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40

第40章 美国的橄榄球(3)

美国的社会把个人的等级评定与标准化直接联系起来。美国人十分依赖等级评定,他们的等级评定是通过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的,常常以统计分析为依据。一般来说,美国人没有时间从主观的角度对人进行判断。斯图尔特和贝内特指出,许多“存在”型或高背景型社会对雇员的评价采用绝对的标准,如琼斯的表现好,琼斯的表现更好,等等,这样不至于伤谁的面子(斯图尔特和贝内特,1991年)。美国的社会是个“做事”型的社会,美国人在对个人的表现进行评定时总是采用对比的方式。评定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雇员的等级被别人超过,这个雇员就有可能被人取代。即使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考评,也采用对比的方式,学生的成绩通过一个说明相对表现的曲线来描述,这个曲线决定每一个学生的最后成绩。

可以想见,美国人普遍希望了解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以便能够作出一个客观的决定。这样一来,在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里就产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学生只关心最后的考试结果。美国人追求平等的禀性和快速的生活节奏要求他们在对某一情况作出评估时采用标准化的评定方式。

尽管许多美国人都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但是他们所采用的评定标准没有不以数据为依据的。.例如全美橄榄球联盟对四分卫的评判就全以数据为准,有“传球百分比”,有“门下截击次数”,有“比赛中奔跑里程”,等等。四分卫的命运就决定于这些数字。要晋级就要提高自己的数字;坐冷板凳也常常是因为这些数字不令人满意。

在美国的社会中,数字对于决策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市场的财务分析,大学的入学计划,政府政策的制定,都要以数据为依据。美国的政治家对民意调查非常敏感,他们的手下往往都有一名统计专家。同样,学校对能力测试的依赖也非常大,学生入学通常都要接受若干标准化测试。尽管决定是否接收的因素有多项,但能力测试的分数影响最大。正如一个大学橄榄球员的“数字”是其能否被聘为职业球员的基本因素一样,高中学生在能力测试中所得分数常常是其能否升入大学的决定因素。

等级评定标准化来自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美国人并不把时间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他们没有时间对候选人进行特殊的或个性化的测试。标准化的测试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种方式节省时间。同样,美国的橄榄球比赛也建立在时间有限这个基本观念的基础上,各个球队永远处于与时间的争斗中,特别是在比赛快要结束发出两分钟警告的时候。

在美国,几乎什么都有时间限制,橄榄球比赛中的集体磋商也反映了时间紧迫的感觉。每一次集体磋商都有时间限制,观众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球员们为了节省时间都是奔跑着赶到一起磋商,然后又是奔跑着散开。同样,美国人也总是让时间在飞逝的感觉压迫着,他们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甚至休息都快。他们吃饭的时候,常常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下尽可能多的东西。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国家的人可以在10分钟之内吃下一个双层奶酪汉堡,外加一大盘土豆条和一大杯饮料,那杯饮料满满当当,压得纸杯几乎托不起来。

美国人精通缩写的艺术,他们觉得把所有的字词一一念出来太浪费时间。于是经济学economics就变成了econ.。使用冗长的正式称呼,如先生、教授、博士等,不仅有违美国人的平等精神,而且与节省时间的意识相悖。凡是构成名称或称谓的词组都被简化成缩写。没有人在提到“全美橄榄球会议”或“全美橄榄球联盟”的时候一个字不落地说National Football Conference或National Football I~eague,一个简单的NFC或NFL就足够了。共和党Grand Old Party简称为GOP;太太madam成了ma’am;肯尼迪总统被称为JFK;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Federal Reserve简化为Fed;放大器ampli-fier称amp.。最绝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就连相当于“你好吗?”这样的打招呼用语How do you do?也被简化成:Howdy。

由于时间紧迫的感觉,美国社会对热门话题的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名人的传奇和性丑闻等令人兴奋的话题,都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但是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关注某一个热门话题。美国人是时间集中型的人,他们倾向于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发生了什么令人兴奋的大事,他们会集中精力去跟踪,但没有多久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开始寻找新的刺激。

