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54

第54章 模式选择和转轨历程(4)

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社会生产停止下降并出现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工业产值增长8.1%,农业产值增长4.1%。2000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3%,工业产值增长9.0%,农业产值增长5%;财政货币状况良好,联邦预算出现盈余,通胀率下降,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下降,给生产企业的贷款增加,卢布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职工实际工资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外贸增长强劲,全年外贸总额增长30.4%,其中出口增长40.5%,外贸顺差达600多亿美元。

1999年和2000年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一方面归功于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后卢布贬值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增长尚缺乏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与经济机制改革关系不大。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总投资和总需求的持续增长、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结构的改造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二、“休克疗法”失败的原因

上述巨大代价表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是不成功的。俄罗斯的经济转轨采取的是“休克疗法”。虽然盖达尔之后的政府不断调整改革政策,但一则基本限于缓解“休克疗法”造成的后遗症,一则由于条件所限政策调整的力度不够和效果不明显。因此,经济转轨基本是按照“休克疗法”和在“休克疗法”的阴影内进行的。所以可以说,叶利钦时期经济转轨的失败是“休克疗法”的失败。

(一)脱离国情

为什么在玻利维亚取得成效的“休克疗法”移用到俄罗斯就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呢?为什么玻利维亚奇迹变成了俄罗斯失败?原因首先在于脱离国情。

“休克疗法”采取的是一整套自由化的和货币主义的措施,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恢复市场均衡、抑制通货膨胀,通过实行经济自由化创造自由竞争的条件促使企业增加生产和实现经济稳定。因此,“休克疗法”需要企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供求做出灵敏反应,而这种反应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按市场机制运营才能做出。正是在这一基础条件上俄罗斯与玻利维亚存在着根本差异。

玻利维亚属于市场经济国家,而俄罗斯属于转轨经济国家,或者说在实行“休克疗法”的过程中俄罗斯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虽然玻利维亚的“休克疗法”也包括实行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内容,但是它的国家管制成分只是局部的问题,它的公共经济只占不大的比重,因此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范围内对局部国家管制部分的自由化和对部分公共企业的私有化。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则是另一回事,它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把占主体地位的国有经济改造为私有和非国有经济。

改革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改革的不同任务。玻利维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现反危机的目标,俄罗斯是要完成经济转轨和反危机的双重任务。不同的经济体制基础和不同的任务决定了“休克疗法”的不同命运,玻利维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行“休克疗法”解决反危机的任务,取得了成效;俄罗斯在不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行“休克疗法”解决经济转轨和反危机的双重任务,没有成功。

(二)照抄西方经济模式

俄罗斯经济改革伊始就存在着自由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两种模式之争,盖达尔政府推行的是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经济干预,实行居民社会保障市场化。俄罗斯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计划程度高、社会福利多,自由市场经济不符合俄罗斯的这些特点,因而使改革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经济受到巨大破坏。

1.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与俄罗斯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的特点不相适应。俄罗斯原来所有制结构的特点,一是国有经济比重大,约占85%;二是它们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部门;三是它们多为大中型企业。这种特点决定所有制结构改造应该保持相对高些的国有经济比重,不能片面追求国有变私有;还决定所有制改造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只能逐步地进行。但是盖达尔政府为了政治目的需要私有制和快速私有化,采取了强制推行和无偿分配的方式。这种非规范的做法没有资本投入,不能带来技术进步,因而不可能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同时,大中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的绝大部分是封闭型股份公司,由内部人控制,缺乏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机制没有转换。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时期虽然改为实行现金私有化,但是由于缺乏原始资本而进展缓慢,政府为了推进私有化采取国有股份抵押贷款办法,结果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获得的收入又主要用于财政日常支出,很少用于投资。至于农业私有化,政府的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政策因议会反对而难以执行,农庄农场的改造多数走形式,变成翻牌公司,农户经济生命力不强。这一切使俄罗斯的大规模私有化不仅没有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使企业处于转轨动荡甚至生产潜力遭受破坏的状态。私有化没有提高生产效率,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与俄罗斯原来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不相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领域,既没有完全的自由放任也没有纯粹的自由经济,多少总要保持一定的国家干预。俄罗斯经济原来计划程度高,应该保持更多些的国家干预。尤其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需要国家为建立市场经济创造各种条件,继续管理尚未实现私有化的国有经济,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因此国家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应更大些。同时,俄罗斯还要实现反危机的任务,需要制实和实施统一的反危机计划,更要加强国家干预。但是,盖达尔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反对国家干预。在自由化造成恶性通胀和汇率狂跌之后,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在取消指令性计划之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调控体系,形成原有的体制已停转、新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的体制真空,机制瘫痪,经济无序。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既没有制定和实施专门的反危机计划,也没有制定和实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3.自由市场经济不重视居民社会保障,使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容易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俄罗斯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居民储蓄不多,更无家庭资产,国家对居民实行包下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这种基础,向市场经济过渡应采取重视居民社会保障的模式。但是,盖达尔政府采取的是与此相悖的模式,随着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人民日益贫困化。恶性通胀使职工实际工资和退休金大幅度下降,而且工资和退休金经常拖欠,这使其价值更加贬值。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人口的1/3左右沦入贫困线以下。如果说,社会市场经济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自由市场经济重视效率的话,那么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俄罗斯是既无效率又无公平。经济转轨的这种做法决定“休克疗法”

