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简史
2381300000028

第28章 佛祖乔达摩

现在,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伟大传道者的故事,让我们将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至三个世纪。整个亚洲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因为他的出现,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就是享誉佛界的佛祖乔达摩。当以赛亚向巴比伦发出预言,以弗所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探究世界的本源时,乔达摩开始在印度贝拿勒斯向信徒传授知识。他们的生活年代都是在公元前6世纪,但却不知对方的存在。

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年代。那时,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展现出亘古未见的勇气和胆量(包括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中国),他们开始探求人类最为尖锐的问题,摆脱了传统帝王、祭司等封建制度的羁绊。可能就是从那时起,人类挣脱了长达两万年的童稚时代,踏入青年时代的大门。

迄今为止,印度早期的历史仍然不很明朗。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说着雅利安语的部族,从西北部一次或者数次向印度入侵,还把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传到了印度大部分的领域。雅利安语中包括梵语。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被这些侵略者占领后,他们发现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稍显沉闷的浅黑肤色的民族,这也是一个拥有更复杂文明的民族。

与希腊和波斯的入侵者不一样,这一民族不与外人交往,离开集体,过着孤独的生活。印度的历史到了历史学家大致能推算出年代之时,印度的社会就已经实行分化阶级,又把各个阶层分为很多等级,并有这样的规定:不同阶层、不同等级间不能一起进餐,不能缔结婚姻,也不能自由交往。后来,这种社会等级演变成“种姓制度”,而贯穿印度整个历史的也正是这种等级制度,这也使得印度民族从可以自由通婚的欧洲和蒙古民族中区分开来。事实上,印度社会就是一个由不同社会阶层形成的团体所构成的大团体。

乔达摩·悉达多原来曾是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19岁时,他与漂亮的表妹结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时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郁郁葱葱的林间嬉戏,有时在良田中打猎。不过,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令他感到满足,也正是那颗不限于满足的心灵使他要有一番作为。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确很安逸,但并不是真正的生活,那是一个漫长无际的假期,他不想再这样生活了。

他对人的生老病死,对人生无常,对幸福真理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当他正为这种心境苦恼时,他碰到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苦行僧。

当时,印度有很多这样的苦行僧,他们必须遵循非常严厉的戒律,他们在冥想和探究宗教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他们好像在追寻生命更深层的含义。乔达摩也是受这些僧人的影响,开始有了强烈的欲望,开始向往这些人的生活方式。

据说正在乔达摩考虑要不要剃度为僧的时候,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他知道后感叹道:

“这又是一个难解的结啊。”

他回到家后,发现族人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为他儿子的诞生庆祝,欢歌跳舞,一切都显得那么欢快。然而,在半夜中,一阵巨大的精神痛苦惊醒了他,那种痛苦就像是一个人被告知“你的房子着火了”时的感受。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摆脱这幸福而毫无目标的生活,绝不耽搁。

他悄悄地走到妻子的床边,在微弱的灯光下,看见妻子在鲜花的环绕下睡得正香甜,怀中还抱着儿子,他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在离别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抱一抱自己的儿子,但又怕把妻子惊醒,就没有抱抱自己的儿子。后来,他离开家,骑上马,在皎洁的月色下消失了。

当天晚上,他骑马走了很远。清晨,他已走出了自己国家的领土。

他来到一条沙河旁边,抽出剑并割掉自己的一缕头发,把身上的饰品都卸了下来,与自己的坐骑、佩剑一起托人送回家中。他继续向前走,后来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人,并与他交换了衣服。这样,他就清除了世俗的一切羁绊,终于可以无所牵挂地去追寻他自己的人生。他一直向南行走,来到了隐士和传道者的聚居地,即文迪亚山的一个小山上。

有很多智者隐居在那里,他们在岩洞里居住,他们在需要生活必需品时才去镇上,他们只对那些愿意登门拜访的求知者口授知识。乔达摩当时已对他那时的那套形而上学的学说十分熟悉,因此,那些隐居的智者给出的解答,不能满足他那敏捷的心智。

