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
2489600000018

第18章 第四编日落前的乌飞鸢唳---大明王朝的雾霭黄昏(1)

掌握独裁权的皇帝,往往深居渊默,对朝廷事不闻不问,举朝形成群龙无首之象,而明代风气又奖励廷臣风发言事。于是以空疏之人,长叫嚣之气,而致于以议论误国。

---钱穆·《国史大纲·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中国向来的历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时候,总是自己动手,先前本国的较好的人,物,都打扫干净,给新主子可以不费力的进来。

---《鲁迅全集·书信·致肖军、肖红》

1.荒淫怠惰---后期诸帝

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千奇百怪的一群,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后人的猎奇心理大大地满足了一回,谁都要摇头失笑。想想有这样的皇帝,怎么能够不亡国亡家呢?

每个王朝衰败的首要原因都是统治者的先期堕落,明朝也不例外。明太祖以寒微之身,除暴止乱,重建一统,自然会乾纲独断。为了能够"事皆朝廷(实指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他采取了一大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废除了宰相制度。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一案,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在设立宰相。并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宰相制度本来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缓和君主世袭所带来的弊端。废除宰相之后,国家大事全部由皇帝一人总揽裁夺,官僚机构限制调节皇权的作用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国家的运行更加紧密的依附在皇帝身上,遇到英主还罢了,碰上昏君,无异于跟着瞎子赶路,只能越走越黑,这在明中后期的皇帝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朱元璋的本意也许仅是不想让皇权旁落,要让他的子子孙孙都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秉钧持轴的权力。然而他没想到,他的子孙里有很多是对此根本不感兴趣的,国家在这些没有限制的皇帝手里只能日趋没落,最终消亡。我们就在这一节里将明朝后期的六位皇帝,分为三段:英宗与宪宗、武宗与世宗和神宗与熹宗,来逐一看看他们的作为,从中领会明王朝灭亡之由。父子奇闻在有明一代十六位皇帝中,第六任英宗是最出奇的一位,不仅一人登过两次皇位,而且还是除宋代徽、钦二宗外,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外族俘虏过的皇帝。

英宗讳祁镇,9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即位,年号正统。在他登基时,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稳定,经济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祖父、父亲仁、宣二宗勤政爱民,治法宽和,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即位之初,军政事操持在很有才智的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三朝元老,治国很有经验。因此,英宗亲政后,明朝依旧顺着仁宣时期的轨迹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英宗也长大成人,明朝历史上首个专权的太监王振随之出现。王振善察言观色,工于权谋,深得英宗宠信,呼为先生。英宗在东宫时,王振就在身边为局郎。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当时因为有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在,王振尚不敢造次。等到这些人相继去世后,王振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弄权了。穷极土木,建智化寺;用兵兴师,西南骚动;广收贿赂,卖官枉法;使用重刑,打击异己;豢养私党,横行无忌。所有的这些都和历代以来的宦官弄权别无二致。明朝时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兴起,他们虽然向明朝进贡,但明王朝同样也会对其进贡的使者大加赏赐。正因为如此,瓦剌部贵族常常多派使者、甚至冒充人数入贡,来求得更多的赏赐。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遣使2,000余人进贡,诈称3,000人。王振怒而下令减少其赏赐,瓦剌首领也先以此为借口进犯。

