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12

第12章 印度的湿婆舞(1)

在美国,性是肥皂剧的驱动器;但是在印度。真正让洗涤灵进入千家万户的是以印度神话为题材的系列剧。

——卡尔普和威廉斯。1998年。第A1页

印度是一个充满差异的国家,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把印度描绘成一个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来说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印度人口9.5亿,以人口而论是世界第二大国,面积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1947年英国人撤走之后才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印度的伊斯兰教邻居巴基斯坦也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印度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但从许多方面来衡量,印度自1947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平均寿命从32岁增加到62岁,成人识字率从14%增长到52%,按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从617美元提高到1230美元。这个国家还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科学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尽管53%的印度人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但据估计,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5亿。按大部分经济社会指标来衡量,印度的成就超过了巴基斯坦,不过还不能与亚洲五虎相比。印度成就有限的一大原因就是她那激增的人口。

1991年5月4日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印度的文章,该期的封面画着一只关在笼中的老虎,标题是“困于笼中”(克鲁克,1991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印度的管理太官僚,权力太集中。例如跨国公司申请在印度设立子公司,大约要等500天才能得到批准,而印度的商人只等50天就行了。印度当时的财政部长辛格和其他人深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开始了经济私有化和精简政府机构的努力。尽管按照西方的标准印度政府机关的官僚化程度仍然很高,但自那时以来,政府已经做出巨大的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宗教多元性是印度的突出特点之一,我们为印度选择的形象和文化象征自然也就与宗教有关。正如印度哲学家斯瓦米-威伟卡南达所说:“每个国家的生活都有一个‘主旋律’,宗教生活就是印度这个国家全部音乐的主旋律和基调。”

印度在历史上有2000年几乎完全由印度教主宰,但在最近的1000多年里,印度的文化变成了一个熔不同民族、宗教和语言的影响于一炉的综合体。由于其他宗教的影响,印度教本身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不能说印度文化完全是印度教文化。不过要了解印度我们就必须从印度教传统着手。绝大多数印度人仍然倾心于印度教,不了解印度的宗教传统,就无法理解印度文化和印度社会的变化。

印度教中有众多的男性神和女性神,所有的神都是一个最高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最重要的神有梵天(造物者)、毗湿奴(守护者)和湿婆(毁灭者)。在湿婆的众多名称和相貌中就有“舞王相”。湿婆舞被称为“上天之所作所为的最清晰的形象”(库马拉斯瓦米,1969年,第56页),反映了印度教哲学的循环性质。我们就以湿婆舞为出发点探索印度的文化和社会。

印度教徒把舞蹈当作最古老最重要的艺术。印度的神话甚至说,舞蹈创造了世界。梵天的三步创造了大地、空间和天空。大自然的每一个面貌——人类、鸟类、动物、昆虫、树木、风、浪、星空——都是一种舞蹈的表现形式,所有这些表现形式集合在一起有一个总的名称,就是“日常舞”。然而大自然本身是被动的,没有湿婆的命令不能起舞。湿婆有一面决定宇宙节奏的圣鼓。湿婆就像总指挥,而“日常舞”就是万物对圣鼓的节奏作出的反应。

湿婆被视为原始舞者,是以跳舞表现自己丰富个性的神(班纳吉,1983年,第43页)。湿婆的舞超然于世界万物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跳他的舞。就像普通舞者有跳累的时候一样,湿婆也有松懈的时候。每逢这样的时刻,宇宙就会陷于混乱,创造时期之后便是破坏时期。湿婆舞的观念符合东方的运动观和历史观:一方面湿婆舞循环往复,另一方面湿婆舞同时具有创造性和破坏性(戈帕尔和达达昌吉,1951年)。

湿婆舞既代表着世界的活动是最高存在的消遣或娱乐的观念,也表现了最高存在的真实性质。湿婆舞象征着最高存在的五项基本活动:创造和发展,维护和支持,变化和破坏,隐藏和休息,解放和拯救。分开来看,这些活动分别属于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楼陀罗(Rudra)、摩醯首罗(。Mahesvara)和莎达威莎(Sadavisa);集合起来看,湿婆舞所展示的活动循环高度概括了作为印度社会驱动力的印度教的基本思想。循环的概念是印度传统哲学的共同线索,也是贯穿于我们对印度文化的探讨的主题。

