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1895—1931),又名邃轩,字子毅,笔名代英、但一、天逸等。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恽代英幼年时就十分用功学习。在家塾里读了不少线装书,母亲陈葆云就是他的启蒙教师。陈氏出身于士宦之家,颇有旧学根底,经常教育恽代英学习唐宋词诗。恽代英在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因为勤奋好学、聪慧睿智、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男奇儿”。
辛亥革命前,14岁的恽代英随父母去鄂西北老河口。他在父母指导下,在家读书。通读了《古文观止》、《战国策》、《饮冰室文集》等书。其中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最使他感兴趣,他从中受到了西洋新学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尚未成年的恽代英,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坚持写日记,反省自悟,坚持从各方面来锻炼自己。
1913年,恽代英18岁时,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文科学习。他读书非常勤奋,为了寻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真理,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着,广泛地涉猎各个学科的书籍,如中外古今的历史、哲学、文学等著作。他特别注意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并开始为上海的一些报刊写稿。“五·四”前文为《东方杂志》、《新青年》杂志等刊物撰写文章数十篇。在这些文章里,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提倡民权思想,对劳苦大众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1917年,为了救国济世,恽代英又和他的挚友黄负生、梁绍文、冼震等筹办成立了互助社,出版了内部刊物《互助》。互助社的社员们,经常在一起座谈读书体会,介绍个人思想修养方面的心得,开展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自由的、热烈的讨论。恽代英还在互助社里提出了“夫智仁勇三者,一贯之德也,研究以广其志,实行以增其勇,于以求仁”的道德标准,制定了“不谈人过失,不失信,不恶待人,不作无益事,不浪费,不轻狂,不染恶嗜好,不骄矜”的戒约八则,注意德、智、体的全面培育,建立了良好的学风,对于形成学人的良好道德素质和作学问的修养,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互助社的许多成员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