书证有100余万个,相当于以色列全国500多万人的五分之一。
犹太人真是一个“书的民族”。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或其他以色列的城市中,最多的公共建筑是咖啡馆和大大小小的书店。以色列人的一天往往从一张报纸、一杯咖啡开始。而年轻的大学生则常愿在幽静的书店待上整整一天。
以色列每年都要在耶路撒冷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客人前来洽谈、采购,国内的参观、选购者也是人山人海,数不胜数。而每年春季举办的“希伯来图书周”则是以色列人自己的图书节。不少犹太人早早备好钱,像盼望一次盛会一样等待图书节的到来。
在“图书周”期间,以色列许多乡镇的街头、公园都变成了书的市场。人们也可以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购买各种廉价书籍。
犹太人可以随时在街头报刊亭里买到当天的《纽约时报》《世界报》《泰晤士报》等,也可以在同一个书摊同时买到严肃的政治刊物和最下流的色情杂志。
不少犹太人是典型的“书虫”和“书痴”,马路边、公园里、候车室中、汽车上,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总能看见专心致志的阅读者。
犹太民族是个嗜书如命的民族,以色列是个书的国度,小小的以色列能在几十年中传奇般地崛起,这不能不说与他们爱读书学习、重视知识有关。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对神的虔信可以有程度的差异,但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学习之为善,在于其本身,它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犹太人的“亚里士多德”,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则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
由这一原则所带来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学习、全民都有文化的传统。尽管并非人人都有“研习”的能力,但确实人人都把各种程度的“研习”视做当然之事。
不过,犹太人早期的学习主要以神学研究为取向,涉及面十分狭窄,像迈蒙尼德这样的博学,可说是一个例外。因为拉比们唯恐犹太神学之外的知识,会使犹太青年迷失方向。因此,在现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在随着犹太移民的足迹先后建立的学术中心里,除了犹太教经典,尤其是《塔木德》之外,对世界上的其他知识是不予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