不得人心,难以产生积极的结果。

事实胜于雄辩。不管盖达尔如何为“休克疗法”辩解,在经济危机不断发展的现实和人民的反对下,1996年大选时叶利钦总统不得不承认,“过去在改革中试图抄袭西方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

(三)违反经济转轨规律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不仅因为它脱离国情,照抄西方经济模式,而且还因为它违反经济转轨规律。

1.“休克疗法”的出发点违反经济学基本原理。俄罗斯“休克疗法”的主要政策措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完全是对立的,它是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把汇率放开。这必然会给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是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绝对忌讳的。

2.“休克疗法”违反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的非短期性。制度变迁的规律是渐进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制度变革中私有化是最重要的方面。俄罗斯实行公有制的时间长,三代人在公有制及其所决定的分配制度下劳动和生活,既没有私有制观念,也缺乏实行私有化的经济条件。俄罗斯国有经济比重大,居民财力小,资本市场不发达,外国资本因投资环境不好而裹足不前。同时,实行私有化还面临大量技术性的难题,以及失业的压力、传统势力的阻挠、官僚腐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形成基础的私有化是个长期过程。而且产权改革仅仅是提供了体制前提,市场经济主体的真正形成还需要转换经营机制,这更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

3.“休克疗法”违反市场经济机制形成的非短期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需要通过私有化形成市场主体,而且需要一整套市场运行机制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活动。这套运行机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第一,价格机制。既要放开价格,又要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俄罗斯虽然放开了价格,但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在高通胀条件下不可能形成配置资源和引导企业的正常信息。第二,竞争机制。俄罗斯存在双重垄断,即所有制形式和生产集中程度均高度垄断。超垄断是市场竞争的对立物,严重妨碍市场机制的运转。消除垄断需要从私有化和结构调整两方面进行,这显然是个长期过程。第三,实现本币可兑换并保持汇率稳定。这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低通胀率,在转轨的最初几年俄罗斯不具备这些条件。第四,市场基础设施。俄罗斯的第三产业极为落后,市场设施、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和金融系统等都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设施的具备是一个需要大规模投资的长期建设过程。

综上所述,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休克疗法”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过渡显然违反经济转轨规律,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施激进的转轨政策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稳定,反而成为使经济遭受强烈震动和严重破坏的祸源,必然使改革遭受挫折,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政策的内在矛盾和问题分析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计划,可以发现许多矛盾和问题。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危机的条件下进行的,面对的问题极其复杂,许多带有综合症的性质。这使改革措施出台进退维谷,主要措施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它们相互牵制,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1.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并存,稳定经济与稳定财政货币的措施矛盾,紧缩政策使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的条件遭到破坏,导致经济长期衰退。

2.在所有制和生产双重垄断的条件下放开价格难以达到增加生产的目的,放开价格与居民社会保护措施平衡供求的作用相互抵触,实行价格与工资同时放开的政策导致二者轮番上涨。

3.私有化进程与“休克疗法”的其他措施不同步,必然造成计划经济被废止、市场经济却一下子建立不起来,形成过渡期的体制真空和机制瘫痪,从而必然使休克期拖长,变成长期动荡和痛苦的慢性过程。

4.外贸自由化忽视对民族工业的必要保护,使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部门严重萎缩;卢布可兑换与外汇枯竭的对立使汇率持续下跌,这又反作用于通货膨胀,形成汇率下跌与通货膨胀交互作用、难以遏制的局面。

5.资本项目的盲目放开没有解决财政危机,也没有达到增加生产投资的目的,反而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6.经济结构改造政策过激,特别是实行“雪崩式”的军转民政策,使与军工有关的工业企业处于几乎瘫痪的状态,加重了“休克疗法”的社会代价。

7.原苏联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被破坏,“统一经济空间”的设想遭到抵制,独联体内部经济矛盾重重,使俄罗斯稳定经济更加困难。

8.经济转轨的政治化排斥转轨的效益性,政治局势的动荡制约经济转轨的成功,“休克疗法”在其自身引发的政治经济全面危机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五)“休克疗法”的理论误区

1.迷信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

“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笃信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主张自由放任,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盖达尔政府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迷信市场万能,认为只要转向市场经济就什么都可以解决,短缺、衰退将成为历史。因此,不管客观条件如何,硬性、全面、一步到位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结果,市场要素有了,价格放开了,企业私有化了,外贸自由了,卢布可兑换了,但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却不是想像的那样美好,经济不是均衡发展,而是危机更加深重。

所谓“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指理想市场条件下的理想结果,而俄罗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例如,俄罗斯消费品短缺,政府认为放开价格就可以解决,因为通过价格涨落可以实现供求暂时平衡,而价格上涨刺激生产增长又可以实现供求的长期平衡。但是实践结果却并非如此,放开价格后物价不断上涨表明供需没有平衡;价格放开也没有促使企业增加生产,垄断的存在、高通货膨胀、宏观政策紧缩,都制约着生产增长。在这里,盖达尔把俄罗斯的情况同理想的市场条件混为一谈,是他迷信市场万能而遭致失败的原因。那么在俄罗斯能否创造使经济均衡发展的市场条件?我们不能否定这种可能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条件的创造要有个过程,而“休克疗法”恰恰排斥这个过程。

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均衡也是有条件的,而市场不均衡则是常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两个具体矛盾:一是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企业外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的扩大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交互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这些矛盾是市场经济失衡的最主要表现,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对市场万能论的最有力驳斥。正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迫使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放弃了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程度不同地辅之以国家调节。而在有些国家,国家调节的作用是相当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