印度人的祖先有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由这两种不同的种族来源产生了两种基本文化。达罗毗荼人很有可能来自地中海东岸,他们在公元前3000年创造了当时极为先进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一文明开始衰落,达罗毗荼人迁往印度次大陆南部。差不多同一时期,雅利安人从波斯来到印度,占据了几乎整个印度河和恒河平原。今天的印度人口,72%为雅利安人种,25%是达罗毗荼人,其余3%是包括蒙古人在内的其他种族。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有西部的孟买(1000万人)、东部的加尔各答(400万人)、北部的德里(700万人)、南部的马德拉斯(400万人)和班加罗尔(350万人)。这些城市都在全世界40座最大城市之列。

划分印度居民的因素主要是宗教和语言而不是种族和地域。印度教徒占居民的80%以上,穆斯林占11%,基督教徒占3%,锡克教徒占2%,剩下的是佛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印度教徒分布在全国各地,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边远地区的印度教徒相对较少。少数民族竭力抗拒被印度教的“熔炉”熔化。这里说的少数民族是相对而言,其实单是穆斯林人数就有一亿之多。克什米尔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穆斯林,锡克教徒则集中在旁遮普邦。印度的佛教徒据称有500万(在全世界有5亿以上),克什米尔西部和锡金50%以上的居民是佛教徒。印度东北部和西南部是不同宗教混杂的地区。

印度的四个主要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锡克教——各有各的经文语言,即梵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和果鲁穆奇文。前三种语言都不是口语,后一种语言则是旁遮普邦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的穆斯林不仅使用阿拉伯语,而且创造了一种他们自己的语言——乌尔都语。整个国家至少有300种语言,其中有24种使用的人数超过100万。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曾宣布印地语为国家语言。这是印度北方的一种语言,虽然当时讲印地语的人仅占印度人口的25%,但却是印度最流行的语言。南方几乎没有任何人讲印地语,那里的居民抵制学习一种“外来”语言。有鉴于此,最初的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不下15种(1992年又增加了三种),并且达成妥协,指定英语为“补充官方语言”。时至今日,印地语仍是近一半印度人的土语,但印度人常常以英语作为他们之间沟通的语言,全国各地都讲英语。随着交流和市场的全球化,英语这个殖民地时代的遗产对于印度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

印度的历史反映了由湿婆舞所代表的混乱与和谐的交替。印度所经历的一些动乱换上任何其他国家就会亡国,但印度却能大难不死。实际上湿婆的儿子象头神就是劫后余生的象征。根据传说,湿婆之妻雪山神女总要花费好长时间梳洗打扮,这就是说湿婆不得不等待好长时间。于是雪山神女就派儿子守在门口,阻止父亲突然闯进房间,以免让父亲看到母亲仍在专心致志地梳妆打扮。有一天,湿婆让儿子惹恼了,就割下了他的脑袋。雪山神女见此心烦意乱,便离开了她的丈夫。湿婆知道,要让妻子回到自己身边就要把儿子还给她,于是决定把第一个撞在他手下的脑袋取来安在儿子的身上。他最先碰见了一头小象,这样,儿子死而复生后就增加了一个优点,这就是具有了那头小象的智慧。同样,尽管印度不时发生动乱,但印度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为艺术、为科学、为精神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语言问题突出表明了印度的南北差距。南北差距有其历史根源,由来已久。南方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享受着平静和相对的安宁,北方则屡屡遭受外来入侵,而且常常是大规模入侵。因此,与南方的文化相比,北方的文化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成分。穆斯林的入侵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就非常大。穆斯林的入侵始于公元1000年前后,其结果就是不断摧毁印度北方的行政管理结构,社会常常失去秩序,宗教信仰遭到动摇。13世纪初至19世纪中,印度北方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穆斯林对待印度教徒非常残忍。崇拜偶像或图象有悖伊斯兰教的教规,于是入侵者摧毁了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庙宇,兴建起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统治者还向非穆斯林臣民征收带有歧视性的税,强迫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即使得到了工作也是下等工作,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了二等公民,从未看到过伊斯兰教美好的一面。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简直势不两立,闹得教徒之间互相仇恨。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觉到这一宗教冲突的影响。1992年,20多万印度教徒袭击并摧毁了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450年前莫卧儿王朝在印度教罗摩神的诞生地摧毁了一座印度教寺庙以后修建的。袭击清真寺引起了骚乱,数以百计的人死于非命。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

