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挂职市长
22355400000016

第16章 妥协(2)

“这不是你们所想的问题,也不是你们应该问的!”俞思卿不耐烦地打断了王晓蔓的话,嫌恶地盯了她一眼,指着她俩说,“我警告你们,你俩必须给我管好自己的老师,别乱哄哄地四处反映情况,否则,出了问题,我就撤你俩的职。”

俞思卿冷冰冰的警告,使两位女校长心里非常不舒服,王晓蔓和刘玉荣面面相觑,脸涨得更红了,刘玉荣张了张嘴巴,气得没说出话来。

“我告诉你们,”俞思卿指着她俩,语气突然变得严厉起来,“别以为有杜斌在背后撑腰,你们就不知天高地厚了。他是来挂职锻炼的,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回省城了。到时候,你们还不得听教育局的?你们也不想想,都这么大岁数了,干不了几年就要退休了,怎么连点时务都不识呢?你们脑子进水了?”

刘玉荣和王晓蔓没想到,俞思卿作为顶头上司,能说出这么难听和露骨的话,她俩从俞思卿办公室出来,站在教育局大门口,觉得心里又憋屈又堵得慌,就决定去找杜斌问个究竟。

她们来到“昌海宾馆”301门外时,杜斌正在午睡。“笃笃笃”,有人敲门,杜斌睡梦中隐约听到了,但他懒得动,浑身一点劲没有。

敲门的人很有耐性,一直敲个不停。后来,干脆砸门了。

杜斌懵懵懂懂地打开房门,见是刘玉荣和王晓蔓,就歉疚地笑笑说:

“不好意思,我睡着了,没听见你俩敲门。”杜斌把她俩让进屋里,指指沙发说:“随便坐。”

她们虽然在沙发上坐下了,但神色仍有些惶恐、气愤。王晓蔓说:

“杜市长,刚才俞思卿找我俩谈了话。”于是,她俩你一句,我一句地把在俞思卿那受的气,以及他说的杜斌干不了几年就得走人、让她俩识时务的原话,都竹筒子倒豆子似的说了出来。

听着两位小学校长的诉苦,杜斌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没言语,默默地听她俩诉说。

王晓蔓叹了口气,很深的一口气,仿佛有一块大石压在她心头,令她憋闷。她说:“听了他的话后,我俩心里没底,就来找杜市长问问,俞思卿说的,是真的吗?”

杜斌的嗓音有些沙哑,说:“俞思卿说的是真的。刘市长也同意教育局的意见。”

刘玉荣张了张嘴,没说出声。王晓蔓无奈地对杜斌说:“难道,我们真没有办法了吗?”刘玉荣的牙根咬得嘎嘣响,说:“无耻!太无耻了!竟然为了自己住上楼房,为了自己的舒适和小部分人的利益,就不管几千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了!还美其名曰,说什么改革,还成了要奖励的功臣!什么世道啊,这是!”

杜斌给她俩倒了杯白开水,说:“不过,市委还没最后通过。这个方案,要等到市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后,才能拍板。”

刘玉荣的头发已花白了。她愤愤地拍了下膝盖,说:“我不怕!我干了三十多年的教育事业,也干够了。撤职就撤职,退休就退休,反正他们也不能把我开除出地球。”她咬了咬牙,似乎最后下定了决心,“不能让他们如此胡作非为!明天,我就去省教育厅上访。”

王晓蔓讶异地看着她,不无担心地问:“上省教育厅上访?你认识谁呀?”刘玉荣说:“省教育厅主管教学的副厅长,是我在省三中时教过的学生。”

当初杜斌到第四小学视察时,就听说过刘玉荣的经历,她原来是省三中的数学老师,是后来下嫁到昌海来的。

王晓蔓把手伸过去,紧紧地抓住了刘玉荣的手。

“我支持你,大姐。咱们两个学校四百多名老师、几千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也会支持你的。如果费用不够,我给你凑钱。”

杜斌没说话,但他用他那坚定而又充满鼓励的眼神,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

周五的下午,杜斌给王超打电话,把车钥匙要来,说明天要去赵自忠家,就不占用他的休息时间了,自己开车去。

赵自忠的状况比前些时候好多了,他精神爽朗地说:“我打了退休报告,就等批文下来了。”

赵自忠的老伴炒了个韭菜鸡蛋,又到菜园里摘了几种青菜,在酱菜缸里捞了些咸菜,摆上炕桌。杜斌带来了酱牛肉和烧鸡。他们就在赵自忠的炕桌上喝开了高粱酒。杜斌见赵自忠自从到市里检查身体后,精神状态不错,脸色也红润不少,心里特别高兴。

赵自忠说:“现在,世道不同了。人的观念也不一样了。有时候想想,也不知道自己坚持的对不对。再说年龄不饶人啊,就是想了,胳膊也拧不过大腿。咱一介草民,拧不过人家呀。这样想了,心里就敞亮多了,身体也就健康了不少。”

杜斌夹了一只烧鸡腿,放在师娘的碟子里,说:“不尽然!道理总要有人来坚持。”

杜斌想到了刘玉荣和王晓蔓,就把她俩的事说了。赵自忠叹了口气。

“也就是说说呗。只要是有良心的人,能改了喜欢管闲事的毛病?”

