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文明解密
23447800000014

第14章 高度发达的美洲文明(2)

独特的饮食

在饮食风俗方面,易洛魁人是很独特的。每天只做一餐饭。

据摩尔根的考察,易洛魁人每天做一餐饭的数量是按各自家庭的财力和人口的多少而定的。一般是在中午前10点或11点时把饭菜做好,这是正餐。进餐时,先由主妇把锅里的饭菜给各成员分好盛在陶碗或木碗里,每个成员各自站着或坐着独自吃自己的饭。因为易洛魁人没有桌、椅、板凳,没有盘子、厨房和餐室,因此每个人都找自己方便的地方吃。

他们吃饭的时间也不一致,往往是男人先单独吃,然后才是妇女和小孩吃。因为易洛魁人很尊敬她们的丈夫,把他们看成是地位崇高的人,因此妇女不能在丈夫面前吃饭,即使饿,也不能与男人一起用餐。正餐后,剩下的饭菜留给家族成员饿了的时候再吃。黄昏前,妇女煮些玉米粥让它冷却,作为早餐或晚餐用。

欧洲人来到后,易洛魁人随着大家族的集体生活方式的结束,其用餐的方式也开始变化。一些家庭用上了桌、椅,吃饭的次数一般是两餐。有的部落还一反古老的男女分别用餐的传统,同意让妻子和丈夫一起用餐,夫妇共用一个碗和一把勺吃饭,丈夫吃一口,妻子再吃一口,交替而食,直到把饭菜吃完为止。

大草原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是玉米,人们也把野稻作为主食来吃。果实、浆果和块根等是补充食物,肉类也是大草原印第安人的重要食品,其中狗肉被认为是神圣的食品。食物的烹调方式主要是煮或烤、炸,人们用烧红的石头烤肉,或用形似锅样的皮革煮肉。储藏肉食的办法是把肉晒干,或制成称为“别米康”的肉末,有的部落在肉末中还加上浆果汁。这种“别米康”可以保存好几年,吃时再加入油脂,做成肉饼。人们往往把新鲜的浆果拿来就吃,菜根和肉类则都是煮熟后再吃。

帕布罗印第安人的主食是玉米和南瓜,此外还有豆类。人们将玉米放在石制的碾磨器上压成粉状,然后再做成粥或饼。狩猎对于帕布罗人有着重要意义,这是人们肉类的来源,麋、野牛、山羊、鹿和鱼都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此外,他们饲养的家禽火鸡也是他们的美味。帕布罗人还喜欢吃红辣椒和干肉。人们吃饭时的习俗与易洛魁人一样,每人都找自己方便的地方进食,既无桌子也无椅子和专门的厨房,用粘土做成的炉子临街放着,这就是他们的厨房了。

那发和族印第安人的主食是玉米、南瓜,豆角、向日葵是他们的重要食品。17世纪以后,他们又从西班牙人那里学会了栽种小麦和桃树,进一步丰富了食物的品种。人们通过狩猎获得肉类,以后随着饲养业的发展,绵羊、山羊、牛和马都成为可食性家畜。由于那发和族的一些部落住宅很狭窄,家庭日常生活都在露天进行,吃饭时也在露天任何方便的地方吃。

颇具特色的民居

北美印第安人的居住状况是与他们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时期,印第安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因此他们的房屋建筑都离不开“群居”这一原则。据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实地考察,他总结出仅北美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印第安人的房屋就约有7种之多,但无论哪种,都是“群居大房屋”。

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印第安人住在半球形的小棚犀里,在建造这种小棚屋时,先在地下挖2尺深的坑,把挖出的土堆在坑边挡雨水,再把余下的土覆盖在半球形的顶上。门有时开到屋顶的正当中,有一活板门,进出时沿梯子上下。一所棚屋往往住两三个家庭,这是由于氏族观念很强所致。火塘安置在房屋中间,人们睡在墙边的地上,身上盖着兔皮或其他衣物,身边到处堆放着杂物。

在一些山区,这样的棚屋里还会设有一个约1米高、2米长的入口过道。6~7所这样的棚屋构成一个村庄,在村庄的中间还建有一个供集合或跳舞用的半球形房屋。在每所房屋旁边都有一个用树枝条和草编成的,形状像啤酒桶似的粮仓,立在地上或放在柱子上。

在加利福尼亚南部,由于气候干燥炎热,印第安人的棚屋显然与北部不同。他们的房屋是锥形或楔形的,用楸木建造,房屋里的炕有一定倾斜度,使人在睡觉时头部高于脚部。这些房屋都整齐地排成一行,房屋的前面都有一个用树干搭成的凉棚。村长住在村落一端的棚屋内,“萨满”则住在另一端的棚屋里。每一所棚屋不止住一个家庭,大的房屋可容纳30人至40人。