英宗会不会因为这样的祸乱而将王振正法呢?王振认为这是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极力撺掇英宗亲征。英宗年少气盛,决心仿效其曾祖成祖去荡平漠北,于是七月十五日,率领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起的50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了。由于连天阴雨、粮饷不济,再加上了解到敌人势力不可小觑,行至大同时,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决定撤军。因王振希望在乡人面前显摆显摆,所以要求绕道从自己的老家蔚州撤军,后又担心军队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背骂名,又决定从原路撤退。结果来来回回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八月十三日军队行到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被也先率军赶上,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本来也先打算用俘虏的英宗进行政治要挟,结果兵部侍郎于谦已经拥立监国的英宗弟朱祁钰继承帝位,是为景帝。也先没有办法,只得于一年后将英宗放回。英宗做了景帝七年的软禁犯,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二日,在景泰帝重病的情况下,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抢回皇位。复辟后的英宗,在拥护他的势力的劝说下立刻捕杀了于谦,造成明朝历史上又一个天下人冤之的冤案。明英宗第二次掌权,也许是因为年龄增长了,阅历也多了,人变得很勤政。基本上没有再出什么大的乱子。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明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3年。宪宗初年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一时人才济济,朝政比较清明。他还下令为于谦平反,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同时以德报怨,原谅景帝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恢复其帝号,重修其陵寝,赢得了朝野的普遍称颂。但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以及贪官污吏的增多,农民流离失所,纷纷揭竿而起,爆发了荆襄刘千斤领导的起义和广西少数民族起义,尽管这些起义最后都失败了,但它却暴露出了大明王朝的种种弊端。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失败后,成年男子都被杀害,小孩与女人被送往宫中为奴,就在这批人当中的一个四岁小孩,后来成为权倾朝野、暴诛公卿的赫赫西厂之首。明朝另一位专权的宦官---汪直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凡是宵小,都善钻营,汪直攀附的是当时宫中的实权派人物万贵妃。朱见深最令后人好奇的就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9岁的宫女,而且痴情一生,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难怪今人常常拿"俄狄浦斯情结"来戏谑。万氏狐媚袭人、固宠有术,紧紧拴着成化皇帝的心,使其又爱又怕又离不开,后宫无人敢惹。当年新皇后吴氏,就是因为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后任皇后王氏也因为懦弱安分、委曲求全,才保住了自己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生子早夭,为避免失宠,她把宪宗临幸怀孕的宫女,全部强迫打胎或是致死,要不是因为几个老太监偷偷藏养了一个小孩到六岁,朱见深险些断了子嗣。有这样一位娘娘做靠山,汪直官运亨通。成化十三年,宪宗始设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汪直借西厂,大肆逮捕杀戮反对自己的人,树立亲信,朝廷上一片狼藉。他还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广收贿赂,加紧搜刮百姓,他的种种暴行渐渐的引来正直大臣们的弹劾,宪宗知道后也就慢慢地疏远了他。后来索性趁汪直监军宣府之机将他留在了大同,不许回京。之后又发往南京充军,籍没家产,汪直用事才告一段落。汪直败后,宪宗又迷恋上佛道,大批的任用奸佞,许多无赖,骗子得以混进宫中,进行招摇撞骗。贤能之士纷纷被贬被罢或者去世,一些重要职位的官员为了自保也尸位素餐、敷衍塞责,当时百姓流传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大多数大臣则贪赃枉法,进献房中术以取悦宪宗,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加之连年的水旱,人民生活在贫病交困当中。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亡,宪宗因悲伤过度也于数月后去世,结束了他荒唐但痴情的一生,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孝宗皇帝。

