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49

第49章 中国部分(49)

《典论·论文》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作者不是单纯地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尽管他对这些问题作出的答案比较简单,但它却开了我国文学批评新的风气,为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作家特别是文学批评家陆机、刘勰、钟嵘等以很大的启示。

最早的创作论专著

最早的创作论专著,是西晋文学家陆机(261—303)的著名赋体论文《文赋》。它结合10种文体,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创作的过程及其方法,其中对艺术的构思过程写得尤为详明。陆机认为深入观察客观世界、努力钻研古书、人品高洁,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条件。而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是创作的起点。他说,当作家“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在创作动机产生之后还要进行丰富的想象,进入“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构思过程,直到“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待思想更加清晰,物象更加鲜明,便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进入“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的“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实际写作阶段。陆机还认为,艺术构思要有独创性,反对因袭。他对辞与意的关系,提出“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认为意是主干,辞是枝叶;语言辞藻应为表现文意服务;内容和形式要谐和统一。他还十分重视文章的艺术技巧。他把文体分为10种,对各种文体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精当的论述。它还以音乐为喻,批评了“靡应”、“不和”、“不悲”、“不雅”、“不艳”5种文病,真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首次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问题提上了文学批评议程,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忽略了文学的思想内容而片面谈论并夸大了艺术技巧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在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启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约465—约532)所著《文心雕龙》。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出身士族,早孤,家贫未婚,笃志好学,崇尚孔子,精通儒家经典,一生跨南朝宋、齐、梁三代,入梁才入仕,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受萧统器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文心雕龙》是他著名的代表作,成书于南齐末年。“文心”,乃“言为文之用心”;“雕龙”,乃因“古来文章,以雕褥成体”,如雕镂龙纹。若译为现代汉语可名为“文学思想研究”。全书10卷50篇38000字。它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总论4篇,主要阐述“文原于道”的原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文体论21篇,分别探讨骚、诗、乐府、赋等35种文体,诠释每种文体的名称和特征,说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评论作家作品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其写作方法。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都远远超过曹丕与陆机。它既是文体论的探讨,又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为建立作者自己的理论打下了基础。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其所论的详密深刻,亦远远超过陆机。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是全书的精采部分。最后一篇是全书的序和跋,说明这部书的名称、写作目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对过去文论的意见和对以后读者的期望等。全书虽然分为4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如他在《附会篇》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书把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的变迁相联系,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着重抨击了当时日益泛滥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文学须有社会政治内容,主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应该并重,而又尤以内容为重,并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作品首尾联贯,条理井然,析理绵密,逻辑性强,语言典雅华丽。近人范文澜称其“剖析文理,体大思深,全书用骈文来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婉转自如,意无不达”。

刘勰继承并发展前人进步的文艺思想,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概括和分析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现象,建立了文学批评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把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书中存在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评价欠当等弊端,但它仍然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光辉的巨著,对唐以后诸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作家和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的新文学大系

最早的新文学大系,是现代编辑、出版家赵家璧(1908—)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6年出版,它对“五四”文学革命至1927年期间的“新文学理论的发生、宣传、争执,以及小说、散文诗、戏剧诸方面所尝试得来的成绩”,进行了整理、保存、评价。共10卷。其中有胡适选编的《建设理论集》,郑振铎选编的《文学论争集》,茅盾选编的《小说一集》,鲁迅选编的《小说二集》,郑伯奇选编的《小说三集》,周作人选编的《散文一集》,郁达夫选编的《散文二集》,朱自清选编的《诗集》,洪深选编的《戏剧集》,阿英选编的《史料·索引》。蔡元培为其写了总序。所选编创作方面的7卷,共收小说81家的153篇作品、散文33家的202篇作品、新诗59家的411首诗作、话剧18家的18出戏剧,这些作品反映了新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廊和脉络。无论是语言和手法,还是形式和内容,都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鲜明的特点,使我们看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所进行的深刻变革,以及这场变革在最初10年间的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由于编者都亲自参加了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并为之而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故所作“大系”倍受人们珍视。

最大最全的文学辞典

最大最全的文学辞典,是《中国文学大辞典》。它是由马良春、李福田任总编,杨镰为古代文学主编,裴效维为近代文学主编,张恩和与徐乃翔为现代文学主编,蒋守谦、何火任为当代文学主编,1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于1991年初完成、10月出版的一部大型文学工具书。共8卷,其中正文7卷。全书1750万字,共收词目33000多条。它是《辞海·文学分册》的10倍多,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的13倍多。书中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各占1/3的篇幅。所收时间上起先秦、下至当代的1987年。它贯穿中国文学整个发展过程,涉及一切文学现象,包括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文学,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社团、期刊、运动等,亦博收精选入典。总之,它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浪花于一典,不仅满足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需要,而且给文学研究者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早的文学家专业辞典

最早的文学家专业辞典,是现代文学史家谭正璧(1901—)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934年由光明书局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6851名中国文学家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共140万字。它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最大的文学家辞典

最大的文学家辞典,是《中国文学家辞典》。它由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成。先后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各部分又分为4个分册。现代部分起自“五四”,讫于当今。1978年开始印发古代第一分册的征求意见稿,至1985年8月已全部出版。书中对在文学史上的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有过影响的中国历代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文学翻译家均作为立目对象。其辞条内容包括职称、原名、笔名、生卒时间、籍贯、生平简历、文学活动及其作品等等。辞条编排以姓氏笔画为序,并附有汉语音序目录。茅盾生前为其题写了书名。它是我国包容古代到当代、立目最多的第一部文学家辞典,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它问世以后,在中国竟出现了一股“文学辞典热”。

最早引进的文学辞典

最早引进的文学辞典,是《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它由150多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入选者、幽州书院副院长王志远副教授任主任编译兼总审校,具有国际公认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它忠实原著,可读性很强,为传播和普及世界文学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

最早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辞书

最早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辞书,是当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提要》。它是一部以提要形式大规模地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知识性辞书。它囊括了世界70个国家中包括60多位著名作家在内的1000多部作品,分属于几十种语言。共4册,230多万字。它对我国人民概括了解世界名家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