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西湖治理完毕,苏轼一直紧绷的神经这才放松下来,湖山风景似乎也变得更为悦人眼目。于是趁着心情愉悦,他又到洞霄宫与章惇饮茶。
章惇听说苏轼治理西湖告竣,杭州人无限喜悦,也禁不住称赞苏轼道:“西湖经子瞻这么一整治,可谓焕然一新。这一年多来,子瞻兄政绩不凡哪!”苏轼笑着摆摆手说:“对于苏某来说,无所谓政绩与否,我只是想为百姓办些实事。”
章惇笑着说:“子瞻,你可别打退堂鼓啊!你若成为朝中宰相,可为天下百姓办更多的实事,你就别辞让啦!”苏轼笑道:“这是子厚你心中所想,非苏某之愿也。一个人在地方为官,总比在朝中为官对百姓有用。朝中倾我之人甚多,苏某躲犹不及,焉能引火烧身,与群小论短争长?若力争是非曲直,则朝中党祸必起,非我大宋之幸、天下之福。”
苏轼当初就是为了躲避朝中党争才自请出知杭州的。这一年多来,政务繁忙,虽不免筋骨劳顿,但能做些实事,为百姓造福,心中还是欣慰的。可章惇就不同了,他因党争被贬到杭州提举洞霄宫,身居闲职,抑郁无聊。虽说每日参玄悟道,但心中是一刻也安静不下的。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就要消磨在杭州的湖山当中了,时时刻刻都在企盼着能东山再起,将那批构陷打压他的旧党人物狠狠打倒在地。他现在只是在等待时机。
但他对苏轼还是钦佩的。他们是同科进士,又多年同朝为官,也都屡经贬谪,宦游四方,生命中有太多的相似。尽管政治观点上略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互相钦佩对方的人品。但是他们的性格又是截然不同的,苏轼早已决意退避无休无止的党争,不再理会那些恩恩怨怨;章惇则仍满心怨愤,发誓要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夺回来。
苏轼淡然地呷了一口茶,悠悠地望着远处的湖山。章惇想起自己当初被贬,不由得怒容满面:“子瞻,党祸已起,天下有目共睹。好在子由已任御史中丞,刘挚等人行奸不便。说句实话,除了你和子由,元祐党人,我一个都不放在眼里!他们为图虚名和一己私利,苟且偷生、妒贤忌能。这才短短几年,又开始内讧争斗了。名为君子,实则小人!”
苏轼面色平静,摇摇头说:“子厚兄言重了,元祐党人中,要比熙丰党人中君子多。”章惇不服气地说:“我可看不出来。”苏轼看着章惇说:“那是你心怀偏私之故。”
章惇被他说到心坎上,怔了一下:“嗯,我不和你争,有理也争不过你。”
苏轼放下茶碗,踱了几步说:“苏某静守,乃为洞达世事;子厚静守,乃是韬光养晦。这正是你我之不同啊!”
章惇哈哈大笑:“知我者,子瞻也!”
苏轼和章惇大概都没有意识到,从这时候开始,他们分裂的苗头已经悄然萌发了。
吕大防受了刘挚的怂恿,意欲拔擢熙丰党人回朝,以显示自己为相用人毫不偏私,便上奏道:“太皇太后,元祐党人与熙丰党人纷争由来已久,长此以往,恐会酿成党争之祸。臣为社稷忧心,故斗胆建言,应该重新起用熙丰党人,让章惇、曾布等人回京任职,以平旧怨,从中调停。君子和而不同,双方自此可摒除成见,同为国事,齐力并进,消弭党争,则党祸之患自然而解。”
吕大防此言一出,朝臣议论纷纷,不知所措。刘挚、王岩叟在一旁暗笑窃喜。太皇太后道:“宰相所言极是,这正是哀家日夜忧心的啊!朝臣能齐心合一,共辅圣主,当然最好不过。不过此举是否太过冒险?万一党争再起,如何收拾?”
