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哥伦布一行所见到的土着——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他们在美洲大陆上已生活了很久很久。关于印第安人祖先的来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将各种假说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两种意见:一是土生论;二是迁徙论。
土生论与迁徙论的论战
土生论者认为,人类起源于地球的各个地区,其中也包括美洲大陆。但从考古发掘来看,直到晚期智人阶段,即现代人出现后,人类才逐渐占据地球上更广大的地区,人类才进入美洲及稍后进入大洋洲。在美洲,至今还没有发现过类人猿化石,而人类是从类人猿经猿人进化而来的。考古资料证明,在美洲只有猴类而无猿类。所以,美洲并不是人类的起源地,印第安人是土生土长的美洲原始居民的说法目前尚无有力的证据。
迁徙论者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印第安人来自欧洲。
有的学者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由欧洲通过大不列颠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有的人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欧洲通过传说中的现已沉入大西洋底的一片大陆到达美洲的;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居民是由欧洲穿过乌拉尔山脉后,再由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最近,有些人类学家提出早期美洲人是从高加索先行移到欧亚大陆远东的地方,然后从西伯利亚分别移入美洲的。
美洲印第安人最早的祖先是从欧洲迁来的说法,据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证据并不充足。
首先,旧石器时期,格陵兰岛被大面积川冰所覆盖,人类无法长时间地在冰川中活动;人类既然无法到达这里,当然也不能由此进入美洲。
其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里海曾发生过面积很大的海浸,把欧亚两洲分开,当时的人类不可能越过这么大面积的水域由欧洲进入亚洲北部,再进入美洲。
再次,大西洋中可能有过现已沉入洋底的大片陆地,但那是大约发生在1000多万年前,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
最后,高加索人由欧洲进入美洲的说法,是根据在美国先后发现了4处有多具高加索人遗骨的地点后得出的结论,但并非所有的人类学家都相信这些史前遗骨具有高加索人的特征,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遗骨不是当今欧洲人祖先的体形,而是日本阿伊努人或其他与高加索人相貌相似的人(如波利尼西亚人)祖先的体形。
其二,印第安人祖先来源于亚洲。
有的学者认为,印第安人祖先是从亚洲南部横渡太平洋进入美洲的;有的学者认为他们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沙漠地区进入美洲的;还有的学者认为,印第安人的面貌很像犹太人,估计他们可能是传说中失踪一的犹太民族的后裔。中国学者认为,最早到达美洲的是华北古人类,因而印第安人是华北古人类的后裔。
亚洲南部的居民曾有过远航至美洲的事例,但那不是太久以前的事情,如果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就具备了横渡太平洋的技术,似乎还缺乏有力的证据。西伯利亚或蒙古沙漠的文化遗物虽可能与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遗物有相同之处,但西伯利亚和蒙古不是这些文化遗物的发源地,只是这种文化的一些分区。因此,不能断言美洲印第安人的故乡就是西伯利亚和蒙古沙漠。
至于印第安人是犹太民族后裔的说法,更不能成立,因为事实上犹太民族在几千年前已同巴比伦人融合了。
那么,印第安人祖先是否来源于中国的华北古人类呢?持这种说法的中国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根据考古研究的新成果,认为美洲文化和亚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而最能说明这种共同特征的文化遗物是楔状石核。在中国华北虎头梁村遗址发现的楔状石核比美洲发现的阿克马克遗址的楔状石核时代还要早些。情况可能是这样:在大约2万多年前,具有制造楔状石核技术的华北古猎人在追猎野兽的过程中,经过戈壁沙漠、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进入了遥远的美洲,便同时把制造楔状石核的技术也带到了那里。
当然,中国学者们的这一见解,只是众说纷纭中的一种,当然还有待于更充分有力的证据加以佐证。
亚洲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印第安人究竟从何而来?目前,一般人认为亚洲人是美洲印第安人最早的祖先,他们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美洲的。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端,隔白令海与美洲西北端隔海相望。白令海峡平均宽度只有65千米,最窄处的威尔士角还不到35千米,其间还有两个小岛:克拉特曼诺夫岛(属俄罗斯)和克鲁逊什特恩岛(属美国)。两小岛相距只有4000米。
