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了解伊斯兰教
2526400000083

第83章 阿拉伯大学者、伊斯兰大长老伊本·阿拉比(1)

李振中

1919年元月26日,东方学家阿辛·帕拉休斯(AsinPalacios1871—1944年)在西班牙皇家科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宣布,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DanteAlighieri1265—1321年)创作的不朽诗篇《神曲》(TheDivineComedy),受到伊斯兰教关于末世学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个讲话像一颗重型炸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帕拉休斯指出,但丁在《神曲》中关于地狱和天国的描写,与伊斯兰教经典中关于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描述,与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盲诗人、哲学家艾布·阿拉·麦阿里(973—1057年)在《宽恕论》中有关的描述,与中世纪阿拉伯大学者、伊斯兰大教长伊本·阿拉比(1165—1240年)著作中有关的描述非常相近。他认为这些细枝末节的极其近似,决不是一种巧合,或者是偶然现象,而是但丁受到了伊斯兰教关于来世学说有关著作直接影响的结果。

但丁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散文作家、修辞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与英国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年)、德国的歌德(Goethe1749—1832年)被称为西欧文学史上三大天才巨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意大利文版(18)93年)的序言中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现在也如1300年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呢?”(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1卷269—270页)。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是他在1310—1314年间写成的长篇叙事诗,普遍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全诗分为3个主要部分——《地狱》、《炼狱》、《天国》,依次叙述但丁从黑暗和谬误走向上天显示的神圣之光的历程。“神秘和知识化身的贝雅特里齐引导但丁连续穿过好几层天不断上升,直到天国。他在那里获准瞥了一眼,有一刹那见到了上帝的荣光。”(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7卷第153页)《神曲》构思宏伟,想象丰富,艺术熟练,富于感情和道德力量,更具有深刻的寓言意义和深邃的哲理思想。

帕拉休斯的观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猛烈的攻击,特别是意大利人,认为帕拉休斯玷辱和贬低了他们最伟大的诗人,抹黑了他的最杰出的不朽著作。但是帕拉休斯在1943年出版的《伊斯兰教来世学说对〈神曲〉的影响》这部长达609页的巨著中,对这些攻击作了理直气壮的回答,他列举了大量事实,详细说明了《神曲》与伊斯兰著作、特别是伊本·阿拉比著作中相同或相似之处。

阿辛·帕拉休斯是基督教神父,西班牙人,生于萨拉戈萨。是著名东方学家,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马德里大学阿拉伯语教授,也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基督教和伊斯兰文化交流及相互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阿位伯文化对西班牙的影响。他对伊本·阿拉比、伊本·哈兹木(994—1063年)和安萨里(1057—1111年)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发表有这方面的专著。

伊本·阿拉比全名是艾布·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阿里·伊本·阿拉比。公元1165年7月28日出生于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南部)的穆尔西亚(Murcia),当时安达卢西亚地区由阿拉伯人统治。伊本·阿拉比出身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望族哈提木·塔耶部落。他的家庭也是书香门第,宗教世家。伊本·阿拉比8岁时,全家迁至塞维利亚(Sevilla),这是一座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据说当时有15座城门,“塞维利亚”的意思就是“辽阔的城市”。伊本·阿拉比在这里生活了20年,刻苦学习各种宗教、语言、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阅读了许多有关哲学和苏非派的书籍,师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他还经常参加苏非派的道派活动和讲座,受到很大的影响。他30岁时来到格拉纳达(Granada),后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经塞卜泰(Sebta又名休达),来到突尼斯求学深造,这时他已很有名气,他走访了北非许多城市,拜见了许多知名学者。1201年他35岁时成婚,结婚后不久就离开北非,经开罗到麦加朝觐,并开始写作《麦加的启示》巨著。他曾到伊拉克、土耳其各地游历,与当地宗教知识界接触,也显露出他超人的聪明才智,他的苏非派思想也臻至成熟完美。他38岁时就已成为苏非派的“掌门人”,有“大长老”之称。后来他定居叙利亚大马士革,于公元1240年11月16日逝世,葬于大马士革北郊的卡西云山上陵园。在他的陵墓旁建有清真寺,以伊本·阿拉比名字命名,至今犹存。

伊本·阿拉比的著作很多,据说有200多部,有长篇著作,也有短篇论文,大部分失传,传世的主要著作有:

1.《麦加的启示》,是伊本·阿拉比最重要的著作,有6编560章,写作的时间长达30年之久。

2.《智慧的珍宝》,是伊本·阿拉比苏非派思想和学说的代表作,书中阐述了他的“泛神论”、“宗教统一论”、“穆罕默德真理”、“完人”等神学思想和哲学观点,据说其注释本有数十种之多。