刘挚乘势进言道:“重新起用熙丰党人,是消除党争的调停举措,也可显示朝廷不计前嫌的仁德,伏望太皇太后圣鉴。”
太皇太后意有所动,沉吟不语。
苏辙坚决反对,立刻启奏道:“太皇太后,臣以为调停之举万万不可,若行调停之举,党祸不仅不会消弭,反会愈演愈烈。”
太皇太后一愣,急忙令苏辙仔细讲来。苏辙接着说:“臣以为自元祐以来,朝廷更改弊事,驱逐群小,历经五年,四海承平。但那些在外的奸邪小人,无不时时窥伺左右,以求复进,动摇朝政安稳。臣常常深切忧之。若太皇太后不察其实,诸大臣被其邪说所惑,而将这群小人引入朝内,则邪正并进,冰炭同处,必然重新引起纷争,朝廷之患不绝。”
众臣又交头接耳,太皇太后也沉默不语。刘挚接着说:“太皇太后,苏辙言过其实。礼之用,和为贵,熙丰党人仍有可用之处,不可皆以小人作比而妄下论断。”
苏辙反驳道:“刘大人,君子小人与否,天下自有公论。太皇太后,当此朝政安泰之时,君子既得其位,正是作为之时,只要使君子保其位,而将小人安于外,使他们不失其所,没有作乱的机会,则朝廷安定无忧也。”
太皇太后颔首赞许:“苏卿家言之有理,重新起用熙丰党人之事,休要再提了。”吕大防首倡其议,见众臣争吵,再也不说话。刘挚见状,知道太皇太后的意思改不了,只好悻悻地退下。
退朝后,刘挚和王岩叟并肩走在殿外。王岩叟愤愤不平地说:“苏辙如今之狂妄不在乃兄之下,竟堂皇以君子自居,却将熙丰党人比作奸佞小人,实在大言不惭。可是太皇太后对苏氏兄弟实在是心有偏私啊,我等也无能为力。”
刘挚仍在沉思,忽然一悟,对王岩叟说:“彦霖,苏辙说熙丰党人皆是奸佞群小。我问你,章惇是不是熙丰党人?”王岩叟不明白刘挚的深意,慢慢地说:“熙丰党经此雨打风吹,章惇只怕已是其中的领袖了。”
刘挚冷笑道:“章惇是苏轼的至交好友,他的两个儿子认苏轼为师……”王岩叟醒悟道:“莘老的意思是?”刘挚奸笑道:“此事大有乾坤啊。”
原来,刘挚知道章惇好勇斗狠,睚眦必报,他虽与苏轼是至交好友,但二人其实性情大异。这五年来,章惇一贬再贬,郁结于肠,坐困愁城,正有满腔愤懑无处可发。此时只要有人轻轻一触,他就会跳起来,暴怒发作,任谁都不理不顾。如果听说苏辙在背后骂他是小人,阻挠他重回京师,如何能受得了,必将与苏轼反目成仇。
王岩叟会意,笑着说:“刘公放心。此事交给王觌办,一定成功!”
王觌得到王岩叟的指示,悄悄地请章惇到杭州城内一家酒楼上喝酒,却推说是代刘挚探望他。章惇与王觌素无交情,对刘挚也绝无好感,本来是不愿搭理他的。可是他性情高傲,视王觌如鼠辈一般人物,谅他耍不出什么花招,也想了解王觌葫芦里卖什么药,就赴会前去。王觌花言巧语,讲了一大通关于杭州的风物人情的闲话,最后才拐弯抹角地把话题引到苏辙与吕大防的争辩上来。
章惇听完,果然勃然大怒,把酒杯摔到地上,恨恨地说:“苏子由果真如此说?”王觌见章惇已经上钩,曲意逢迎道:“子厚兄,稍安毋躁。这还有假?太皇太后、朝中大臣皆在,不会误传的。”
章惇气愤地说:“苏子由如何能这么说老夫呢,竟然说老夫是小人!他若对老夫有成见,可当面直言嘛,不必在太皇太后那里嚼舌头啊!实在有失君子之风,老夫错看他了!”