此外,白令海很浅,平均只有42米深,最深处也只有52.1米,只要海面下降40多米,就可与陆地相连。由此说明,即使在非冰封季节,只要借助一定航行工具,通过海峡并非不可能。当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古猎人来说,要想越过几十千米的海面,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但是,从古地质学的研究中得知,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内,尤其是在末次冰河期,世界性气候变冷,冰河来临,海面下降了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便露出海面,成为沟通亚洲、美洲的陆桥,这在古地理学上称为“白令及亚”。
距今约2.5万年至1.5万年前是陆桥存在的最后时期。正因此时的白令海峡并非海峡,对古代猎人也就不构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加之,当时美洲的阿拉斯加内地,与冰河时期的亚洲东北部的气候酷寒、冰川横溢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绿色盆地,不但没有冰川,而且气候温和,食物丰富,很多动物,如猛犸、大象、麝牛、驼鹿、驯鹿、绵羊等都生活在这里。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亚洲东北部古猎人,尾随追捕这些动物,穿过白令海峡陆桥,来到北美洲的阿拉斯加是可能的。
进入美洲的古猎人仍以猎取猛犸、鹿类等动物为生,并以鹿骨作为制造工具的原料。1932年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的育空河附近发现了许多猛犸象骨骼化石,都表明这些地区曾经是猎场。亚洲的古猎人来到这里后,因食物丰富而人口激增,便又不断移到其他地方;又由于追猎动物,迫使动物逃迁,猎人也不断迁徙。
从考古资料看,当时人类是从两条路线南迁的。
一条路线是从洛基山西侧,沿太平洋沿岸直下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州。其证据是1929年在加利福尼亚洲德尔玛附近发现的一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为4.8万年,这是目前美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表明此时美洲已有了人类居住。以后考古学者又陆续在加利福尼亚洲的圣迭戈、新墨西哥州和福尔索姆和克洛维斯山洞中分别发现了距今4.5万年的人骨化石、矛头和距今1.1万年前左右的其他石类工具。这些石器、化石都表明早在1万年前,这些地区都已有人类居住了。
另一条路线是,人类从洛基山北部进入哈得逊湾五大湖以西、洛基山的加拿大腹地及美国中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考古资料说明,人类在这条迁移路线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21年,考古学家在洛基山脉东侧的丹佛附近的羊泉遗址,发现了猛犸及野牛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印第安人常用的石矛头等。1947年,在墨西哥培克斯本发现了一个1万多年前的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的人类头骨化石。1968年,在华盛顿地区马尔姆斯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原始人的文化遗物。1973年,在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宾夕法尼亚州西南的阿韦拉发现了距今1.7~2.2万年的人类居址和动物化石。1976年,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老鸦河附近,发现了2.2万年前的一个儿童的下颌骨碎片。
以上发现,都说明从亚洲迁移来的美洲的最初人类,逐渐分布到了广阔的地区。
在更新世结束前,人类由中美洲进入了南美洲。考古学家在厄瓜多尔、秘鲁及巴西的洞穴中,先后发现了人类遗骨化石。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到达了美洲最南部的阿根廷。这从1.1万年前生活于阿根廷南部的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和他们食用丢弃的骆驼骨头可得到说明。此外,在阿根廷下洛斯托尔道斯洞穴中和麦哲伦海峡的洞穴中也都发现了人类的文化遗物。
以上种种发现,都证明了在晚期更新世时,亚洲古人类曾从东北亚多次向美洲迁徙,约在l万年前,他们分布于南、北美洲,他们是美洲的最早开拓者,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相关链接——印第安的婚俗
在印第安人的生活中,香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婚礼上,新娘要手拿一把香烟,以表示对神的虔诚。在婚礼结束后,新娘要把香烟丢弃,以示从此再不结交男朋友了。
另外,印第安人还把香烟看做是怀孕的象征。当一个女性怀孕后,她就把香烟摆在醒目的地方,以提醒他人。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也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的地点也大多选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在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们都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婚礼的主持人是酋长和两位长老,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全场的人向他们致礼表示敬意。酋长身着民族服装,头上象征权威的高高的羽毛格外醒目。酋长在大厅中央坐定,两位长老分坐酋长左右,他们是当地年岁最大的人,灰白色头发结成长辫垂在肩上。新郎新娘身着白色的鹿皮传统服装,跪坐在酋长对面。成年男子围坐在酋长、长老、新郎新娘周围,妇女和儿童围坐在男人的外围,每人面前放着刀叉和盘碗。
