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39

第39章 美国的橄榄球(2)

上面这个例子使我们看到,竞争在美国似乎已经不再是达到目的的方式,而成了目的本身。职业橄榄球赛的规则和规章有一半都与保护和加强联赛的竞争性有关,同样,美国的反垄断法律规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竞争,创造机会平等。竞争和机会平等的观念植根于美国人的理想和价值观,是最早到达美国的欧洲人带来的。早期来到美国的移民来自正在相互打仗的国家:英格兰人不喜欢爱尔兰人,德国人同波兰人不和,如此等等。尽管他们来到美国的时候相互敌视,相互怨恨,但冲突却从未演变成暴力行为,因为他们已经厌倦战争,厌倦流血。他们的敌视和怨恨更多是以竞争、专长和分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国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专长:东北地区擅长制造业,中西部地区精于农业,西部地区饲养牲畜最拿手。从事农业的地区又有不同的分工。爱达荷州等土地肥沃的北部地区所种植的作物与土地欠肥沃但人口密集的南部地区所种植的作物就不一样。不同的移民群体之间在经济上互相竞争,但竞争的比较优势法则推动他们集中精力于自己所擅长的生产领域。

这样,各个移民群体就投入到一种新型战争当中,这种新型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所有宿怨: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宿怨,波兰人与犹太人的宿怨,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的宿怨,德国人与丹麦人的宿怨。竞争压倒了一切,中世纪的战争再次打响,但是武器和目的都改变了:武器是专业化,目的是竞技。每个移民群体都坚信一定能够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来,他们筑起更高的堤坝,竖起更大的雕像,争取更好的收成,积累更多的财富。就这样,竞争精神得以流传,直至今天仍在美国的社会中结出硕果,与过去不同的只是法制环境更加完善了。

尽管从欧洲来的移民相互之间差异非常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不信任。他们认为公共事务管理当局阻碍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竞争。当初他们离开欧洲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共事务管理当局腐败成风、欺压百姓。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制约体系,其首要职能就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个人,防止政府控制经济、强加宗教信仰或独揽政治权力。同样,全美橄榄球联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一项体育赛事建立起一套制约体系的组织。比赛中设立两个裁判组,一个在场上吹哨挥旗,另一个在场外摄象录象。如果比赛的球队对场上裁判有异议,可以提出上诉,由场外裁判看录象复审,作出最终裁决。

技术的发展是竞争性专业化的促进因素。技术为这种专业化提供了在美国这样一个非常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所必需的效率。同样,技术的发展在全美橄榄球联盟中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职业球员所使用的控制体重的仪器,通过卫星追踪职业球员的摄象机和电视,职业球员穿戴在身上的先进装备,凡此种种都证明先进的机器仪器对美国人具有多么大的魅力。

美国人之所以着迷于机器和仪器,原因很简单:美国一向是原料丰富,但劳动力贫乏。为了开发丰富的原料,就不得不以机械代替不熟练的人力。19世纪末工业机械化的成功进一步推动美国人利用机械和技术的力量。对于美国人来说,技术已经表现出其促进发展和成功的威力,随着美国的专利技术不断涌现,美国人对机械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如今,是个美国人就随身带着个小玩意儿,以备不时之需。在这点上,美国人与日本人倒是很相像,你只要看看橄榄球球员的那身行头就知道了!头盔,护脖,护肩,护胫,护踝,护臀,手腕和手指上缠着防静电绷带,脚上穿着最新式的运动鞋。运动鞋也有讲究:在人工场地上比赛穿合成橡胶底运动鞋,在铺草场地上比赛则穿钉子鞋。除此之外,各种角色还有自己特殊的装备:接手戴着专门用于抓球的手套,前卫戴着保护眼睛的茶色玻璃面罩,后卫穿着用非常薄的强化塑料制作的护脊。就连教练也有自己的小玩意儿:他们使用先进的手机同负责统计的人联系。让那些对体育运动持传统观念的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的球队正在筹划着在四分卫的头盔里安装一个耳机式移动电话,好让他能够听到教练的指示。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怎么受大家庭或家族的影响,美国人的基本活动以小家庭为单位。美国的家庭在很多方面就像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的橄榄球队中的三个“组”。球员同自己那个“组”的关系是第一位的,同球队的关系仅仅是第二位的。同样,美国人同社会保持关系的基本单位是小家庭而不是大家庭。美国人从小就被教导以小家庭为自己的出发点,他们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得知,小家庭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人一般鼓励自己的子女独立、自信、敢闯。伴随着美国的孩子成长的观念是,只要沿着一定的道路走下去,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富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人人都可得到。美国的平等精神就是由父母灌输给子女的,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这样,到了长大成人的时候,美国人就相信成就是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美国人的成就是财富、健康和幸福,他们常常把贫穷、有病或不幸福的人看成是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正像斯图尔特和贝内特所说的那样,美国人信奉平等,但他们信奉的平等只是机会的平等,至于成功和失败则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斯图尔特和贝内特,1991年)。不少美国人认为,贫困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是自我放任所致。斯图尔特和贝内特还指出,这种观念让普通美国人活得很累,因为他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在美国,如果一个人受到尊重,那不是为了他做过的事情,而是为了他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因此,美国人个性都很强,他们总是在追求着什么。