“您退休后,打算干点什么?”杜斌问赵自忠。

“告老还乡,种点菜,钓钓鱼。”赵自忠稸了口酒,说,“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吧。”

“您真能清净下来?”

“我只有教书那点章程。不教书了,我还能干啥?”

“前几天,育才私立学校的校长,请我帮他找个水平高的语文教师。”

杜斌说,“我当时就想到您了,您可是省级优秀教师呀。正好您退休了,就到他那干吧。那里的教学环境不错,封闭式管理。”

“行啊!”赵自忠爽快地答应了。

刚刚下了场秋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凉爽,透出了秋天的寒意。

杜斌把朝向西边的窗户打开了。窗边的常绿树叶被洗刷一新,翠绿欲滴。透过西斜的阳光,叶面的筋脉清晰可见。湿润的土地散发出清香的泥土味儿。杜斌像个贪婪的孩子,陶醉般地大口吸吮着这清香。

俞思卿敲门进来了,态度虔诚地坐在沙发上,一改往日的傲气和霸道。

俞思卿很动情地回忆了他在羊甸子乡中学当校长时,是如何大胆地进行教育改革,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使羊甸子乡中学这样一个师资力量并不雄厚的普通中学,培养出了许多像杜斌一样优秀的大学生。

“那时,咱们学校人气旺,大伙心也齐。虽然师资力量不太雄厚,但经过师生的努力,每年高考的成绩除了第一中学,就数咱们羊甸子乡中学了。那时,多好啊!”

俞思卿还非常深情地回忆了杜斌的学生时代,把杜斌夸了好一阵子。

杜斌内心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充满了对俞思卿的感激之情。他想,俞思卿说得一点没错,父母双亡后,如果没有校长俞思卿的资助,没有赵自忠的关怀,我不可能读完高中考上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作家,更不可能成为堂堂的副市长。

当时的俞思卿大胆改革,治学严谨,对杜斌这个孤儿无微不至地关心,给他买学习用品和衣服,并经常带他回家改善伙食。

说着说着,俞思卿的眼圈红了,接着又流出了眼泪。

“杜市长,我们总算师生一场。这都是前世的缘分啊。”他唏嘘地说,“现在,我们是上下级关系。你是领导,又是有名的大作家。你来昌海市挂职工作,我是笑着欢迎你的。我真是从内心里,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啊。所以,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打心眼里一百个支持。不管在什么场合,我都没反驳过你。可是,今天,你能不能也支持老师一回?”

被他这么一说,杜斌的心里也不是滋味,眼圈也红了。

“过去的事情,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尤其您对我的恩情,我会永远铭记的!”

俞思卿掏出手绢,擦了擦眼泪。

“就算老师求你了!老师就要退休了,我也想颐养天年呀。你想,我当了这些年教育局长,机关那么多人跟着我干了这些年,他们想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这不算过分吧?你看看现在社会上,哪个部门不比我们强?

人家旧楼换新楼,小楼换大楼,都好几茬了。可我们这些搞教育的,搞了一辈子,到头来还住在又潮湿又狭窄的破平房里……唉,说起来这个事,我这个局长就感到窝囊啊!职工们也觉得心里不平衡,议论大,牢骚多,纷纷跳槽走人了,他们的情绪十分的不稳定啊!”

杜斌清楚搞教育的人的处境,更了解他们的清贫与寒酸。

“您说的这些,我心里都清楚,也非常同情。”

“不就是我们没权吗?不就是我们没资金吗?”俞思卿捋了捋假发,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说,“老师我都快要退休了,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这不算过分吧?但我们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除了卖掉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地盘上建座楼,减少点资金投入,少花点钱,你说,我们哪还有补贴资金来源呀……”

俞思卿的眼泪再次流了出来。杜斌被他说得心里酸酸的,不好受。

突然,俞思卿说:“你要是再不答应,老师就给你跪下了。”

杜斌忙从桌子前绕过来,搀住俞思卿的胳膊。他怎么能承受得起恩人加老师的膝盖呢?记得刚上学第一天,父亲就教育杜斌说:“你要记住,在学校上学,老师就是你的父母。不管老师打你还是骂你,都不能还嘴,也不能记恨老师。古语都说,师(父)傅师(父)傅。你尊敬老师,就得像尊敬父母一样!”

俞思卿就势抓住杜斌的肩膀,红着眼睛,用力摇晃着杜斌的胳膊。

“老师求求你了!求求你了,杜斌!”

杜斌的眼圈又红了,他迟疑了一下。

“好,我答应你。”杜斌咬着嘴唇说。

俞思卿抹去眼泪,把相关材料放在杜斌案头,无声地耸动着肩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