在印度,人们一直认为通过苦行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比如不睡觉、不吃东西、自我折磨等。于是乔达摩为了证实这种理论的正确性,就带上五个一起修行的弟子,来到深山老林,开始禁食和苦修。他的名声迅速的传播开来。一天,他身体极为虚弱,正在苦思冥想之际,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了。醒来后,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种苦行的荒谬性。

后来,他开始正常饮食,不再对苦行抱有幻想,与他一起修行的弟子都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惊恐。至此,乔达摩意识到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基础。他的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印度是被视为邪说的,以至于信仰他的门徒都离开了,返回贝拿勒斯,但乔达摩并没有放弃,他只身一人继续探索真理。

当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时,它的进程总是缓慢的。在问题没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前,在灵光闪现之前,往往很难察觉到它正是在一点点向前推进。乔达摩当初的状况正是如此。某天,他在河边的一颗大树下面坐着吃东西,恍惚间他的脑海闪现出一种顿悟,他似乎彻底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了。据说,他在河边经过一天一夜的冥思苦想,终于起身走向世人,并把他领悟到的生命的真正的涵义传授世人。

他来到贝拿勒斯,召集那些曾经弃他而去的弟子,并传授他自己的领悟到的新学说。他在贝拿勒斯皇家鹿园里,建起了一座栖身的小房子,为了让更多的人寻求真知,他还开办了学校。

乔达摩的传道是从他自己亲身感受的一个问题开始的:

“作为一个幸运的青年人,为什么我感受不到百分之百的快乐呢?”这是一个内省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泰勒斯及赫拉克利特在对宇宙问题的研究上,那种所表现出来的坦率无我的外在求知欲,以及同样无我的希伯来先知对希伯来人心智的教化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位印度传道者不但没有忘却自我,还专注于自我,并寻求毁灭自我。他认为,人类自身的贪欲是导致人类一切苦难的源泉。如果一个人想躲避多舛的命运,就必须控制自己的贪欲,否则等待他的将是悲惨的结局。根据乔达摩传道的教义,人的贪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但这三类都是邪恶的。第一类是食欲、贪婪和一切形式上的感官欲念;第二类是有利于自己的、个人的、关于长生不老的欲望;第三类是对功名利禄的欲念和那些诸如此类的欲念。只有彻底挣脱这些欲望,才能真正摆脱人生的折磨和苦难。当克服这些欲望之后,自我也就不复存在,心灵也自然而然安宁下来,这就是至善的涅盘境界了。

以上这些就是乔达摩祖师传道的主要宗旨。希腊的教旨教导人们勇敢大胆地去寻求真知,而希伯来宗旨教导和劝戒人们敬畏上帝施行正义,这两个国教的宗旨都那样地令人通晓明白,但乔达摩教义的要旨却与这两种不同,它是一种极为玄奥抽象的思想。就连乔达摩自己的弟子也无法悟透他教义的真正意义,怪不得当他个人的影响力退却后,他的教义屡遭误传和被视为异端邪说。当时,很多印度人都有一种信仰,他们认为有一位智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到人世间,而这个人便是神灵的化身,人们称他为佛陀。乔达摩的弟子宣称这个佛陀是乔达摩,也是最后的佛陀。不过,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乔达摩自己到底有没有接受这个尊号。在他仙逝之前,世间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神奇传说。与道德说教比起来,人们在心里更相信会有一个传奇。

于是,佛陀乔达摩就被神化了。

乔达摩祖师的确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多实质性的东西。对芸芸众生来说,如果涅盘的想象力过于深不可测,印度人把乔达摩平凡的生活编织成神话的冲动过于强烈的话,我们最起码从他的教义中悟出了乔达摩所宣扬的“八正道”,即人生八大正道的真正的含义: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在没有贪嗔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从事正当的职业)、正精神(精神上要向善)、正念(正确的欲念)以及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