易洛魁人的住房通称为“长屋”,长约15~24米,房屋的构架很结实,在插入地面的直杆上架上横杆,用枝条扎牢,再在构架上覆盖一个三角形的屋顶或圆形的屋顶。房顶和房子两侧都盖着大张的榆树皮,榆树皮被绳子或夹板固定在构架上。屋内每隔2~2.5米就隔出一个房间,每间房都像一个牛栏那样对着过道完全敞开,过道一般宽约0.6~1.2米左右,两端各有一门,门上挂着兽皮。每隔两对隔间有一个火塘,火塘在过道中间,由住在这4个隔间的人共同使用。

在火塘上面的屋顶上,都留有一个天窗作为出烟孔。靠墙的地方都有用树皮板制成的低台作为床铺,床铺上铺满了草席和兽皮,台下堆着过冬用的干燃料。在床铺上面约1米高的地方有一个用树皮板搭的第二层,类似阁楼。这里或存放杂物,或让孩子们睡在面。

在三角形屋顶下面,还有第三层,主要用来储存没有剥过的玉米。屋子两端还建有一个小小的平顶穿堂,冬天用于堆放燃料,夏天作为屋内住户聚谈或娱乐的场所。房门开在两头穿堂的墙上,外面用一块树皮挡住,冬天里面再加上一条毯子或一块兽皮挡风。门的上面雕刻着一种动物形象,是这座“长屋”的图腾。每一个易洛魁的村庄有这样的长屋约10座到30座。到16世纪至17世纪,易洛魁人的村庄都用高栅栏围了起来,以防御其他部落的侵袭。19世纪初,易洛魁人的这种“长屋”已经逐渐消失。

平原印第安人居住的房屋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

(1)带有许多平台的房间,这些房间平行排列在一起。房间的底层虽然宽阔,但没有门窗,它成为整个房屋的第一个平台;第二层楼的房间比较狭小,构成整个房间的第二个平台;第三层楼房的房间比第二层还狭窄,构成整座房屋的第三个平台,人们用梯子从一个平台通往另一个平台。

(2)金字塔形的房屋。这种房屋由若干层逐级升高的阶梯式层楼构成,呈阶梯式金字塔形状,最高点是房屋的中心部分。

(3)带有封闭式院子的多层平台房屋。在上述各种房屋组成的村落中,都有公用的进行仪典的房屋,如用做宗教、祭祀、部落议事会开会等。房屋大多用砂石做材料。有时也用干草和泥做成的土坯建造,极少用木材。人们在横梁上的天花板处开一些缺口作为各层楼间的通道。在欧洲人到来以后,北美平原印第安人的居住条件更为恶劣,有些小土房既无地板,也无窗子,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大房间内,房内没有桌椅和床铺,炉子都放在街上。

相关链接——印第安的语言

每个印第安部落都有不同的语言,许多印第安人除了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外从来不学其它语言。那么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是如何交谈的呢?他们有两种无声的交谈方式:一种是手势语,另一种是信号。

手势语是一种使用手势的交谈方式。遇到陌生人时,印第安人使用手势语。这样,他们可以辨别陌生人是敌还是友。在印第安人的手势语中,用手做手势:一种手势表示“人”,另一种表示“马”。为了说明某事在当天发生的时间,印第安人用手指天,表示当时太阳在哪儿。

给远方的人发送信息时,印第安人通常使用信号。为了发信号,印第安人可能用小矮马,也可能用毯子,或者烟、镜子,甚至火箭头。

印第安人要想发信号告诉别人他看到了很多动物,就会骑着小矮马绕大圈。但有时印第安人发出这样的信号然后再躲起来,就表示遇到了危险。

毯子的信号很远就能看见。印第安人拿着毯子角,在前面左右摆动。用毯子能发出许多不同的信号。

印第安人用镜子也能发出很多信号。通常用镜子警告别人有危险,或者想引起远处某人的注意。也可以用镜子发送代码信息。当然,镜子只能在有太阳时使用。晚上,印第安人用火箭头发信号。

印第安人也能通过烟发送消息。他们用干柴点起一小堆火,然后将草或者青树枝放在上面,再用毯子将火盖一会儿。把毯子从火上拿开时,就会有一团烟冒出。烟冒出的次数以代码方式传递了信息。

查文文明

查文文明属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期的文明,来源于秘鲁利马以北的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目前已发掘的遗址多为宗教祭祀中心。这里的神庙有石构廊庑曲折穿越,典型神像是犬齿外露、须发如蛇的美洲虎神,形象诡奇多变。

此外,还有马蹬壶、敞口碗等陶器和耳坠、镯子等金属饰物。考古研究发现,查文文明是此后南美安第斯山区各古代文明的渊源,它的开创性作用与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化可以相提并论。

查文人的农牧业发展

考古发现,当时查文人的居住地不论其地上、地下物产都比较丰富,这里产的许多谷物、矿石和原材料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村落周围的土地不仅适合耕种,而且还适合放牧。所以,查文人不仅是种植农作物的农民,还是在周围的高原上放牧的牧人。

在查文历史上,着名的美洲驼和羊驼不仅为查文人提供了肉食,美洲驼还是他们重要的役畜,查文人用它来驮运东西。最早的有组织的大型美洲驼队,可以为查文人带来许多当地没有的水果、辣椒、可可、鱼等。而随着贸易的往来,查文人不仅得到了许多异国他乡的产品,也使查文-德万塔尔日渐强大起来。