王觌装着劝说章惇,急忙打圆场道:“章大人息怒,息怒,气大伤身。早知道这样就不告诉你了。不过苏辙也实在有些过分。他对太皇太后说什么,要将小人安于外,使小人们不失其所,没有作乱的机会,则朝廷安定无忧。这些话简直就是说给子厚兄你听的嘛,连我都觉得实在刺耳,为子厚兄抱屈不平!”
这一激一劝果然有效,章惇更加愤怒了,气得拍桌子道:“岂有此理!我与乃兄苏轼情同手足,深交莫逆,历经多年不改。他竟这样断我后路!”
王觌看着章惇一步步地走进自己的圈套,心中不禁暗自得意,开始切入正题:“子厚兄,此事你想得有些简单了。这些话,其实是另一个人想对太皇太后和陛下所说,而苏辙只是代言而已。”
章惇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王觌所指何人。他连连摆手:“非也,非也。子由是子由,子瞻是子瞻。子瞻不会这么说我,他的为人我最了解。”
王觌给章惇拿了一个酒杯,重新斟满酒:“章大人,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这人情如纸,说变就变啊!”章惇看了王觌一眼,一饮而尽。
王觌放下酒壶,接着装作推心置腹的样子,对章惇“循循善诱”,“章大人,忠言逆耳,择善而从。我只问你,若你是苏辙,明知其兄与你私交甚笃,天下人皆知,连两个儿子都交给苏轼教授学业。你会毫无顾忌地在朝堂上指名道姓地骂此人为小人、奸佞、朋党、祸害吗?他之所以肆无忌惮,盖因其兄也是这么以为,二人早有共识,故能弃子厚兄声名于不顾。子厚兄,你与苏轼虽为至交,但由来就政见不和,人各有志,其实早已是面和心不和,渐行渐远了。”
章惇被说中痛处,两只眼睛瞪着王觌:“你!”
王觌走到章惇跟前,拍着他的肩膀说:“王某不怕得罪子厚兄,敢问子厚兄一句,这些年来,你可曾听苏轼对你说过心里话啊?”
章惇一愣,沉默不语。想起前几次与苏轼的谈话,似乎确实有一言一语的不合。种种蛛丝马迹细想来,倒真觉得王觌的话很有道理。
王觌脸上泛出狡黠的笑容:“原来没有。但是苏轼将心里话告诉了苏辙,因为他二人才是骨肉至亲。苏辙又将此话在朝堂上当众说了出来,天下人都听见了,唯独子厚兄你装作听不见,错就在你了。在苏轼眼中,熙丰党人皆是奸佞小人,子厚兄既是熙丰党人,自然也是小人了。”
章惇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王觌心中暗喜,急忙回家给刘挚写了密信。
转眼到了黄梅时节,连日阴雨不止。各地江河涨溢,农民新种的稻谷都受了灾。地方州县的文书雪片似的飞到府衙,苏轼获知灾情严重,忧心如焚,急忙令秦观到各地勘察,准备赈灾。
这一日杭州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飘风急雨将整个杭州城都笼罩在水雾之中。苏轼站在府衙门廊前,看着雨势滂沱,惆怅满怀。这时秦观披着蓑衣,头戴斗笠回来,向苏轼报告说:“杭州城内积水甚深,田地淹没无数。苏州、常州等地也受灾严重,陂塘河湖都满溢不止,各处汛情堪虞。”
苏轼望着厅外的大雨怅然叹道:“老子曰,‘骤雨不终朝’啊,怎么一连下了数天呢?这样的大雨,杭州的夏粮恐怕要毁于一旦了。须及早上报朝廷,早做赈灾准备,否则就要重现熙宁年间的惨象呀。当年就因为没提前做好赈灾准备,两浙路饿死了数十万人。”
秦观点点头说:“学生四处勘察,得知苏、湖、常三州的官员竟然都在官报里报告朝廷今年丰收在望,半句都不提受灾的事。”说着拿出一份官报来。苏轼看罢官报,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这些官员,不顾百姓死活,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行,老夫必须尽快奏明灾情!”
