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37

第37章 爱尔兰的交谈(3)

典型的爱尔兰家庭非常团结,家庭成员之间无话不说。吃饭是全家聚在一起的好机会,谁都不愿意错过。吃什么东西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聊天。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与聊天相比吃什么东西绝对是次要的,有的时候爱尔兰人甚至会忘了是在吃饭,直到盘子里的东西都凉了才想起来吃。晚饭时间是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祈祷、吃饭、相互交流各自日常活动的时间。父母通常要询问子女上学的情况,也告诉子女自己的情况。

爱尔兰人一向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教师深受社会尊重,教师的薪金也相对较高,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对于社会的价值。由于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爱尔兰的识字率达到99%。国家向大学生提供奖学金,付不起学费的学生可以得到补助。由于缺少就业机会,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市场之前还要再学习一段时间。移居国外的爱尔兰人通常都有丰富的学历,深受国外雇主的欢迎。即使他们的能力有口皆碑,他们也不自吹自擂。

爱尔兰人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聊得最多的话题是有关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消息。他们十分关心亲朋好友的活动,但不是为了嚼舌头。谁有了好消息他们就会登门贺喜,谁有了困难他们就会赶去帮忙。谁要是得了病,亲戚朋友都会跑到医院去看望,帮助病人家属干活儿,陪病人说话。美国人遇到问题或困难都是小家庭独自解决,爱尔兰人对此难以理解。

社区里谁家死了人,大家都会去送葬。参加葬礼,除了守灵还要热闹一番,一连两三天大家又吃又喝,又说又笑,又唱又玩,还讲故事。据推测,送葬的习俗源于过去爱尔兰的道路条件太差,交通不方便。送葬不仅是为了悼念死者,而且还是一个聚会和叙旧的机会。虽然现在交通已经不成问题了,但爱尔兰人仍然留恋这种古老的习俗,向死者道个别,给留下的亲人以安慰。

结婚同样也是大事,谁家举办婚礼,整个家庭和街坊邻居都喜气洋洋。按照习俗,结婚要在教堂举办隆重的婚礼,接着是一顿大餐,到了晚上还要跳舞狂欢。在爱尔兰这个保守的天主教国家,可以想见世俗婚礼并不流行。

爱尔兰的家长对子女相当严厉,家有家规,不容违背。爱尔兰的孩子不像美国的孩子那么自由,星期天通常一天都要和父母在一起,到了晚上也许还要陪着父母上小酒馆儿或参加舞会。家长通常与子女的朋友的家长都很熟识,愿意一起活动。爱尔兰的街坊邻里关系都很好,谁家的孩子做什么事情很难不让自己的父母知道。没准儿是一个远房小表兄,也没准儿是一个爱管闲事的邻居,反正总是有什么人在盯着孩子们,把孩子们的表现报告给他们的家长。有的家长甚至把警惕的目光投射到大洋彼岸,监视到美国生活的子女。年轻人可能难以接受如此严格的控制,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控制带来的好处了。

小酒馆儿是爱尔兰的男人、女人甚至孩子最常去的场所。爱尔兰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消费酒类饮料的年龄限制。多数小酒馆儿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座,一部分是“雅座”,雅座的饮料稍微贵一些。在不太遥远的过去,女人进小酒馆儿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直到今天,仍然有些小酒馆儿,女人只有坐在“雅座”区才会感到自在,而且要啤酒也只要半扎,不像男人一要就是一整扎。爱尔兰的小酒馆儿一般都不供应食品,这也反映出爱尔兰人不怎么在意吃。

爱尔兰的小酒馆儿很随意,许多小酒馆儿既没有男招待也没有女招待,顾客坐的地方很宽敞。年轻人和老人混坐在一起聊天。爱尔兰人从小就受到尊重老年人的教育,他们跟不论多大年纪的人、不论什么背景的人聊天都不会感到不自在。爱尔兰人似乎天性就有民主倾向,即使不同意某个人的意见,但就凭这个人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对其表示出尊重。