美国人觉得时间太少,还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要干的事情太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很难慢条斯理,按部就班。必须不断做好准备。这就是美国:一个没有多少时间思考的国家。美国人的理想就是尽早成功,而伴随着成功的常常是冷淡和孤独。橄榄球运动恰恰可以提供成功所缺乏的那种归属感和亲近感,“集体磋商”则不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迅捷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尽管美国人普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但这还是阻止不住大多数美国人想方设法达到巅峰,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就是一种考验,是对你能不能自力更生的考验。

推崇完美

早期到达美国的移民对美国怀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美国所代表的理想至今仍然被看成是神圣的和完美的。与其他主要社会有所不同的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来自于由人写成的材料,也就是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宪法和独立宣言是完整的和完美的。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保留这些文件所体现的完美的价值观和乌托邦理想而不断斗争的历史。了解到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初的移民会把美国想像成一个乌托邦。查尔斯·桑福德曾经如此概括这一乌托邦的形象:

我称之为伊甸园形象,这个伊甸园形象既不是单一的耕种形象,也不是单一的荒野形象,而是一个虚构的综合体,它把这两种形象综合在一起,放在同其他价值的动态关系中。这个伊甸园像真实的神话或故事一样同时在许多层面上运行,再现了一个处于各种对立面之中的人民的集体经历。在我看来,伊甸园神话就是美国文化中最强大、最全面的组织力量。(桑福德,1961年,第vi页)

当初,就是那些躲避迫害、躲避奴役、躲避专制和压迫的人将美国大陆“乌托邦化”了。作为一种观念,美国是一个创建乌托邦的尝试;作为一种价值观,美国包含着所有完美的东西:力量,财富,仁慈,家庭,孩子,光荣。这就是乌托邦。同样,橄榄球运动所代表的就是那个乌托邦的形象,职业橄榄球运动则是那个完美的美国乌托邦的一个象征。

《独立宣言》和《宪法》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基础。《独立宣言》和《宪法》是由人写出来的,而不是神授予的,也不是先知、使徒或帝王恩赐的。这就是美国人为什么要推崇个人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个人有能力做一切他或她想做的事情。任何个人的成功,不论是获得一个学位还是在一场球赛中得分最高,都被认为是人的作为,都应该受到庆贺。获得民主党总统提名也好,赢得橄榄球超级杯也好,都要庆祝一番。欢庆辉煌的成就反映出美国人对完美和乌托邦的追求。

全美橄榄球联赛的退役球员被选人“橄榄球荣誉堂”是美国职业橄榄球运动的最高荣誉,为此而举行的庆祝仪式既褒奖当选的个人,也颂扬孕育出这一完美形象的国家。职业橄榄球比赛中的民族主义气氛非常浓厚。每场比赛之前举行的仪式上都要奏国歌,有的时候还有名人领唱国歌,观众台上的球迷无比自豪地随声附和。比赛之前,陆、海、空三军代表高举国旗绕场一周。看上去好像再也没有什么比美国更完美、更值得庆贺的了。在美国,不论橄榄球比赛还是其它体育比赛都成了庆贺仪式:庆贺球队的完美,庆贺国家的伟大,庆贺制度的优越。

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感情不仅表现在橄榄球比赛中,而且在美国的各种社交活动中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美国人观看的电视广告有许多都直接体现出民族主义感,许多产品和服务都与民族文化相连。美国人普遍把美国看成一个年轻、成功和有威望的国家。营销人员把产品与美国联系起来,就是为了让人看到自己的产品便会联想到年轻、漂亮、性感。例如“米勒”啤酒的广告就强调“米勒”啤酒是以“美国方式”在美国酿造的啤酒,是给自豪的美国人喝的啤酒。广告中,男女老幼欢天喜地,举杯庆贺,夸张地赞美由一个完美的国家生产出来的完美的啤酒。整个广告片都以美国的星条旗迎风飘扬为背景,在美国人的眼里,星条旗是完美无缺的象征。这个广告片实际上没有怎么说这种啤酒如何如何,只是告诉你“米勒”啤酒是纯粹的美国啤酒,而对于大多数美国消费者来说这就足够了。美国人喜好幻想,他们对于成功和名望非常敏感。

