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36

第36章 爱尔兰的交谈(2)

爱尔兰人说话的重音与英美人不大相同,在爱尔兰人从讲盖尔语向讲英语过渡的时期,重音让许多人感到为难。当时英格兰人看不起发音不“正确”的爱尔兰人,把他们当作“下等人”(沃特斯,1984年)。如今,爱尔兰的重音成了爱尔兰人的骄傲,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

爱尔兰是一个乡村社会,那里的人把说话不紧不慢当作优点,这就难怪他们更看重的是“存在”而不是“做事”。尽管爱尔兰人热情地接受了最近一些年来的变化,但是美国的爱尔兰人的种种做法仍然让他们感到惊讶。美国的爱尔兰人有4400万,他们崇尚的是“做事”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呕心沥血创家立业,就连圣·帕特里克节这样一个纯粹的宗教节日到了美国也变了味儿,被他们改造成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商机。总体上来说,爱尔兰人对待生活比美国人要平静得多。美国人总是不停地看表,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匆匆忙忙没完没了;爱尔兰人呢,不管他们走得多么急,也有时间停下来聊上那么一会儿。

此外,爱尔兰人还比美国人重友情,重大家庭的亲戚关系。最有力的例证就是早年到达美国的爱尔兰移民,他们大都定居在比他们早来的亲戚或朋友家附近,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氏族。不过由于爱尔兰人爱聊天,好奇,他们很快就同其他人打成一片,进而美国化了。

祈祷就像交谈

祈祷或者说同上帝交谈是爱尔兰人的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95%以上的爱尔兰居民是罗马天主教徒,其中经常去教堂做弥撒的达87%,这在天主教国家中是比例最高的。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十字架和宗教形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和宗教义务。

爱尔兰人不仅祈祷,而且做善事,他们有一个强有力的道德伦理体系。以向埃塞俄比亚这样的贫穷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而论,爱尔兰是世界上人均贡献最多的国家。爱尔兰人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甚至自己的生命来帮助处境悲惨的人。例如最先向联合国报告索马里危机的就是爱尔兰总统玛丽·罗宾逊夫人,而在为这一危机献出生命的人当中就有一位爱尔兰女护士。

国家依靠天主教会提供大部分社会服务。爱尔兰的医院基本上都是由教会管理的,国家仅提供一部分资金,医院的工作人员如有可能都由修女充当。国家提供的资金如何使用,国家并不怎么管,也管不了,特别是因为国家缺乏足够的设施和能力取代教会的系统。教会的系统早在爱尔兰立国时就已经存在了。

国家的教育体系也处于各种教派的控制之下。国家主要管初级教育,但也只是提供资金而已,学校则由地方的董事会管理,而地方董事会几乎都是由神职人员控制的。每个重要的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地方的天主教学校由天主教的教区神甫负责,新教学校则由新教的教区牧师负责。这些学校里的教师往往就是修女或修士,他们的报酬很少,因此与国家管理学校相比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国家省了钱,也就放松了控制。天主教会利用学校向爱尔兰的孩子灌输天主教的信仰和道德,学校实际上成了天主教会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是在美国就不能这样,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祈祷已被认为是非法行为。

星期天的弥撒在爱尔兰格外重要,是全家的大事。每逢弥撒,全家人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一位爱尔兰妇女说,有一次她从美国回爱尔兰探亲,星期天去教堂做弥撒时她母亲让她换件更好的衣服,她这才意识到,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她在这方面已经变得无所谓了。做弥撒时,常可以看到妇女和小孩坐在前面,男人站在后面或坐在后面。这并不意味着爱尔兰人认为应该把宗教留给妇女和儿童,只不过是男女有别罢了。如今,男女在宗教中的角色差别正在逐渐消失,但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爱尔兰来得要慢些。