小酒馆儿里的交谈非常热烈。爱尔兰人特别爱与人交往,不愿意独自一人喝闷酒。他们还以酒量大而闻名,许多人一喝起来就要一醉方休。其实,爱尔兰的人均酒精消费量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是喝酒的人和不喝酒的人泾渭分明:不喝酒的人滴酒不沾,喝酒的人常常一喝就过量。不可否认,许多爱尔兰人喝酒没有节制,但更糟糕的是,爱尔兰人还喜欢在公共场所喝酒。工作中的同事,相同级别的也好,上下级也好,都把小酒馆儿当作社交场所,相互之间评价也不仅仅根据工作能力,而且还要看在小酒馆儿里是不是能侃。爱尔兰人最喜欢喝的酒是“吉内斯”,一种劲儿很大的黑色啤酒,远比闻名遐迩的“爱尔兰威士忌”更流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近一些年来爱尔兰的人均小酒馆数量大大减少,主要是因为社会上有反对酗酒的运动,而且小酒馆的老板们组织起来到议会游说,反对颁发新的营业执照(扎卡里,1999年)。

在小酒馆儿里,酒再好也不如聊得热闹。爱尔兰人以善于讲故事而闻名。有的时候你走进小酒馆儿,会看到在座的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一个人讲故事,也许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也许是他当天下午的经历。常常还会看到有人在整段整段地背诵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大段大段地引述詹姆士·乔伊斯和肖恩·奥卡西等爱尔兰作家的作品。

除了讲故事,小酒馆儿里还可能爆发非常热烈的讨论。爱尔兰人似乎天性好斗,什么问题都要争论一番,话题不一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爱尔兰人喜欢谈论抽象的问题或天下大事,他们的口才就是在小酒馆儿的讨论中锻炼出来的。不过,尽管聊天很有可能变成争论,但很少闹到打架的地步。

朋友之间,邻居之间,常来常往。前面已经说过,把来客拒之门外的事情,就算有也不多见。亲朋好友都知道,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欢迎,还会受到吃喝款待。常常有人很晚才到人家里做客,一呆就呆到第二天早晨。到人家里做客常常没有其它目的,就是聊天。聊天是爱尔兰人生活的支柱,不论在哪里聊。

结束谈话

爱尔兰人一聊起来就十分投入,兴奋得让你觉得他们永远不会停下来,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最后一句话。他们总是热情款待来访的客人,让客人觉得无拘无束,等到聊了一下午或一晚上之后,客人简直都不好意思道别回家了。

霍夫斯泰德对53个国家进行的研究(霍夫斯泰德,1991年)包括爱尔兰,他的分析可以证实我们的许多观察。爱尔兰是一个偏向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截然不同。不过最近20年,妇女的地位已经大大改善了。正如霍夫斯泰德的分类所提示的那样,爱尔兰不是一个倾向于进取的社会,而是一个讲究生活、心态平和的社会。

此外,爱尔兰还属于倾向于个人主义的国家,喜欢争论严肃问题的民族大概都是倾向于个人主义的民族。爱尔兰人的个人主义表现在交谈之中,表现在关于社会问题的辩论之中,还表现在他们的文学、艺术和音乐天才中。前面已经提到过,音乐也是一种交谈方式,据说爱尔兰是世界上人均音乐家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若以爱尔兰人的家庭观念、对宗教的虔诚、福利的慷慨和对工会的热心而论,他们又有集体主义的一面。

爱尔兰还属于那种迫切希望结识新人、面对新的挑战的民族。爱尔兰人尽自己所能消除阶级和权力的差别,他们只容忍教士阶层享有特权。

总之,爱尔兰人是一个乐观向上的民族,愿意接受生活向他们提出的挑战。他们的忧郁气质是多雨的气候和长期的英国统治造成的。他们总是昂首面对各种局面,如果需要的话,他们会承担起对全世界的责任。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很有创造性,但是如果要求他们屈尊妥协,他们却难以低头。在令人兴奋的热烈交谈中,他们真正感到幸福。了解了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的喜好,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喜欢私人交往,为什么会偏爱那些需要与人交流的工作。他们的这种性格就是在像澳大利亚或美国这样的国家生活多少代之后也无法改变。

第四编市场定价型文化

市场定价型文化假定,可以利用比率统计尺度将不同的个人加以比较,也就是说有一个共同的度量单位,而且有一个真正的零点。这样,就可以同时在若干维度上将不同的个人加以比较,甚至可以将所有度量值转化成每个人的最后分数。这个真正的零点就是零金钱,也就是说一切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评判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