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同孩子处好关系的100妙招
22779900000019

第19章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5)

一旦你们坐下来交谈,必须放弃感情用事,而应该考虑在生气过程中寻求事实依据,以理服人。重点是提问和倾听,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比如你的孩子此刻很想去逛商场,可是他明天有个很重要的考试,你阻止他去,他反而大发雷霆,反而不认真准备考试了。如果你说明了你反对的理由,可孩子还是一定要去。那就先答应这种在你看来荒唐无理的要求。不但能改善孩子感情受挫,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的状况。而且很多孩子过后都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交流彼此的意见。

只有当孩子和家长都对彼此没有怨言的时候才可以进行交流。这时不如问问:“我们能够确信弥补不再发生类似冲突吗?我们最好做些什么呢?”你给孩子制定一套规则,要求孩子遵照执行。不仅在于她认识到你重视她的意见,而且她将能较好的适应未来挑战般的生活。

同时,请记住,有时孩子的抱怨是有道理的。父母答应给孩子购买的东西却出尔反尔不买了,或者强加给孩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因为孩子做错事而不停地唠叨责怪孩子。

4.牢系情感的纽带。

血浓于水,不管有怎样的不愉快,要让孩子敢于面对强烈的愤怒,但这些都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要过分张扬。让他们知道“即使当时我对你很生气,但我仍然爱你”,我的孩子们很小时我就对他们说。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发生了冲突后,他们仍能理解我。我明白他们感到了爱的归属。孩子们遭到猛烈的暴风雨般的情感打击后,一旦暴风雨停止,父母要适时提醒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记住,他们都将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即安全又充满亲情爱意的港口。

名人谈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它把青年拉向一方面去,而生活和利益的实际要求把他们拉向另一方面去,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总是占上风的,于是,大多数受教育的青年人经过了一段热烈的青春迷恋时期之后,就走上了已经踏平的道路,而且渐渐走得习惯了。

——柯罗连科

有些时候要使用暗示,做到无声胜有声

在不经意之间,你的暗示可能给孩子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几乎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爱的暗示给孩子以力量。有的母亲不会在具体事情上过多地干涉孩子,而总是以自己的言行和手势给孩子暗示。

母亲总是能发现我身上一些特别的东西,并总是以自豪的、不加掩饰的赞赏的口气说出来。比如“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看看,我们的孩子,他的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哎呀,这孩子哭起来像打雷一样,这太神奇了”;“看看这孩子真不简单,吃这么苦的药,一声不吭”;“你看,他的力气真大,这么重的东西他都能拿得起”如此种种。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现,我的母亲也会本能的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禀赋。

有的时候,她有时甚至把这种表现和神秘的世界观连起来。“你看我们家孩子就是脑瓜好用,天生就这样,以后肯定能搞好,以后肯定能考上大学。”……她的这种暗示完全出于本能和爱,所以这种称赞本身就毫无夸张和虚饰,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很出色。结果,这种暗示被孩子所接受,他真的表现很出色。

但更多的家长只会给孩子消极的暗示。比如,在街上遇到了同事,让孩子叫人,孩子却迟疑了一会儿,没有吱声,母亲解释说:“这孩子就这样,从小遇事就很害羞、胆怯,怎么教都不会。”同事善意笑笑道:“女孩子嘛,性格比较内向腼腆,这很平常。”女孩听到后,下意识地闪避在母亲身后,把头埋得更低了。

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接受暗示对象的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即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与说理教育相比,正确的暗示更有利于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含蓄委婉,无形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除了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外,还可能误导孩子接受某种错误的信息或概念。

例如,家长以“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解释孩子不愿意招呼他人的原因,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暗示孩子“我本性就是胆怯内向型”,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使孩子默认了对自我性格定型的害羞、胆怯元素,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又如,家长过分担心外界带给孩子的伤害,在表示焦虑不安的状况下,一方面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气脆弱,另一方面让孩子滋生了生活中的惰性,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加深对父母的依赖。如果家长此时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吧。”孩子则很有可能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所以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手势、表情等。积极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家长应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家长在讲解道理时,可以将“理”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中点拨启发孩子,实现教育目的。在纠正孩子错误时,可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同时,促使其不断进步。家长在暗示教育时,要灵活运用神态表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对孩子的独立给予赞赏、肯定的眼神,让他体会成功的愉悦;对孩子的挫折失误,给予安慰、爱抚目光,使孩子感受勇气与力量。家长还可以利用激将法,避免说教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也能激发起孩子战胜困难的斗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人谈教育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洛克

孩子最容易接受提建议的方式

经常听到家长说:我们说话孩子不爱听?怎么办?其实,他们跟孩子说话多数是用指令性的语气说的。这种语气在孩子小的时候还算行得通,但随着孩子的人格独立性不断增强,这样沟通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说到底,家长没有学会用建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那么怎么向孩子提建议呢?要真正提好建议,需要做到以下七点:

1.在学习方面要循序渐进,让孩子自我改变。

家长最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要引导他对自己进行了切实的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已经具备了解自己的能力,而且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仅从这一点来看,他已经具备了改变和成功的一半素质。一般来讲取得成功有这么一个顺序: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其实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现在就去执行计划,只要在行动上表现出了“现在就做”,那么经过孩子自己切实的努力肯定会克服弱点取得学业成功的。

