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22788100000038

第38章 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何在

一直以来,对于明成祖朱棣的历史地位,人们都是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时巩固并拓展了明朝北部边境,延续了明初盛世,编修了《永乐大典》,派出郑和为首的海上舰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而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尤其是郑和下西洋一事,更是劳民伤财。相信包括反对他的人在内,没有人能够否认郑和下西洋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人们也不禁会发出这样的追问:这一堪称当时人类最大规模的航海运动,其最初目的是什么呢?

郑和原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其先祖为元朝时中亚的色目贵族,后定居云南。洪武初年,马和出生在云南昆明家中,由于回族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幼年时期的马和便开始了有关伊斯兰教教义和教规的学习,加之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经亲自前往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朝拜,所以对于沿途各国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在祖父与父亲的影响下,小马和也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不幸的是,在明朝统一云南的战争中,少年马和沦为战俘,随后受阉成为一名宦官,后被分到在燕王府中服役。几年后,马和因聪明伶俐、勤劳谨慎赢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成了朱棣的贴身侍卫。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马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参加了多次战斗,立下不少战功。成祖登基后大赏功臣,郑和也在其中,不仅将其升为内官监太监,而且赐“郑”姓于他,自此始称郑和。

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永乐3年6月15日﹚,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800余名海员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南京龙江港启程,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在此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曾经达到非洲沿海地带,为沿途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公元1433年﹙大明宣德8年﹚,最后一次出航的郑和死在归途之中。

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先后几次劳师动众、远涉西洋呢?对于这一历史谜团,很多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朱棣的登基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郑和远航乃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海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开创了明初盛世的明成祖朱棣,其皇位来得并不光彩,而是通过谋反得来。当初朱元璋考虑再三,最终将皇位传位于长孙朱允炆,并在此之前诛杀了绝大多数文臣武将,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王,想以此保大明帝国长治久安。但建文帝朱允坟登基之初便听信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大肆削藩,燕王朱棣借势而起,打着“清君侧”和旗号起兵谋反,史称“靖难之役”。四年后,朱棣攻破南京城池,登基称帝,并将都城迁到北京。令他放心不下的是,当年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点起一把大火,随后下落不明。如果建文帝葬身火海也就罢了,偏偏此后却传出建文帝隐居民间、退隐佛门等种种传说,甚至有传说建文帝流落海外,积蓄势力准备卷土重来。所谓做贼心虚,朱棣除了大肆篡改相关史料,为自己的登基制造合法依据之外,也派出很多心腹在全国各地明察暗访,以图永绝后患。据说,他曾派亲信胡濙手持诏书,以寻访奇人张三丰为名,在全国各地明察暗访达21年之久,而郑和的数次下西洋也是奉朱棣之命到海外寻访建文帝的行踪。近年来,有些学者经过考证指出,郑和不仅七下西洋,而且还曾经三次东渡日本,这很可能是由于朱棣听到了有关建文帝东渡日本的传说。

与此相对,有学者认为,寻访建文帝最多不过是郑和下西洋的附带任务而已,而耀兵异域、宣扬大明国威才是此行主要目的。明成祖朱棣虽然极有作为,但好大喜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一生就是征杀的一生,就连他的出生和死亡都没有逃脱战争,生于乱军之中,死在回师途中。朱棣登基后,经过采取一系列有利措失,明朝国力较洪武年间有了相应的提高,而北方的邻居瓦剌部落也被打得一逃再逃。在这种情况下,骄傲的明成祖朱棣产生耀兵异域的想法,无疑非常符合他好大喜功的个性,而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等方面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朱棣的愿望是不难实现的。

也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经济意识。首先,朱棣登基后自知声名不佳,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采取了种种手段将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的形象。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巨大,在当时无与伦比,除了向外界展示大明帝国的实力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影响了某些敌对势力。当然,如果能够打听到建文帝的消息,更是再好不过;另外,据史料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会与沿途居民开展经济贸易,互通有无,不仅扩大了明朝官方的对外贸易市场,也为明朝统治阶级带回香料等特产,各国朝贡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也大大满足了以朱棣为首的朱明统治阶级的虚荣、奢侈之心。

近年来,有学者经过系统研究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有阶段性的,单一的寻人说、经济说等等都有失偏颇。郑和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并非寻访建文帝的下落,而是为了联合南洋印度等国。据史料记载,永乐二年十一月,明朝得到消息,位于中亚地区的帖木尔汗国准备东征大明,但其统帅于次年三月死于东征途中,东征遂作罢。因此,专家认为,永乐三年六月的首次下西洋,其本意应该是联络南洋印度等国包抄帖木尔帝国的后方,牵制其东侵,甚至将其纳入大明版图。纵观朱棣杀伐不停的一生,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也并非毫无道理。至于后来的六下西洋,前两次意在镇抚沿海敌对势力及臣民,向沿途各国炫耀国威,在沟通南洋诸国的同时,达到保持南部海疆和平的目的。而之后的四下西洋,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更多的带有探险和猎奇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