爱尔兰人往往以祈祷开始他们的一天,也以祈祷结束他们的一天。他们在祈祷中向上帝讲述自己的忧愁和欢乐。爱尔兰人一个最普遍的祈祷是,爱尔兰有朝一日能够统一。在祈祷中述说有助于爱尔兰人与他们的上帝建立个人关系。爱尔兰人很难做到不理会上帝的旨意,因为上帝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帝无处不在,神甫、修士、修女都是上帝的代表。爱尔兰的神甫、修士、修女随处可见,他们并不把自己关在修道院里,他们每天都与世俗世界交流。

爱尔兰人把宗教生活当作一种特殊的召唤。过去家庭人口多的时候,每家都有人献身于宗教生活。谁家的儿子或女儿能够为上帝效劳,会让做母亲的无比喜悦。家里有人献身于上帝沅比儿孙满堂更令人自豪。近年来,献身宗教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以人均神甫数量而论,爱尔兰在天主教国家中仍然名列前茅。

与北爱尔兰不同的是,在爱尔兰共和国,天主教徒与其他宗教团体之间没有什么冲突。事实上,天主教徒还希望自己的社区里有新教徒,对新教徒十分尊重。有一个乡村地区的新教徒越来越少,天主教徒看到后就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筹集资金修复教堂。这一善举体现了爱尔兰人的慷慨大方,他们不那么贪恋钱财,不论自己有什么都愿与他人分享。

交谈轻松随意——爱尔兰人的好客

爱尔兰人以交谈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跑题而闻名,谈到最后谁都不知道是怎么说起来的。说的是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说也不容忽视。爱尔兰人属于时间集中型的,一件事干完再干另一件,可是一聊起天来却怎么也忍不住要跑题。他们常常突然产生某种念头,感到一定要与别人分享,不管别人正在说什么。他们喜欢这种谈话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话题,这也是他们的谈话之所以没完没了而且无所不及的原因所在。

爱尔兰人不仅喜欢交谈,而且十分好奇,凡是国外的或不熟悉的东西他们都想知道。他们随时都会伸出手来向你表示问候,随时都会停下来与你交谈,而且往往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他们还常常会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攀谈起来。对于大多数爱尔兰人来说,根本没有不认识的人,只有不愿意与之交谈的人。

爱尔兰人通常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互相拥抱,当众亲热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但这丝毫不会减少他们见面时的热情。爱尔兰人常常觉得美国人太外露,但这并不等于说爱尔兰人不好客,不喜欢交往。虽然他们见了面顶多握握手,但是他们普遍使用的打招呼用语——“十万分欢迎”——却再好不过地反映了他们对人的热情。

爱尔兰人还以对朋友和陌生人同样热情好客而闻名。德拉尼介绍说,古时候,谁要是到一个爱尔兰人家里吃顿饭,那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从此以后这个家庭的任何成员都不会跟他过不去(德拉尼,1974年,第103页)。爱尔兰人从不把任何人拒之门外,直到今天,爱尔兰人仍然如此好客。他们不仅不锁门,而且还把门敞开着。如果有人路过爱尔兰人的家,或者停下来问个路什么的,十有八九会被请到家里来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爱尔兰人常常是下午认识了什么人,当天晚上就请他到家里来吃晚饭,不仅农村如此,城市也是如此。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会热情欢迎,拿出最好的餐具和食物招待客人。吃饭的时候自然少不了聊天儿。

许多爱尔兰人都没有保密的概念,就算有也难以想像他们能够保得住秘密。他们似乎很愿意跟外人谈论自己的私事,而且希望对方也是如此。他们觉得美国人也非常乐意袒露自己。爱尔兰有句谚语说:“搭美国人的车,下车时你会了解他许多你没想知道的情况。”

然而爱尔兰人不太喜欢肤浅的交谈,他们喜欢聊一些挺严肃的话题。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忌讳在公共场合谈论政治或宗教。爱尔兰人巴不得谈论这样的话题,希望能够引出深入的人牛哲理探讨。

交谈的场所——爱尔兰人的朋友和家庭

爱尔兰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谈论任何话题,他们不论在哪里都可以聊起来。不过有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交谈既是爱尔兰家庭的重要活动,也是典型的公共场所——爱尔兰小酒馆儿的社会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