正是由于美国人的这种倾向,美国的经理人员普遍善于应变,他们不断提出能够体现自己个性、为自己赢得声誉的新计划。对于他们来说,走前人走过的路没劲(坎特,1979年)。他们提出新计划快,改变计划也快。美国既以领风气之先而闻名于世,也以它的经理人员随时调整方向而蜚声海外。

集体磋商技巧

美国的橄榄球运动有一个特征是世界上任何其它体育运动都没有的,那就是集体磋商。所谓集体磋商,说的是进攻的球队在行动之前先在场上聚在一起商议采取什么战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历的球员通过磋商统一思想。他们都知道,唯一能够达到目的的方式就是求同存异,通力合作。比赛一结束,大家又都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一个由不同性格的人组成的团体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暂时忘却他们之间的分歧,这就是“熔炉”的含义。早在1832年,托克维尔就注意到这一现象:

这些美国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人。如果我对你们说他们如何如何,你们简直不会相信。有一次在美国的一个社区里,一位公民突然想到需要一种服务,而他所在的社区不提供这种服务。怎么办呢?他穿过马路,找他的一位邻居商量。然后怎么样了呢?有着同一需求的公民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立刻开始筹划提供这种服务。我接着要说的你们还是难以相信,但却是事实:做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找官僚机构,所有这一切都是公民的个人行为。(米勒和赫斯特德,1987年,第91页)

这个“熔炉”的成分现在越来越复杂:1980至1997年间,西班牙裔人口从3%增加到1l%;亚裔人口从1.5%增加到4%;美国黑人从11.7%增加到12.1%;白人则从83.1%下降到73%(布思,1998年)。

那么,没有集体磋商行不行?多数情况下不行。在1991年的超级杯赛中,“野牛比尔斯”队与“纽约巨人”队狭路相逢。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直到最后几分钟才决出胜负。比赛期间,“纽约巨人”队仍然在每次行动之前进行集体磋商,“野牛比尔斯”队则没有。“野牛比尔斯”队之所以没有采用集体磋商技巧是因为他们有吉姆·凯利这个出色的四分卫,这是个人可以在集体中出人头地的又一个例证。尽管吉姆·凯利有过人的表现,最后还是让“纽约巨人”队赢得了比赛。虽然不能因此而下结论说没有集体磋商就是不行,但却可以说任何一支球队,包括“野牛比尔斯”队,不说在多数情况下至少也是在许多情况下,还是采用集体磋商的。同样,美国的组织和团体,不说全部也可以说大多数,都采用集体磋商的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达到自己的目标。

美国人把集体磋商作为协调技巧的观念与日本人在公司内部所具有的集体感不太一样。日本人通常在工作之余与同事聚会。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几个同事就聚在一起吃顿晚饭,喝一通酒,既联络感情,又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问题没解决,他们就会不断地聚餐。美国人则相反,他们有了问题就专门开会商议解决办法,会开完了,就接着干自己的工作。问题没解决,就再开会。

达尼埃尔·布尔斯廷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美国就像特立独行的牛仔(布尔斯廷,1965年)。到西部寻求发展的美国人常常为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临时结成团伙。由于美国社会的流动性非常大——至今仍然如此——这种团伙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合作性的,谈不上深厚的友谊,也没有时间培植深厚的友谊。美国是典型的“做事”型社会,大家最关心的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他们集中精力于实现一个眼前的目标是为了确保自己的未来。对过去,对历史,他们并不是很感兴趣。欧洲人和亚洲人常常抱怨说很难同美国人建立起亲密的私人关系。美国人普遍对团体的目标尽心尽力,但那只是在某一个固定的时期内,而且常常是一个较短的时期。许多欧洲人,生活和工作的圈子就在自己的家乡附近,直到死都出不了30英里的范围,而美国人一生当中可能多次改变工作单位、职业、居住地、甚至配偶,所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也经常变换。

在橄榄球比赛中,集体磋商把比赛分解成若干独立的任务,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战术,如果一一完成就可夺取最后的胜利。集体磋商的这种功能在美国的文化中也有反映,那就是美国人处理问题的方式。美国人习惯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目标,一次实现一个;把一个大难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难题,一次解决一个。美国人相信,只要步骤得当,目标明确,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这与橄榄球比赛的情形是一样的:不管赛场上的形势多么复杂,球队都有信心通过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克服困难。

19世纪末,在弗雷德里克·泰勒对时间和运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诞生了“美国制造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美国经济史中的集体磋商,反映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如橄榄球比赛中集体磋商可以为每一具体形势确定一个标准化的步骤一样,“美国制造体系”把一个标准化的制造程序应用于不同商品的生产。

“美国制造体系”强调设计简约、零件标准化、规模生产。美国人引入批量生产的观念是强化使用机器的直接结果。19世纪,一组德国工人花费一周时间制造10把高级手枪,而同样数量的美国工人使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零部件仅用一天就可以制造数量更多的手枪,而且价格还低。历史上,美国的产品一向以实用、方便和价廉而闻名,而不是以美观而著称。美国的文化尊重机器,认为机器是文明的关键。事实上,美国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美国人对机器和仪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