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22788100000039

第39章 明仁宗死亡真相

永乐22年(公元1424年)7月,生于乱军之中的明成祖朱棣死在北征回师途中,可谓生于军中,死于军中。八月,其长子朱高炽登基,是为仁宗。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明仁宗很快便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他首先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接着平反了很多冤狱,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平反昭雪,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然后,朱高炽选开始选用贤臣,整顿朝纲。之后,又下令废除古代的宫刑,召回下西洋的宝船,减免赋税,赈济灾民……这一系列措失都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大明帝国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有所作为时,却于公元1425年5月29日暴毙于宫中。据说,在去世的前三天,他还在处理朝政。也就是说,从他身感不适到驾崩,前后不过短短两天时间。由于正史中对他的死因没有明确记载,所以人们对其死因有着种种猜测,时至今日仍没有定论。

据史书记载,朱高炽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因此深受祖父朱元璋喜爱。相传有一次朱元璋让朱高炽等诸侯嫡子去检阅部队,结果朱高炽回来得很晚,朱元璋问他什么原因。朱高炽回答说:天气很冷,我想等士兵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听后感到非常高兴,认为他有体恤臣属之心。接着朱元璋又问他,如果百姓遇到水旱灾害应该怎么办?朱高炽回答说应该采取恤民的政策来解决,朱元璋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除了为人宽厚之外,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军事才能不容小觑。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密谋已久的明成祖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起兵,由于朱高炽过于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命其留守北京。此后,朱高炽团结部下,以区区万人之师成功地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拒于城外,为朱棣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此期间,建文帝还曾遣书信给朱高炽,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都不看就派人送到朱棣军中,使得建文帝的反间计落空。应当说,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朱高炽功不可没。但是,与他的两个弟弟相比,朱高炽明显不受青睐。应该说,朱高炽与父亲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朱棣上马能安邦,下马能治国,而朱高炽体态肥胖,走路甚至都要人搀扶。加上朱高炽的性格过于宽厚,说得不好听点也就是有点懦弱,他的一些言行举止经常触怒朱棣。在三个儿子当中,朱棣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据史料记载,朱高煦自幼弓马娴熟,虽无万夫不当之勇,但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猛将,整个靖难过程中,朱高煦与朱棣并肩作战,每每身先士卒,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先后几次冒死救护朱棣。朱棣即位后,对于传位问题很是头疼,于是征求众大臣的意见。结果很多人支持朱高炽,其中包括朱棣的救命恩人隆平侯张信,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道衍和尚。大学士解缙还为此赋诗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后来,朱棣又就此事征询解缙的意见,解缙避重就轻,答曰“好圣孙”,朱棣才彻底打消废长立幼之念。

除此之外,朱高炽还有一个强项,那就是他的忍耐功夫非常之高,可谓坚忍不拔。据史书记载,朱高炽做太子期间曾经多次险些被废,但他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每每自责,保住了自己的太子地位。

登基以后,朱高炽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大明帝国在他的带领下开始走向稳定、强盛。这位一代明君在登基仅十个月后便“无疾而终”,且身在壮年,不能不让人怀疑。

很多学者认为,之所以明代官书对其死因只字不提,是由于仁宗之死不太光彩,死于纵欲过度。专家指出,虽然仁宗也算一代明君,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好色之人。据史料记载,大臣李时勉在仁宗登基不久就上了一份奏疏,力劝仁宗谨慎****,并说先皇新死,守孝期未满,皇帝从建宁等地选取侍女有违明君之道。结果触怒了仁宗,当即被金瓜武士打断数根肋骨,李时勉险些一命呜呼。仁宗还不解气,将其削职为民。后来继位的宣宗还因此事特别御审李时勉,问他为何触怒先皇,奏疏所言为何?李时勉回答说:“我是劝先皇守孝期间不应过于沉迷女色,更不应疏远太子。”宣宗听后长叹一声,并当场宣布李时勉是忠臣,将其官复原职。由此看来,宣宗对于父亲纵情声色也是一清二楚。

也有人认为,纵欲只是仁宗暴亡的一个原因,使其死于非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纵情声色身患“阴症”,一些奸佞之徒见有机可乘,便向仁宗进献“灵丹妙药”,从而导致中毒而亡。据明人陆钱《病逸漫记》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专家指出,虽然这种说法不见正史,但是考证当时宫中果有雷太监其人,因此此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进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史料,提出一种新的说法,即明仁宗朱高炽并非因病而死,更不是无疾而终,而是被人谋害,而杀人凶手就是他的儿子朱瞻基!专家指出,朱瞻基谋害其父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朱棣对于自己的接班人朱高炽一直甚为满意,之所以传位于他,除了遵从封建社会立长不立幼的传统礼教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棣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与其父朱高炽大不相同,他不仅自幼弓马娴熟,熟谙兵法,而且工于计谋,热衷权利,这与朱高炽的宽厚相去甚远,却与朱棣相差无已。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朱棣对于朱高炽的喜爱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宣称,将来继承朱高炽的皇位的只能是朱瞻基。同样,朱棣不喜欢与自已性格大异的朱高炽,朱高炽也不喜欢与自己性格大异的朱瞻基。加上朱棣生前曾经多次欲废掉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恨屋及乌”,朱高炽对深受朱棣喜欢的朱瞻基或多或少有些讨厌。虽然朱瞻仰无论从任何方面都堪称优秀,朱高炽最喜欢的儿子却是五子襄王朱瞻墡。朱瞻基毕竟是朱棣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而且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朱高炽也没有想过要废长立幼。后来朱瞻基每每以皇位继承人自居,不无骄狂之气,朱高炽对他不免劝戒。久而久之,急欲登基即位的朱瞻基再也无法等下去,于是决定取而代之。

其次,洪熙(仁宗年号)元年三月,仁宗命朱瞻基南下祭祀皇陵,按以往成例,朱瞻基首先应该前往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等人之陵墓),然后再前往南京的孝陵,他并不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行进,而是直奔南京。结果在他还没有离开南京之前,南京城中就开始传言仁宗皇帝已经“龙驭上宾”了。专家指出,南京城中传言仁宗“龙驭上宾”之时,北京城中尚未发丧,当时又不比现在有手机等通讯工具,很显然,仁宗的驾崩是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甚至可以说是控制之中。另外,专家还指出朱瞻基之所以出城直奔南京,就是担心谋害失败而先作准备。因为当时的南京是除北京之外明朝最大的政治中心,以朱瞻基的能力,完全可以以南京为根据地,再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直指北京。

再次,仁宗临死之前随侍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心腹。仁宗五月十三日暴毙后,朱瞻基一行便开始北返,他并没有直接回北京,而是在途中等待携诏书南下的海涛,然后才进京。也就是说,很可能是海涛与朱瞻基二人合谋害死了朱高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正值壮年的明仁宗朱高炽暴毙身亡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是普遍倾向于纵欲过度致死一说,也许人们宁愿相信仁宗是纵欲而死,也不愿意相信开创了明代盛世“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的皇位是通过谋害父亲而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