查文人的祭拜中心

公元前900年左右,查文人开始在查文-德万塔尔修建石庙。这座石庙后来也就成了安第斯山区最重要的一座金字塔形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滨海村落到安第斯山间小城方圆数百英里的人们,都开始信奉这些面目狰狞的查文神。这些神以及查文文化的其他许多方面,都对周围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在对查文遗址的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建筑物里发现了一系列的石头建造宗教建筑,这是一些附加建筑和改建后建筑的综合体,也被人们称为老庙和新庙。老庙广场的中心是一个圆,而新庙广场的中心则是正方形。

通常来说,遗址中的老庙都是用大石块和大小各异的石像建筑而成的,其原始建筑的建立时间大约要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因此也被称为老庙。它主要包括3个相互联结的土墩,形成“U”字形结构,这个“U”字形结构正好围绕着一块凹陷的圆形广场。北部的土墩高14米,中部的土墩高11米,南部的土墩高16米。在庙宇的下面,是像迷宫一样的狭窄通道和无数房间,被人们称为画廊,有些石像都是刻在巨石上直接砌入墙内的。“画廊”里的地上,堆满了遗留下来的作为贡品的陶器。在这些陶器中,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带来的,说明当时查文应该是一个祭拜中心。

在庙宇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彩塑雕像中有矛、盾、刀、棒等多种武器形象,甚至有几个雕像手持砍掉的人头,这说明真正对于查文人来说也很重要。

考古学家认为,在大约公元前400年,这座神庙经过一次修缮和一系列的修建,修缮后的规模比原来更大,但整体仍呈“U”字形。也正是这种结构形成了新“U”字形的平台和遗迹,它们聚集于正方形的广场上,才形成了新庙宇。但是,在大约公元前200年左右,查文文明开始衰落,村落建设也逐渐停顿下来。

独特而神秘的石雕像

在查文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逮着精美头巾的石刻人像。通过鉴定,这座石像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雕刻而成的。

这一人像的双手各握着一根节杖,双臂自然下垂,人们称之为“节杖神”。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查文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其他独特而神秘的雕像。

在查文庙宇上的方砖檐口上,还有很多浮雕。建筑的门楣通常都采用两根竹子来支撑,门楣上雕刻着一排站着的鸟,柱子上刻有人像、鸟头和尖牙利爪等。在一块方尖碑上,还刻有鳄鱼形象。有人认为,查文文明曾受周围环境,尤其是山脉东部茂密丛林的影响,因为在查文文明中,丛林动物非常普遍,如美洲豹、蛇等。还有许多动物和人类形象相结合,形成半人半兽的怪物。

在查文文明的雕刻中,最令人困惑的是蓝藏独石柱。这根石柱高4.5米,由白色花岗岩雕成,底部埋葬于查文神庙的地基内,顶部直到庙顶。在这根石柱上,还刻有一只猫口、犬牙、眼睛,头上还爬满了蛇,但手脚与人很相似的生物。有人认为,这个生物拥有进入天堂和地狱的能力,可能是某种神谕物,也可能是一种宗教崇拜。还有人推测,这座神庙是围绕这座雕像建造的。不过,对于这个生物到底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至今也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神庙为何被突然放弃

考古人员认为,大约在公元前400年,这座神庙经过了一次修缮,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修缮后的神庙,规模比原来更大了,但它的结构仍呈“U”字形。也正是这种“U”字形的遗迹,才聚集于正方形的广场上,形成了新的庙宇。

然而,让考古人员困惑的是,大约公元前200年,不知何故,这些庙宇都被放弃了,查文文明也开始衰落了。对此有研究人员认为,在公元前,查文文明曾广泛传播,作为当时的文明中心,查文人掌握了较高的金银冶炼技术和纺织品工艺,而且查文文明也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来兴起的纳斯卡文明和莫切文明,其设计的图案及生产的陶器、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等,都与查文文明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一度繁盛的查文文明为何会突然衰落?此后人们为何不再将它作为祭祀的场所?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答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延伸阅读——查文文明与奥尔梅克文明的关系

查文文明的显着标志就是他们的建筑和雕塑,这些建筑与奥尔梅克文明中的建筑与雕塑一样,也是一种宗教的象征。

与奥尔梅克文明类似,查文文明最具特色的象征物就是介于美洲虎(在秘鲁或许是美洲狮)与人之间的怪物。这两种文明都同样具有猫科动物的艺术主题,显然是彼此独立地脱离核心美洲文化的“形成阶段”。然而,查文文明与奥尔梅克文明不仅在地理上互相隔绝,在风格和建筑上也彼此不同。

其次,奥尔梅克人发明过一种表示日期、或表示观念和词汇的文字,不过还不能证明在前皮萨罗的安第斯世界的任何部分就已发明了文字。另一方面,安第斯各民族在查文时代已掌握了金属的用法,而中美洲各民族在冶金方面似乎并没有独立的发明,他们是在中美洲历史的晚期从安第斯世界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