3.《爱的颂歌》,这是一部诗集。据说伊本·阿拉比在麦加朝觐时,认识了一位有教养的知识妇女,回来后,他写了一些抒情诗,充满了苏非派神秘主义感情,用的也是苏非派诗人经常使用的象征主义语言,后来他自己又为这些诗作了注释。直到近代,英国东方学家尼科尔森(R.ANicholsen1868—1945)对该诗集阿文进行审校整理,并把它译成英文,一起发表。

4.《登霄记》(又译《夜行到上界》、《到真主圣行的升霄夜行》等名)。

《麦加的启示》是一部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巨著,它不仅包括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和苏非派的理论学说,也包括伊斯兰教经典中的故事和传说。伊本·阿拉比在书中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往往借题发挥,浮想联翩,海阔天空,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他的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精神财富。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中第61章至65章,详细描述了“地狱及其构成”(61)章),“受惩罚人的分类及刑罚的分类”(62)章),“今世及复活之间的大峡谷”(63章),“世界末日及复活”(64章),“天国及其品级”(65章)。这些内容与但丁在《神曲》的“地狱”、“炼狱”和“天国”中的描写相同或十分相近,而后者比前者出生晚了整整100年。

《登霄记》描写先知穆罕默德“夜行”和“登霄”的事迹。穆斯林根据《古兰经》的有关经文,传说先知穆罕默德52岁的时候,在伊历7月27日之夜,由天使伽百利陪同,乘天马(alBurag)腾空,由麦加“夜行”到耶路撒冷,又从那里“登霄”,遨游七重天,见到了众天使、众先知,也看到了天国、地狱等,黎明重返麦加。这次“夜行”和“登霄”的结果,先知穆罕默德把穆斯林每天作礼拜的次数定为5次,穆斯林也把耶路撒冷和阿克萨清真寺(远寺)等视为“圣地”,并以伊历7月27日为“登霄节”,举行祈祷,以示纪念。

历代的伊斯兰教宗教学家、诗人、作家,根据经文和注释,创作了许多关于“夜行”和“登霄”的故事与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艾布·阿拉·麦阿里写的《宽恕论》。有朋友问他,天国是怎么回事?地狱又是怎么回事?他便写了这篇文章回答他。再者就是伊本·阿拉比的《登霄记》和《麦加的启示》中有关章节。

伊本·阿拉比在《登霄记》中,详细描写出了天使伽百利如何受真主的“派遣”,让“穆罕默德先知在这个夜晚了解天地宇宙的奥秘,亲眼看一看形形色色活着的人的表现与死了以后的归宿”;向他解释有关信仰的意义和宇宙的规律,如“世界的末日”(《登霄记》阿文版45页,下同);“地狱的构成”(13)5—138页);“复活”(16)2—165页);“受惩罚的人在地狱中的遭遇”(18)1页);“过天桥”(19)2—198页);“七重天与七重地”(15)2—157页)等。但丁在《神曲》中受到伊斯兰教来世学说影响,主要也就是指的这些内容。

伊本·阿拉比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神学思想,是他对伊斯兰教教义的认识和理解。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首行,伊本·阿拉比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对自己的宗教笃信不移,他说:“当我感谢真主时,我不是在仿效别人,而是由于我对《古兰经》的理解,是由于我得到了真主使者的指导帮助,也是由于真主赐给我光辉而得以向外流溢。”(1)他还说:“我写了很多东西,但我要肯定的一点是,我没有写过任何违背教义的言论,也一点没有违背《古兰经》和‘圣训’,相反,我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指导,它告诉我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谁要有一刻背离伊斯兰教义,谁就要毁灭。”(2)但是,伊本·阿拉比确实有着明显的苏非派思想倾向,又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学说和理论的影响,接受了他们的许多观点和思想。所以,他的神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苏非派理论深入研究和个人实践的基础上,是对世界各种哲学思想和宗教神学思想综合、归纳、比较的结果。

他的神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统一论(Wahadaralwugud又译“存在单一论”、“万有单一论”等),这一论点把真主与万物“统一”起来,认为真主是“真正的、唯一的存在”,万物是他的“迹象”和“显示”,是源自真主的;真主创造了万物,真主就是万物,万物就是真主的体现等等。“存在统一论”实际上是古代希腊哲学中泛神论(Pantheism)的翻版和延续。“泛神论”把主宰宇宙的神与整个宇宙或整个自然视为“同一”,认为神是“真正的、唯一的存在”,而宇宙或自然界是他的“表”和“象”,皆源于彼;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包含有神性的原则;神是万物的内因,存在于万物之内。把神熔化于自然之中的被称为“自然主义泛神论”,把自然消解于神中的被称为“宗教神秘主义泛神论”。历史上各个宗教的正统学派对各种形式的“泛神论”,基本上都持反对和批判的态度。

