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61

第61章 硅谷与筑波成败的体制分析(6)

在新世纪新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对我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国内外普遍关注。报告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大会的主题,十分鲜明、郑重有力地对世人作了回答:我党要高举的伟大旗帜,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和创始人。邓小平理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主题的基本实质,就是要鲜明地向世人昭示:我们  党要坚持举改革开放的旗,走改革开放的路,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报告宣布大会的这一主题,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党的良好形象,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完全符合我国的客观需要,将成为我国推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指南。

二、报告总结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归功于改革报告对改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它把5年来和13年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改革,认为是坚持捍卫改革和发展的结果。大家知道,在这13年期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在各种重大的历史关头面前,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发展市场经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体现了我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敢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和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的巨大勇气。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报告指出,十五大和十五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这一结论,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改革的信心,鼓舞了人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士气。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总结13年的10条宝贵经验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既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又是对未来为党执政兴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三、报告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改革的行动指南

报告中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是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六大灵魂。它来源于实践特别是13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报告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在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实施这些政策时,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得到了实惠,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改革开放是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论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求我们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检验改革的根本标准,又是推进改革的行动指南。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快改革

报告首先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具体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报告提出首要的目标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总体小康要靠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改革。这就是报告指出的,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这是对今后20年改革提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前景是光明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要看到,在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说,任务十分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当前,世界局势很不安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前进道路上还有困难和风险。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加快推进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对改革的责任感、时代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靠推进改革来解决

报告求真务实诚恳,在充分肯定成绩、判断有利形势和提出奋斗目标的同时,号召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迎接挑战,并具体提出了目前存在和面临的“两个必须看到”的问题。一是在总结巨大成就后,指出了我们的工作中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如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仍然突出,等。二是在评价目前总体小康的实际情况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同时,重申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7个方面的问题。如生产力、科教比较落后,工业化、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改变,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制度和体制不完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来加以解决,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和加快改革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体制环境。

六、经济建设和体制建设更需要推进改革

报告在阐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强调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总体任务中,报告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两句放在前面,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显示了推进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完成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报告提出了8个方面的重要举措。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而改革开放贯穿其中。报告对实现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设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就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创新办法。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在鼓励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和发展得更快一些的同时,特别指出西部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改革发展的新路”。这一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论述,完全符合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它对西部同时也对中部的很多地方具有普遍意义。

报告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成为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和指路明灯。

七、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有改革创新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关键。20多年来,我们通过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了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和总体进入小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提出了“两个必须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这些突破性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必将大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迈向新的台阶,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报告对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作出了部署,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举措,如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除极少数国家独资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等。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将会有助于解决目前国有企业量大面广、资产质量和效率不高、国有资产出资人不明确、国有股权结构单一、国有资产无人负责而导致大量流失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建立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实现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八、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有精辟论述。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他还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报告部署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了9个方面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强决心。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目前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党在新世纪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职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等。因此,报告提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表现。我们要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治国,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新形势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应该相信,通过贯彻落实报告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在9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必将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如期实现。

九、与时俱进的理论有利于带动改革实行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