苏轼一连上了六道奏章,送达中书省。吕大防预感到事态严重,连忙找刘挚前来商议。刘挚看了看那些奏章,不以为然地说:“苏、常地区并无灾情严重的奏报,两浙之地唯独苏轼如此小题大做。去年他就报灾,两浙和杭州不也无事吗?他该开河还是开河,该修湖还是修湖。为这事,御史已经弹劾他了。”
吕大防说:“这我知道,有三条罪状,一是整治西湖,指责子瞻虐使百姓,建长堤于湖中,以作游观;二是行暴政,发配颜氏兄弟;三是说苏轼陈灾不实。王岩叟、朱广庭等人也一齐弹劾子瞻报灾不实……”
刘挚说:“宰相不必太过担心。想也没什么大事,令户部稍作抚慰便是。千万不可让太皇太后知道,以免圣上忧心。”吕大防也觉得有理,便不再理会。
苏轼见朝廷没有答复,知道一定是刘挚等人从中阻挠,摇头叹息,只得依靠一州之力,尽量减少损失,安置流民。
让苏轼忧心的事还不止于此。秦观对苏轼说:“先生,章惇不知从谁那里得到消息,说二先生反对吕大防调停熙丰、元祐两党,已经记恨二先生了。”
苏轼大惊失色,马上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章惇的性格,受此挑拨必定怒不可遏,新旧两党的积怨很可能再次爆发,甚至他与章惇之间的友情也可能会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他本来为躲避党争才来到杭州,可是刘挚、王岩叟等人却紧追不放,施展如此毒计来离间章惇与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苏轼已经感到,又将有一阵狂风暴雨要袭来了!
他还是不死心,想去尽量挽救,便径直到洞霄宫去找章惇。
章惇脸色乌青,见了面就怒气冲冲地质问苏轼道:“如今子由翅膀真是硬了!好一个监察御史,居然在朝堂上把章某骂为小人!”说罢,转身不顾。苏轼并没有着急,而是轻轻一笑,真诚地说:“详细情形,我也不甚了解,只是最近才有风闻。即使子由说熙丰党人为小人,也绝非是冲你而言,子由的人品你还不知吗?”
章惇却不领情,冷笑一声,转过身来:“那我问你,章某在熙丰党人中处于何种位置?”苏轼有些迷惑地看着他,问道:“论什么呢?”章惇道:“都论。”苏轼略一思忖,道:“当然,第一王介甫,第二吕惠卿,第三王珪,第四蔡确,第五曾布,第六,你章惇。”
章惇怒道:“你错了!王介甫死了,吕惠卿半死了,王珪早死了,蔡确也快死了,曾布反复无常,已被熙丰党人抛弃。我,只有我章惇,还在举变法大旗,我已成为熙丰党人的领袖!子由大贬熙丰党人,实则是冲我而来。熙丰人物何曾有过党?如果说有党,也是被元祐党人逼出来的!子瞻,你大可以到太皇太后那里去告发我。熙丰党人的这面大旗,我章惇举定了!道不同则不相与谋,你走吧!自此以后,我与苏氏兄弟一刀两断!”
苏轼见他越说越火,道出这样决绝的话来,有些气恼,但他仍耐着性子解释道:“子厚,一定有人从中挑拨。还有,国家的政事不要和私人交情缠在一起,这非君子之道。”
章惇听到“君子”二字,联想起苏辙的话,越发恼火,一时按捺不住,向苏轼怒吼道:“什么君子小人!元祐党人是君子吗?我原以为,你‘大苏’、‘小苏’是君子,现在看来,也是小人!”
苏轼见章惇如此顽固,不禁也发火了:“我说什么你才肯听呢?你如此意气用事,不听朋友忠言,反信小人挑拨,还振振有词,简直糊涂透顶!”
章惇听到这里,怒气好像突然消了,说话反而平和起来,挥手道:“哼,我糊涂透顶?居然有人说我糊涂透顶!休要再说,你我情分已尽,就此分手!我眼里容不进沙子,更瞧不起忘恩负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