仪式开始,酋长面向空中,高举双手,全场鸦雀无声。他点燃艾草,随着一股伴有浓香的青烟升起,酋长用民族语言向神明祈祷,为新婚夫妇祝福。酋长说完,由左右两边的长老边说边唱,歌声豪放粗犷。祈祷完毕,酋长从身上取下一根长管烟枪,在艾草上点燃,再将烟枪平举在胸前,自左而右地转一圈,放进嘴里吸几口。随后,将烟枪交给左边的长老,这位长老照酋长的样子做一遍后交给右边长老,接着传给新郎、新娘、客人们。
按照印第安人的传统风俗,烟枪象征和平,吸烟表示友好。当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吸过烟后,四位年轻人抬来一大桶汤羹,新郎新娘先为酋长和长老每人盛一碗,酋长接着将汤羹分盛在五六个小桶里,再由人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根据印第安人传统习惯,新郎婚前要设法猎获一头麋鹿,用鹿肉加野米熬成汤,婚礼上分给大家喝。按照古老惯例,印第安人婚礼上吃玉米饼时,还应吃烤野牛肉。喜宴结束,酋长和长老离去,人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随着欢快的鼓声,通宵达旦跳传统的印第安太阳舞。
印第安人独特的习俗
各民族的衣食住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及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北美印第安人的衣食住当然也不例外。最能代表印第安人衣食住风俗特点的族群包括易洛魁人、居住在大草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和帕布罗人。
独特的服饰
易洛魁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基本上没有缝制的衣服,他们通常是用一块经过加工的浅色鹿皮遮身。在夏季暖和时,男子身上披一块40~50厘米宽的鞣皮带,长到股骨,腰间再用窄带子束起,这样,鞣皮带的前后两端就成了两块正方形的围裙搭在下身。妇女们则用一块长方形的鞣皮围在下身,成为一条裙子。
无论男女,上身都用一整块鞣皮披在肩上成为斗篷,有时将斗篷的一端落在一个肩头的下面,再用结子把它和另一端扣在另一肩膀上。冬季,易洛魁人穿上熊皮、海狸皮、水獭皮、狐皮或灰鼠皮做成的斗篷,他们将毛茸茸的那面贴近身体以便保暖。行走时,腰部束上结子,睡觉时就把它当作被子盖在身上。
易洛魁人脚上穿的是鞣皮靴和绑腿套,妇女的绑腿套较短,只到膝盖,下端扣在鞣皮靴上,膝盖下用结子结紧;男子的绑腿套较长,一直到腰带处,膝盖下同样用带子束紧,下端也要扣在鞣皮靴上。男子的绑腿套长是由于打猎的需要,这样可以防止被灌木丛和树枝划伤。
易洛魁人在较隆重的场合中都戴有头饰,男子头上戴起一顶圆皮小帽,它上面有许多小羽毛和一至两根直立的老鹰羽毛做装饰。同时,人们还在头上戴上头箍,头箍的四周插有一圈竖的羽毛。易洛魁的妇女们不戴皮帽只戴一个头箍,头发编成两条辫子。男子的头发一般剃掉,只留下头中间一条头发,它俨然像座高峰,带羽毛的圆皮小帽就围着在这座“山峰”之上。
当欧洲人到来以后,易洛魁人的服饰逐渐有了变化,不仅花色、样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改变,而且吸收了许多欧洲人服饰的特点,以至于最后被欧洲服饰所代替。
居住在大草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和欧洲人接触前已知缝制衣服,制衣的材料主要是野牛皮。妇女们把做衣服的野牛皮加工制成熟皮,用圆石子将皮揉软,再用骨头锥子和野牛腱制成的线把鞣皮缝合起来。男子的服装最初是一个鞣皮小围裙、一件直系腰间的长绑腿套和一件野牛皮斗篷或披肩。
斗篷是最主要的服装,它是一整块带尾巴的野牛皮,尾巴一定要能碰着右手;斗篷用豪猪鬃绣上花纹,再用小皮块和绘画加以装饰。妇女们的服装主要是披肩,其装饰与男子不同。
除此之外,妇女们的衣服还有一件用两张糜皮缝制而成的无袖短外衣,外衣下缘缀有璎珞;妇女也有绑腿,但比男子的短,至膝部系紧。妇女的衣服上饰有各种刺绣、小玻璃珠穿成的彩花或璎珞。
大草原印第安人不论男女都留长发,男子在头顶留一束长发,其他均剃掉,那一束长发或披散着,或把它编上盘在头顶结成一束;妇女们则将长发编成辫子。男子往往用老鹰的羽毛作为头饰,其式样和位置都标志着他的不同军功。在一些庄重的场面,一些显要的人物都要戴上用老鹰羽毛和貂皮制成的礼帽,妇女则用贝壳和骨头做成各种耳环、项圈。
大草原印第安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在衣着方面可以说是比较讲究的,他们做衣服的材料很多,有牡鹿皮、貂皮、野牛皮等;服装的饰品和点缀也很别致,服装的样式也很舒适得体。
北美帕布罗人的服装很简单,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们就在腰间围上一条皮围裙,到冬季披上一件用家织材料或兔皮做成的斗篷,腿上绑起腿套,脚登鹿皮鞋;妇女也穿斗篷,往往披在右肩上,斗篷长及膝部,腿上也穿腿套。脚上穿的也是鹿皮鞋,此外还从膝部到踝骨绑上一条兔皮做的绷带。
当欧洲人到来以后,帕布罗印第安人的服装有了很大变化,但仍然保留了一些民族服装的特点。男子们身穿衬衫和裤子,妇女穿外衫;无论男女,在衣衫外面都披一条毯子;妇女脚上仍穿鹿皮鞋,男子和儿童却大都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