与印度北方不同,在1646年穆斯林征服并统一全印度以前,印度南方几乎一直享有一个稳定的政权,相继统治南方的差不多都是印度教王国。18世纪,印度到处兴起地区性独立王国,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帝国开始解体。随着英国打败其他殖民列强,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南方的影响大增。在那个虚弱的时代,强盗从阿富汗和波斯潮水般涌来,印度北方一片混乱。只是到了英国逐渐向北扩展自己的势力,最后在19世纪确立了对全印度的统治权之后,印度才从混乱中解脱出来。

1858年的“印度兵变”后,英国对印度实施直接统治。许多印度人把那次兵变当作第一次独立战争。当时英国军队使用的新式恩菲尔德步枪在装子弹时须用牙齿咬掉子弹壳的一端,英军中的印度士兵听到传言说,弹壳涂的润滑剂是动物油,印度教徒听说的是牛油,穆斯林听说的是猪油,这就犯了两种宗教的大忌。于是印度士兵揭竿而起。驻扎在印度北部城市坎普尔的英国军队遭到屠杀,妇女儿童也不能幸免。坎普尔成了英军复仇的战斗口号。英国军队费了好大劲才把叛乱平定下去(阿登,1990年,第133页)。

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最早体现于1885年建立国大党,1906年建立全印穆斯林联盟。1919年,戴尔将军的部队在印度北部的阿姆利则屠杀了400多名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印度人的领袖们从此失去了对英国统治者的信任,不再对大英帝国抱有幻想。在“圣雄”甘地的激励下,国大党开始实施和平抵制英国统治的计划。印度获得独立后仅几个月,甘地惨遭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这名印度教徒不满甘地对穆斯林采取亲善态度。

英国人答应1947年让印度独立,但印度被一分为二:一个是基本上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另一个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分治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结果导致1946至1947年问1200万难民大迁徙:印度教徒迁往印度,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在伴随着大迁徙发生的骚乱中,20多万人死于非命,现代印度因此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自己同自己打仗的印象。其实,除非发生危机,印度大体上能够抑制住潜伏于内部冲突中的摧毁性力量,不过让印度能够管理一个复杂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妥协已经受到了巨大压力,这也是事实。

面对继承战争、种姓冲突和教派暴力的危险,印度当局有时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动用军队常常是为了维持动乱地区的秩序,而不是抵御外来威胁。

1947年,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担任印度首任总理。他坚定不移地忠于自由、民主、社会主义、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的基本理念,逐渐成为不结盟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有号召力的政治家。1964年尼赫鲁死后,女儿英迪拉·甘地接替了总理职务。甘地夫人为印度的现代化而奋斗,为把印度变成经济强国而努力,但是她也许缺乏她父亲对“人类精神”的热忱。1975年,甘地夫人宣布了宪法规定的紧急状态,中止了公民自由,理由是必须“以临战状态”解决国家长期面临的问题。在1977年的大选中,印度人民表达了自己对紧急状态的不满,没有选她。1979年民主完全恢复后,饱经风霜的英迪拉·甘地东山再起,重掌相印,直到5年以后遭到刺杀。

英迪拉.甘地死后,儿子拉吉夫·甘地担任了总理,但是面对政府内部腐败成风的指责,国大党在大选中败北。继任的政府是短命政府,无法获得推行自己的政策所需要的议会多数,只能再次举行大选。在新的竞选中,拉吉夫。甘地遭到刺杀,震惊了广大群众,国大党赢得了普遍的同情,借此夺回了执政地位。

迄今为止主宰现代印度政治舞台的尼赫鲁——甘地王朝似乎已经走到尽头,至少也要中断一个时期。尼赫鲁——甘地家族所走的曲折道路交织着前进、权力、死亡、倒退、创造、摧毁,也许还有最后的拯救,所有这些都是湿婆舞的表现形式,都反映了印度教哲学的循环观念。

眼下没有一个政党能够主宰印度。赢得大选的是印度人民党,这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中心的保守政党。国大党正在改组,但国大党仍然很强大。此外还有若干政党争夺政权。

印度教的循环哲学

印度人和欧美人对哲学的认识大不相同,因此人生观差异极大(库马拉斯瓦米,1969年,第2页)。在欧洲和美国,哲学研究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大脑的运动,因此对于普通人,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没有什么意义。印度的哲学则与宗教交织在一起,被认为是生命的钥匙,阐明生命的意义和达到精神目标的道路。在别的地方,哲学和宗教各走各的路,它们的路线也许会交叉,但绝不会重合(芒西,1965年,第133页)。而在印度,哲学和宗教并不总能分得那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