2.在一定程度上放手,不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状况。

不要过多地过问孩子的学习或复习情况,过多地督促其实就是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同时还会给孩子增加焦虑和烦躁情绪,这个时候鼓励或鞭策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在生活上多给孩子一些温馨的关照,同时在言语和行动上要相信孩子,让其自主、独立地学习。用语言和行为告诉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只要你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做父母的不仅不会责怪你,而且还会贴心贴肺的理解你。

3.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理解他们的思想。

也许在成人看来是个很愚蠢的错误,但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是经过百般斟酌、冥思苦想得出的最优选择。很多时候,你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给对方提建议的时候,孩子只不过在感受你语言中的语气。真正理解了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才有可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心。这时候你说的话他才有可能有心思听,否则,对方根本就不会听你说。

4.让孩子能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好意。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心。这就是说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正向性的教育。正向的意思不是你觉得这是对对方好的,而是让对方从心里觉得这是对自己好的。很多家长内心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总是以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有这样的经典台词:孩子要是……那才是好孩子。一个孩子怎么可以……呢?

5.永远记得建议和命令的区别。

建议,顾名思义,就是孩子有不听从的权利。很多家长明明是提建议,但总是说成命令的语气。建议是跟孩子提了,如果孩子不听,就着急。经典台词是:我都很和气地跟他说过了,他还是不听,你说可气不可气?请问,这是不是说明你一开始就认定孩子一定要听你的?否则孩子不听你怎么会生气着急呢?甚至会采取各种强硬措施来强制执行。这样的建议,孩子一定不会听。凭什么你给了建议,人家就一定要听?“建议”的意思是,如果对方觉得好,执行又不困难,对方想执行的话,就去执行。如果孩子觉得不好,或者执行有困难,就会不想执行,孩子是独立的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家长会不会尊重孩子,并不是单纯技巧的问题。

6.和孩子拉近距离,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

在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时候,多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在人生的挫折和艰难困苦面前,是怎样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又是怎样战胜困难、超越挫折的。因为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对于创伤和挫折很少经历,甚至还没有经历过,这个时候父母就是他的镜子和榜样。你多向他谈及这些,势必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

7.提建议时不要带有不良的情绪。

如果提建议时,带上了批评、指责、怀疑、挖苦、审视等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孩子接受的可能。别以为孩子听不出来。孩子表示默认的时候,你会说:“你看,你看,我好好给你建议,你却不听。那你要我怎么做啊?”你要知道,这是强词夺理。孩子早就发现你带着情绪呢,你却冠冕堂皇地说这是好心的建议。除了从你身上学会虚伪和狡辩,我想孩子很难学到别的积极的东西了。建议就是建议,最好别带着情绪在里面。作为成年人,你应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对于孩子的成长,你充其量只要负部分责任(因为除了你,还有老师、同学、社会生活在教育他,如果他成才了,你也只有部分功劳),但是对你自己的成长,你得负全部责任。

名人谈教育

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爱”,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对人们积极的爱。这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儿童对母亲的爱是从母亲对婴儿的热爱及其满足于身体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要素,则有待于学校教育。教师对儿童也应当具有父子般的爱,并把学校融化于大家庭之中。

—裴斯泰洛齐

让孩子学会倾听

很多孩子都有显示自己聪明的习惯,长幼不分,说话没大没小,经常插话并打断别人的陈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大人们谈话时,能插话数十次,这个习惯确实不好。这首先表现出了对别人的不尊重,其次也影响了自己对信息的接收。而且,家长被孩子打断的思路,有时候很难再找回来。而孩子爱插话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孩子一般表现为不去注意听大人讲的事,而是想方设法表现自己。

沈浩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在班会上以及和别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说话时,他常常在中间打断,迫不及待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不是举手打断,而是直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声发表言论。

他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妥当的做法。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一行为并没有丝毫悔意,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发言的同学以启发,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且一定要说出来。不管这时别的同学是否在陈述个人的观点,都要为他“让路”。

有必要改正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针对孩子性子急、不知道尊重人这一习惯特点,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开始训练。要告诉孩子:在谈话时,别人想要表达什么观点,都要听明白,注意去听,一切疑惑都要等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进行提问。

要让孩子知道,学会倾听别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是一种有教养、有风度的表现。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视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要让他在听其他人讲话时,尽量保持安静。在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父母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1.家长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话。

在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最好注视着他的眼睛。我们知道,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做一个好的倾听对象,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不要一边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一边对孩子说:“宝贝,你说吧,我听着呢!”如果孩子有话要讲,父母亲专注倾听的表情,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他表达的思想和意见很有趣,他的话很有价值,值得别人倾听,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充满自尊自信的情境中,孩子容易学到如何去关注讲话的人。

2.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有的父母总是过于聪明,把孩子想说的话先说了,以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曾经见过一个孩子指着一辆汽车说:“妈妈,你看。”妈妈立即接过话说:“你说的是那辆汽车吗?黄颜色的,真漂亮,对不对?”孩子“嗯”了一声,再没说话。这样一来,让孩子认为,妈妈能帮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话。这既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利于良好的说话和听话习惯的养成。

而更多的情况下家长说的只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孩子想说的话。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父母只有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才可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所以千万不要急于打断孩子,不要急于帮孩子去表达,哪怕你说的和孩子正想说的是一样的,更何况,父母很少能正确说出孩子真正想说的话。

3.在孩子有倾听行为时予以鼓励和肯定。

在孩子第一次学会倾听时,我们就要表扬与赞赏。当孩子学会倾听时,我们一个小小的夸奖,就是孩子继续保持好习惯的动力。所以,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