有的时候,美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了一种惟我独尊的表现。例如尽管参加美国橄榄球超级杯赛的只有美国的球队,但美国人一说起美国的超级杯就像是在谈论橄榄球的“世界杯”。在许多美国人的眼里,美国就是世界,至少是世界最优秀的部分。全球都围绕着美国转,国际社会的贫困成员都是靠来自美国的汇款滋养的。因此世界各国只能学习美国的榜样,走“美国的路”,否则就只有失败。

一旦世界上发生大事,美国的经济成就和军事实力常常让美国人作出自以为是的反应。美国的媒体很少介绍其他国家的积极方面,相反却热衷于报道世界上发生的灾难和不幸,往往是连篇累牍,绘声绘色,就好像外部世界一片黑暗,惟有美国光明无限,结果让许多美国人产生了自我陶醉的感觉。有关外部世界的灾难、战争、暴力和政治动乱的新闻像炸弹一样炸得普通美国人晕头转向,根本意识不到其他国家还有什么令人向往的好东西。美国人的自以为是已经极端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和最繁荣的国家,尽管如前所述事实并非如此。

没有宗教,美国的乌托邦就不完全。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定期去教堂,以教徒的虔诚而论,只有爱尔兰和波兰等少数国家超过美国。美国的教堂有40多万座,各种信仰的教堂都有。美国基本上是一个基督教国家,30%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20%的人口信奉罗马天主教,但也有许多其他宗教信仰。每年用于宗教活动的钱达数十亿美元。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美国的天主教徒减少他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金钱支持,梵蒂冈就会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橄榄球比赛中,追求完美得到牧师的祝福。如前所述,不论比赛前还是比赛后,都有牧师为球队做祈祷。球队经理试图通过宗教仪式与社会打成一片,求得社会的认同。同样,普通美国人参加宗教活动也是为了与自己所属的团体在一起。早期移民背井离乡,宗教就成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来到一个新的社会意味着原有的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失,因此宗教就成为美国人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途径。美国人常常以教堂和宗教组织为基础形成政治压力集团,追求有利于自己的成员、符合自己的信仰的目标。

作为对本章讨论的总结,我们把橄榄球这个象征与本书第一编所述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联系起来(霍夫斯泰德,1991年)。如前所述,在霍夫斯泰德研究的53个国家中,以对个人主义的推崇而论,美国名列榜首;美国还属于愿意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风险,甚至乐此不疲的国家之列;美国人的阳刚气指数较高,也就是说他们进取心强,注重实利;美国人喜欢随便、随意,不喜欢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权力距离大,不喜欢等级森严。这几个结论与本章所提出的观点完全吻合。

尽管美国并不是乌托邦,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仍然觉得美国比自己的国家好得多。美国仍然在吸引大量移民。在美国,只要你辛勤劳动,只要你努力奋斗,你就有成功的机会。许多移民就是冲着这个来到了美国,即使要面对美国城市的突出问题也不在乎。来到美国的移民往往受到一种特殊的文化震动,这就是个人主义、集体磋商和崇尚完美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震动。许多谚语、格言,甚至普普通通的话语都可以验证这种文化震动。最后就让我们选择几个作为本章的结尾:生活只是一盘樱桃。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不是暴力,伙计,这是活力!巅峰寂寞。高处不胜寒。朋友,我还有急事,有工夫再聊。美国,爱也罢,恨也罢,都是最棒的!有志者事竟成。路要一步一步走。迟做总比不做强。你是从尼日利亚来的吗?那是德国的一个城市吗?你好,怎么样?(这是一个熟人相见时的打招呼用语说者并不想得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