荒唐误国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武宗自小十分聪明,学东西很快,喜欢骑射,本来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的,但他周围以刘瑾为首的号称"八虎"的太监,为了消磨他的斗志,巩固恩宠,效法唐王朝的仇士良,给太子日进鹰犬、歌舞等供其玩乐,当时的东宫被称为百戏场,武宗十分开心,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孝宗去世,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把所有的玩乐都公开化了。他在宫中模仿街市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自己扮做富商,任意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让许多宫女模仿妓院扮做粉头,武宗作为嫖客,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一派乌烟瘴气。大臣们交章弹劾,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没见过如此声势浩大的阵势,一是不知该如何是好,准备与群臣妥协,放逐刘瑾等人。当夜,刘瑾亲率八虎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就惩治了进谏的大臣,八虎以最终胜利而告终。之后,气焰更加嚣张,刘瑾又建豹房,里面设乐户、美女供武宗享乐,刘瑾因此权倾朝野,开始胡作非为,但是他忽略了隐藏在太监内部的争夺,公元1510年八虎之一的宦官张永,向朱厚照密告刘瑾谋反,朱厚照激动起来,刘瑾就活不成了。刘瑾当权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但整个明政府的结构,几乎被他拆散。刘瑾死后,武宗又任用佞臣钱宁、江彬等,胃口越来越大,已经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开始西巡,到处寻花问柳,百姓怨声载道。看上路旁一个小店里老板的妹妹凤儿,就纳她为妃,封凤儿的哥哥做官。岂知这个凤儿无福,在返京途中就死了。不久,武宗又看上乐工刘氏,纳其为妃,对刘氏宠爱备至。武宗还有一个喜好是做将军。西巡中,武宗与一小股蒙古军队交火,明军以较大的代价斩蒙古军16人,武宗大喜,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改名朱寿。由于朝政长期荒废,百姓流离失所,动乱已经是迟早的事。宁王朱宸濠想效仿永乐帝,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一点不着急,反而借此做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将朱宸濠释放,由自己亲自再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功宴,君臣大贺自己平叛的胜利。从那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九月里的一天,武宗打鱼玩耍时,不幸船翻掉入水中,当时水已变寒,加之身体被女色掏空,从此一病不起。匆匆回到京城后数月,就病死于豹房,结束了其癫狂恣肆的一生。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后,没有留下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熜即位,建元嘉靖,是为世宗。世宗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名声响当当的人物,他能不能一改武宗的做法,将朝政革新呢?世宗登极之初,整顿吏治,诛除奸臣,朝政为之一新,朝野上下都欣庆出了不世的明君。但不久即爆发了"大议礼事件"。官员们根据儒家礼制规定认为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所以世宗入继大统,应当归到武宗这一支来,这样大宗才算不绝。但显然世宗没法做武宗的儿子,不过可以做他叔叔孝宗的儿子,这就是说,世宗需要认伯父孝宗为父,认孝宗皇后为母,而改称自己的父母为伯父伯母。这在刚刚十五岁就即位的朱厚熜看起来是十分不对劲的,他说:"父母怎么可以如此颠倒?"之后,在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封号上他和群臣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斗争。起先只是他一个人对抗整个文官政府,渐渐的便得到了一部分下级投机官员的支持,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世宗命去除自己亲生父亲称号"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等于恢复了自己父亲的地位,遂引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护礼派群臣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给事中21人,御使30人等共200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声、喊声震天。朱厚璁命太监传谕说:"尔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时分仍然伏地不起。于是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命锦衣卫将翰林学士丰熙等八人逮入诏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杨慎等撼门大哭,一时"声震阙庭",屋瓦上颤。朱厚璁大怒,下令将200多人逮系入狱,为首8人编伍,其余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杖责,17人先后受杖而死。这次事件,集中体现了明代士大夫的风节,却也是他们迂腐冬烘、偏执好名的一次大亮相。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夫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贪污腐化、人品卑劣;第二就是偏执顽固,因小失大,动不动就因为屁大一点事要和皇帝以死相争,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忠臣孝子情结发酵后的名利心在作怪。这次事件也成为世宗杀气的第一次张扬,为他以后的执政开了阴暗的先例。自大议礼事件之后,世宗就对朝政厌倦了,开始一心求仙,服食丹药,妄图长生不老。宫中大量地重用方术之士,这些人跟嘉靖皇帝说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会很好,嘉靖就命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辛苦的采露工作及嘉靖的荒淫无道,激起了宫女们的愤怒,以杨金英为首的16个宫女决定谋杀嘉靖皇帝。她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将绳子套在他的脖颈上,但由于过于紧张,平时很容易打的活结竟然打成了死结,绳子拉不拢。一个宫女害怕起来,跑出去大呼,引来了方皇后,嘉靖皇帝才得以大难不死。宫女们几天后被凌迟处死,这就是有名的"壬寅宫变"。有惊无险,世宗更加相信是因为有鬼神护佑,变得越发尊崇道教,甚至自己戴了一顶道士冠移居西内一心修道求长生去了,将全部国家政事交给首辅,20多年不上朝(27年间,总共跟群臣见过四次面,平均七年出席早朝一次)。大部分时间里,政权落在权奸严嵩手中,朝政大坏,北有俺答入寇,沿海有倭寇骚扰,中有忠良枉死,明朝的江山离沉没已经不远了。嘉靖晚年,由于长期服用丹药,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更加暴躁,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是廷杖,人人自危。为了修炼,他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他在乾清宫去世,死的时候腹胀如鼓,可能是服食丹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