伊本·阿拉比是伊斯兰教苏非派泛神论的突出代表。他在《宇宙树》一文中说:“我观察宇宙及其造化,我看整个宇宙就是一棵树,它的根发芽于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就是‘有’(Kun)这个词,就是‘我创造了你们’这句话。”(3)伊本·阿拉比这里使用的“有”(Kun)一词引自《古兰经》经文,它是阿拉伯语动词“kana”(意为有、存在、发生等)的命令式,《古兰经》中多次使用该词,表示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他是天地的创造者,当他判决一件事的时候,他只对那件事说声‘有’,它就有了。”(《古兰经》2:17)又如:“真主要如此创造他所意欲的人,当他判决一件事的时候,他只对那件事说声‘有’,它就有了。”(《古兰经》3:47)“我创造了你们”一句也引自《古兰经》中经文,表示造物主与人类的关系,《古兰经》中多次使用该句。如:“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了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部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古兰经》49:13)又如:“众人啊!如果你们对于复活的事还在怀疑,那末,我确已创造了你们。”(《古兰经》22:5)“有”和“我创造了你们”是伊斯兰教创世学说中最重要的依据,伊本·阿拉比把它比喻为“种子”,也是有道理的。他还说:“这棵树首先长出三条枝杈,一条向右,一条向左,一条居中,后者表示是一条正直的路,也就是先辈和贤哲们走过的路。当树长到高大粗壮时,它上边有分枝,下边有分枝,一个表现形象,一个表示实质。它的外表和皮层就是‘王位’所在。它的内心和核心就是‘王权’所在。它脉管中流动的水,使它成长、发展、壮大,使它有了生命,它就是‘力’,也就是‘有’一词的秘密所在。它的边界有上下、左右、前后。它的图像也就是天体、星球、财富、法规、标志等,相当于遮荫的树叶。”(4)伊本·阿拉比把宇宙万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是有机的配合,都在以不同形式赞美造物主,都在高唱“主的歌曲,主的颂词”。他说:“木匠的锯子、斧头,可能比制作它的人知道的还要多,因为它是有生命的,它知道造物主,感谢造物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知道造化它们是为了什么……面包、水分、食品、衣物、车船、房屋、鲜花、果实……都具有奇特的善良的灵魂,知道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并时刻准备着作出贡献,这也是它们生命的秘密所在。所有这一切最明显不过地体现了真主对人类的关爱,显现了人类地位的高上,所以真主创造条件,使人类幸福,使他有认识,使他生存。这些灵魂存在于这些事物之中,隐藏在这些形体的深处,以便为人类服务,这是注定的。真主使学者打开了眼界,让他们听到大地上植物和矿物的呼喊,使他们知道它们有哪些用处,又有哪些危害。”(5)

因此,尼科尔森和帕拉休斯等研究伊斯兰教苏非派历史的欧洲东方学家们都认为,伊本·阿拉比是伊斯兰教泛神论的创立者。阿拉伯学者艾布·阿拉·阿菲菲博士也认为,“在伊本·阿拉比之前,在伊斯兰教中并不存在泛神论的完整学说,伊本·阿拉比是这一学说的真正创始人,他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内容和目的,使它成为完整的学说。在伊本·阿拉比之后,穆斯林学者才接受了泛神论的理论和观点”(6)。

(二)“穆罕默德真理”也可以称为“先知统一论”。这是伊本·法拉比在泛神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另一个“同一”的理论,是他的苏非派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本·阿拉比接受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以“流溢说”的思想来解释宇宙万物造化的过程。他认为真主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是“万物的本源”。“绝对的存在”处于“隐”的状态时,现象世界以固有的“原型”存在于其中,当它处于“显”的状态时,就构成了现象世界,这就是大千世界和宇宙万物,因而它们都是“相对存在”。在这里,伊本·阿拉比用“真主—笔(先知)—板(经典)—精神(灵魂)—自然—原质—体—形”来形容这一造化过程,从而说明“真主—人类—物质世界”的“同一性”。他说:“真主创造世界的目的,是要看到自己的本体,就像一个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一样,人类对真主来说,就像眼睛里的瞳孔一样。”(7)